一条能“卧底”的“鱼”?“游”入工博会的仿生鱼探险之旅|第24届工博会
你以为无人机只能在空中翱翔?
你能想象水中也有“无人机”吗?
当无人机潜入水底,
又会有怎样的奇遇?
近日,由上海海洋大学仿生鱼团队历经10余年研发的国内首款智能软体仿生蝠鲼——“文鳐”“游”进了工博会,引来了不少观众好奇的目光。
“这款仿生鱼是我们上海海洋大学仿生鱼团队研制的国内首款智能软体仿生鱼!”上海海洋大学仿生鱼团队成员李星睿告诉记者,“它拥有共融性、超仿生和低功耗的特点,我们采用了超仿生设计,使其具备传统水下航行器所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文鳐”的外观设计惟妙惟肖,展开的双翼宽约1米,形态上几乎与真鱼无异。“这只仿生物的特点是长得像、游得像,摸着也像。”李星睿补充道,研发团队在运动、行为、结构和材料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仿生设计,“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从声学上都能达到‘隐身’的效果。”
据介绍,“文鳐”的核心器部件已全部国产化,其效率高,能耗低,功能多,同时具备共融性、超仿生、隐身性三大优势,满足长续航、高机动、大负载、大范围作业需求。
“我们的仿生鱼其实是一种水下机器人,可以用于海洋馆的科普展示、海洋牧场和水下探测等科研领域。”李星睿介绍道,“文鳐”的应用前景广泛,包括海洋养殖、捕捞监测等。“我们不仅有这款仿生鱼,还有仿生鱿鱼、仿生海鳗和仿生鲨鱼等多款产品,产品线也是比较丰富的。”
能实现真鱼和仿生鱼混游?
真的不会被发现吗?
“仿生鱼采用的是透声材料,常规的监测手段是无法扫描到它的。它具有的隐蔽性和高机动,相对于传统的水下机器人来说,可以达到更好地跟鱼群共融。”此外,“文鳐”搭载成像设备、声呐等可以以低成本的方式描绘海洋地貌。
“这条鱼采用了国际首创的生物动力推进技术,突破了长续航、低功耗、隐身性和共融性等关键技术,能耗比传统动力方式降低了90%。它可以实现水下目标识别、协同作业和定域航行等功能。”
仅需3节微小电池,“文鳐”便可在水里续航3小时以上。兼具高效、节能、隐蔽等性能优势的它,通过搭载多款高精度传感器,还能化身水下“无人机”,满足远洋捕捞、深海勘探等作业要求。
凭借节能、低噪、隐蔽等性能优势“文鳐”可以广泛用于娱乐展示,科普教育,科研探索,远洋养殖,渔业资源调查等领域有望为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许织
拍摄:张继东 后期:Gina.Z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