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 | 对夸夸群现象的观察与浅析

北师青年 北京师范大学校友总会 2019-05-12
下面这篇文章绝对厉害,值得一看!




摘要

近日,夸夸群在高校的风靡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清华、北大还举办了以此为主题的辩论赛。本文从大学生角度出发,调查其对夸夸群的态度与意愿,并探索夸夸群现象产生的原因、存在的意义生命周期,探究夸夸群现象背后大学生的生活现状、心理状态与应对压力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

夸夸群 苦中作乐 价值 生命周期



0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夸夸群起源于2014年的豆瓣相互表扬小组,小组成立的初衷是求大家表扬的一位高位截瘫患者。2019年2月,相互表扬小组出圈曝光,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夸夸群受到了相互表扬小组的启发,以高校为土壤生发。


2月28日,浙江大学市场营销专业大二女生苏嘉琪建立起了全国第一个高校校内夸夸群。因为其新奇有趣,夸夸群从此蔓延向了全国各地的高校,随后因清华北大一场关于“夸夸群”和“喷喷群”的辩论走红,引发了种种讨论与思考。本研究即对夸夸群现象进行实证研究,探究夸夸群的现状、存在的价值与生命周期。


1.2  研究意义

高校是夸夸群生长的土壤,我校现也有若干夸夸群,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探究促使夸夸群产生的一些社会、心理原因,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代大学生在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心理健康上存在的一些普遍现象。通过这些现象,帮助同学们意识到自己可能存在的问题。并通过采访使用者对于夸夸群的体验,来认识夸夸群的优点和弊端,探究夸夸群的独特价值。


1.3  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采访夸夸群用户,并进入各种夸夸群进行参与式观察,通过收集网络数据获取有效信息。



02

对夸夸群的几种不同态度

2.1  热情追捧

我们首先采访了某“夸夸群”中比较活跃的成员之一小Q,她表示夸夸群给她带来了很多欢乐。


“夸夸群是我最近的快乐源泉了!每当我在夸夸群里听到那么搞笑的夸赞时,觉得好像事情也没那么糟心了。”


Q同学告诉我们夸夸群有这样的群规:发自内心地赞美他人,积极发现他人的优点和长处,严禁传播负能量。


像小Q这样的受访者不在少数。他们或因学业压力,或因人际关系而时常有这样那样的苦恼。尽管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喜怒哀乐,然而现实中大家大多各自忙于自己的事情,很多时候想得到安慰却又无法言说,只能通过求夸这一幽默化的行为来释放内心。


这是一个强调自我表达的时代,大学生们希望与他人分享,求夸实际上是希望引发他人的关注。“大家苦中作乐的调侃,还是蛮让人开心的。”小Q这样说,她认为尽管这样的快乐和看剧、吃东西一样短暂,但在忙忙碌碌的、无暇安慰别人的生活里,哪怕再短也是一种安慰。



夸夸群风靡各大高校不无理由。大学生之间的联系比较单纯,在同一社群中信任感较强。而且现在的大学生主要是95后,被称为触屏一代,常常通过寻求情感慰藉。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表达,与上一个时代表达个人情绪的方式相比有了大的变化。过去的表达基本上是在熟人之间进行的,在开放性的信息化的时代,而新一代青年实际上是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间去表达。追求趣味放松的夸夸群便顺势而生。


2.2  冷静看待

同时,也有些受访者对夸夸群中立态度。


“刚刚加入夸夸群,我就收到了很热烈的欢迎——‘选择加入这个群,说明你很有眼光、有视野,夸!’我瞬间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顿时感觉内心开阔了不少。意犹未尽之下我开始 ‘求夸’,便得到了一连串的‘夸赞’”。


调查中,清华大学的N同学回忆起自己初入夸夸群的情景,并举例描述了一些被夸的内容。


“周五晚上夜深人静,本该休息的时候,你却在写作业,少年有前途,夸”。


“不把自己局限在书本作业中,而是去追求本真,夸”。


“严格要求自己,为社会主义披星戴月,夸”……



N同学表示,最初加入夸夸群只是吐槽不想写作业,没有想到给他带来了这么多的乐趣和欣喜。但随后他又表示,他认为夸夸群也具有其两面性。一方面可以帮助自己减少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找回自信,获得阳光乐观的心态;另一方面,也可能让使人盲目自大,群里对一切事情都是一顿猛夸的现象,可能会使得当事人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在整个调查过程中像N同学一样,对夸夸群持中立意见的人也不在少数。他们既从夸夸群中得到了乐趣,也清晰理性地认识到了夸夸群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他们认为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到“夸夸群”寻求鼓励和精神支持,但绝不应沉迷其中。发现问题的原因并努力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无论“夸夸群”存在与否。


2.3  冷眼旁观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享受夸夸群带来的短暂欢乐。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受访者对夸夸群并不感冒,他们表示不会选择加入夸夸群,也不认为夸夸群中的夸赞语言能够给自己带来安慰与欢笑。


“只有自己才能真正安慰自己。”


S同学表示她不会进入夸夸群的原因之一是——没有逻辑的夸赞并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所面临的压力和困境仍然存在。


“大家更像是在进行一场遣词造句的比赛,有些文绉绉的语言让人觉得很虚假,而并不是真情实感地夸赞别人。”


夸夸群中一些过于夸张和华丽的词句让W同学感到不适应,她认为只是搞笑的语言“很无聊”,看第一眼时觉得好笑,但久了就产生了审美疲劳,尤其是在掌握了一些“套路”后,甚至可以预测接下来大家会夸什么。


Y同学在加入夸夸群不久后选择了退出,她没有在群中求夸,也没有夸过别人。


“群里有一些认识的人,公然求夸很尴尬。”


除此之外她还提到,即使在没有熟人的夸夸群中也不会轻易求夸,因为一些自己心里很堵想要吐槽的事并不方便在公开场合讲述,只会和自己最亲密的朋友说一说。


无聊、浪费时间、尴尬、虚假,是许多人对夸夸群不屑一顾的几个主要原因。的确,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讲几个有趣的段子,抑或用华丽的语言夸赞一下别人则不需要太多的准备,并且能达到互相娱乐的效果。但真情实感的夸赞与表扬需要以相互认同为前提,而在充斥着压力与丧情绪的生活中,理解和认同别人需要较高的时间成本和情感成本。因此,当压力积攒到无法用一时的欢乐缓解,或者是笑点不同无法理解彼此时,夸夸群的“彩虹屁”就不再那么让人心情愉悦了。



03

浅析夸夸群现象

3.1  夸夸群存在的意义

复旦大学传播学副教授邓建国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吝啬于夸赞的社会,大多是挫折教育而不是赞赏教育,造成很多人有被赞赏的饥渴心理。现实生活中,年轻一代的工作和学习压力过大,需要放松和排遣”。夸夸群正好提供了一个相互夸赞的机会,且能展现自身的文采和谈话技巧,也相当于是一个才艺展示的“舞台”,这是一种很新颖的方式。但同时,邓建国也表示,这种不管说什么都会被夸而产生的戏谑和荒诞使参与者很快就会出现审美疲劳,该新潮也会很快消失。


事实的确如此。受访者中根本没有加入夸夸群或入群后又退群的人不在少数。“现在大大小小的事情太多了,课程、科研、社团和各种活动、老师家人同学朋友……本来每天都要面对爆炸般的微信消息,再来个无关紧要的夸夸群,对我而言其实更是信息负担。虽然我知道它这种互夸的形式很有趣,但它带来的乐趣也是一时的,看腻了觉得也就是那么回事。真正能缓解我的压力或焦虑的,主要还是抓紧一切时间去把该做的事情做好。”


夸夸群作为缓解压力、获得心理安慰的一种渠道,固然新奇,但其能带来的正面支持毕竟有限,而且可替代性很强。在新鲜度和信息量上,夸夸群产出的内容远不及当下各种app丰富,因此这股热潮也迟早归于寂静。


恰如受访者所言,解压的最好方式,就是尽快解决掉让带给你压力的事情。


3.2  夸夸群的生命周期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黄河表示,“对于夸夸群等群组其实不必过度解读,这只是众多快速更迭的互联网文化的一个”。诚然,我们不能忽视夸夸群背后人们的心理需求,但是夸夸群本质仍然是以“陌生人社交”为载体的弱连接网络社群,这样的网络社群有其独特的生命周期。


微信群中信息交流的会话过程,实质上是群成员围绕着话题进行开展的活动,话题是群成员之间进行信息交流陈述的对象以及表述的出发点。[1]夸夸群相比其他微信群较为特殊的是,它的话题是单一而抽象的,即围绕“求夸”和“夸”展开问答形式的交流,其成员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兴趣爱好、三观性格),通过遵守同一个群规相联系。因此,在交流的过程中,“求夸”和“夸”的理由、内容和逻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被看见”的感觉和你来我往的互动,以及在互动中暂时释放压力和丧情绪。但是,这种不依靠情感、兴趣爱好而产生的弱连接极不稳定。


在对“夸夸群”的观察中我们发现,“求夸”的成员往往是不断变化和更替的,但是“夸”人的人变化较少,甚至是固定的,即只有少数积极的成员在维持群内的活跃,而所有参与“求夸”和“夸”活动的人数相加,远达不到总人数。这就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群成员从未或极少参与互动,仅在群中围观。久而久之,整个夸夸群就划分出了核心成员与边缘成员,此时的夸夸群就不再是单纯的陌生人群,而在内部产生了熟人群,这样就丧失了夸夸群“陌生人社交”的属性。


很多青年人群选择在夸夸群中求夸,而不是向亲戚、朋友寻求夸赞,就是因为夸夸群中都是陌生人,求夸时不用考虑面子等问题。同时,陌生人之间的互动能带给人更多的新鲜感,既能带来愉悦的感受,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没有隐私泄露的压力。


夸夸群主体为大学生的原因也是因为大学生尚未完全社会化,相互之间的联系没有单位同事之间的紧密,再加上群体基数大,很容易形成陌生人社会。因此,当夸夸群形成了熟人社交圈时,就丧失了保持距离感和新鲜感的功能,群成员也就会渐渐流失,或者不再关注,夸夸群即变为“僵尸群”。


[1]微信群内部信息交流的网络结构、行为及其演化分析——基于会话分析视角


3.3  从夸夸群现象看

       大学生的压力现状及应对

近日,一条标题为“3亿中国人有睡眠障碍”微博登上热搜,引起了广泛的共鸣。微博内容显示,38.2%的成年人存在失眠状况,而3/4的90后在晚上11点后入眠,1/3在凌晨1点之后入眠,90后已经成为“最缺觉的一代”。在如此惊人的数据之下,反映出的是当代青年群体面临的共同问题:沉重的压力。压力的来源包括但不限于学业、工作、家庭、社交……只是由于大学生的特殊性,产生了夸夸群这种“互吹”形式并迅速走红。事实上,学生群体之外的人背负着同样的甚至更大的压力。这种社会状况一时是难以改变的——只要你想获得更好的资源、更好的前途、更好的生活,就必须努力,而压力则随之而来。



夸夸群风靡全国高校的根本原因,在于当代大学生长期压力较大,导致精神状态紧张,普遍感到迷茫焦虑。过去有相互表扬小组、现在有夸夸群,若这种状态得不到改变,未来还会不断产生其他各种“苦中作乐”的方式,而它们往往“治标不治本”。


既然如此,我们的出路在何方?


有人说,让自己快乐起来的办法就是看到别人都不快乐。也有人说,让我回家我就快乐。总结而言,需求被满足时往往给人带来短暂快乐。但我们需要意识到,在现实生活的拼搏中,压力总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夸夸群、叨叨记账还是各种游戏、社交,我们始终在拼命寻找着缓解压力的方法,虽然时效甚短,但也是应对压力的积极表现。所以,真正想要缓解压力并不意味着逃避它,而是面对它。只有从根源上解决了造成压力的本源,才能在下一次重压之前获得片刻的喘息吧。


参考文献


[1]巴志超,李纲,毛进,徐健.微信群内部信息交流的网络结构、行为及其演化分析——基于会话分析视角[J].情报学报,2018,37(10):1009-1021.


[2]喻琰,何利权.新潮“夸夸群”为何风靡大学校园?群友、专家有话说[EB/OL]. 2019[2019-3-2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122366.


[3]澎湃新闻. 我们加入了人大夸夸群,来看看群里都聊了些什么?[EB/OL]. 2019[2019-3-21].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148587.


[4]遇马.闭眼夸人的夸夸群,真的能够帮助我们减压吗?[EB/OL]. 2019[2019-3-21]. http://www.bjnews.com.cn/culture/2019/03/20/557918.html.



来源丨北师青年报

记者丨宋佳谕 池之缘 王雨婷 侯森宝

图片丨来源于网络



校友座谈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和创新驱动引擎

北师大樊小龙教授团队在脑胶质瘤研究生取得重要进展!

北师大两位教师参加习近平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

春分丨春色已中分,赏花正当时

师大光影丨梅花开,再相逢

招募令丨北师大《铎声讲堂》邀你来讲

是你吗,北师大校友会征集活动策划公司啦!

校友风采丨扶贫的日子,如同一个海边拾贝的孩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