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大故事丨张波男:说给未来教师

校友简介

   张波男,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高新实验中学历史教师、校团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2009级公费师范生,在校期间获谷歌中国公益之星;从教6年来,获全国历史优质课大赛一等奖、教育部部级优课、长沙市卓越教师、长沙市长贤优秀青年历史教师等荣誉。



教师的世界


“我家祖上三代都是老师,现在呢,爱人、姐姐、岳母、老妈、老爸都是老师,女儿以后估计也会是老师。”张波男调皮的语气中带着对教师职业的自豪感。“我的第一任老师、我永远的榜样,就是我的母亲。”母亲去农村支教,培养了大量人才,为改变农村的面貌,改变学生的命运尽到了自己的力量。“我想成为她那样的人,以人影响人,改变不良现状、改变世界。”


可是与教师随行的总有这样的词汇:“低薪而劳累”“教着一成不变的知识”,像一盆冷水浇灭年轻人的热情。张波男笑着说:“这都已经是过时的观念了。”


教师的待遇与教育的前途密不可分,这个问题正在逐步改善,在教育发达的地区月收入过万并不难。对于一些刻板印象,他开玩笑,“现在的知识更新换代可快了,去年的课件都不能拿来用。”最重要的是,“我们并不能只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死板的教书匠”。


中国的教育仍然面临着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教师群体良莠不齐……公费师范生应时而生。张波男是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2009级的公费师范生,可以看出他高度的职业自觉。“我经常给师弟师妹们说,我们的职业定位要高,作为中国最强师范大学毕业的我们,不应该是一个追随者,而一定得是这个行业的领跑者。”高学历的北师大公费师范生,应该是教育行业的国之重器,承担着改变现状的使命。


 张波男采用智慧课堂进行授课


如何去改变?张波男送给师范生群体的一句话是:“保持对世界的好奇、保持对世界的热爱!”


他也确实是这样做的。只要听过张波男上课,就会感受到他在课堂上的魅力。小组合作、话剧表演、甚至穿汉服上课……还有许多大胆的尝试,比如开设“用科学破除迷信传说”为主题的《神秘文化》社团课,课上讲解吸血鬼、木乃伊、鬼宅,一时引发众多媒体关注。正是不拘一格的创新,才形成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原来教学可以这样生动!张波男是个“孩子王”,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啵啵老师”。


张波男开设的《神秘文化》课程

曾受到新华网等十多家媒体采访报道


教师不应居高临下,也不应充满苦情。张波男在工作上崭露头角,同时也把生活经营得有声有色,他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总说‘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我不可以是电灯吗?为什么非要牺牲自己呢!”他会把工作与生活分开:工作日就“以校为家”,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效地把工作做好。周末,就是专心陪家人、自我提升的时刻:看看话剧、博物馆看展、书店听讲座、爬爬岳麓山、湖边散步,生活与工作相辅相成——他的朋友圈里充满了“人气”。“教育确实是一个需要情怀、需要热爱的事业。因为情怀,所以坚持;因为热爱,所以幸福。一直在做自己的热爱的事,即使是累,也会是快乐的累。”


张波男主持湖南省博物馆演讲比赛活动



“园丁”的成长


梦想因母亲的影响生根,在大学恣意生长,延伸到工作单位扎下根。从一个校园走向另一个校园,从学生变成老师,张波男也在经历成长。


大学生活始终为他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我永远觉得大学时光是最美丽的、最为精彩的、最为珍贵的。这是少年对世界的好奇,是最朴素的探索、最直观的成长。”


张波男是一个喜欢“折腾”的人。大学是社团积极分子,在历史学院的春秋学社、春秋人文报社、志愿讲解队都做过大量的活动。“我一直感觉自己现在的生活是北师大生活的继续。我现在所获的,都是大学所给予的。”大学期间在《春秋人文报》做报纸写文章,毕业后依然坚持写作和发表,今年暑假他还加入了省作协;大学做自强社社长,喜欢做学生工作,工作之后他就一直做学生工作、搞团队活动;大学做讲解队,毕业后还一直和博物馆打交道,现在还加入了团市委的青年讲师团。


大学期间张波男一直是历史学院志愿讲解队的骨干


张波男的梦想是“改变世界”,听起来的确很宏大。然而北师大老师们的教导一直萦绕于心,他清楚记得王秀丽老师对大家讲:同学们要立志当教育家。后来,张波男逐步明白了她的用意——她想告诉学生们,梦想并不是有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有希望!


为了自己的梦想,他在大学期间做了大量公益活动。他是“新长城”北京师范大学自强社第八届的社长、谷歌中国“公益之星”。“一定要把爱和梦想的种子播撒出去,种植下去,这样就会收获爱的树林。”每年他都会收到被资助的贫困学生寄来的明信片,稚嫩歪扭的字体表达的是淳朴的感谢。“我的母亲坚守农村,认真努力,改变了当地孩子的世界;如果我也能把爱和希望、梦想的种子播散出去,我也是改变了孩子的世界,改变了未来的中国。”


张波男在海淀红星小学支教


北师大的生活滋养着张波男,然而工作之初,北师大的身份有时给他带来困扰。2011年首批免费师范生毕业,长沙开始迎来湖南籍北师大毕业生集体求职。之前很少有北师大毕业生在湖南长沙工作。2013年,与张波男一起来到湖南师大附中高新实验中学的有五位北师大毕业生,首先面对的便是身份贴牌带来的压力。“因为你是北师大的毕业生,你是中国最好师范大学的高材生。大家一般都会带着崇拜和挑剔的眼光与别人对比。”从“贴牌”到“去牌”再到“树品牌”,他们用了三年的时间,用出色成绩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张波男的课堂风格独树一帜,风格的形成始于2014年,他获得全国历史优质课大赛一等奖的荣誉


张波男来到湖南师大附中高新实验中学的第一个学期就接到一个艰巨的任务:参加本校的教学能手比赛。作为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与诸多教研组长同台竞技,他的压力达到了极点。在教学师傅罗检民老师的鼓励下,他不拘泥于传统,选择了用话剧的形式来讲解《万千气象的宋代生活风貌》。张波男编写了一个15分钟的课本剧,以一位宋代农村小伙去京城亲戚家过年,一路上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把衣食住行、节日等知识全部串起来,最后通过一个关于裹小脚的争论过渡到对传统文化的反思。赛场讲课大获称赞,教研员邓进平老师决定推荐他直接跳过市赛和省赛去参加全国赛,最终不负众望,拿下了一等奖,成为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一等奖获得者,这对他来说是极大的鼓舞。评委老师也鼓励他要继续创新,多去尝试,不要让自己的风格固化、沉寂。


张波男给新加坡国际交流学生教授中国文化课


事实上,创新的形式与教学的核心,是器与道的关系。


在一次次全国省市历史课堂比赛的实践中,张波男总结出历史教学应该“以趣味引人、以细节动人、以情怀感人、以高度悟人”。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他做了大量的准备,让历史走近生活,让历史指导现实。


在参加2015年“附中杯”历史青年教师课堂大赛时,他选择了《血肉筑长城》这一课,讲解抗战的历史。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抗战的艰辛和伟大的抗战精神,他联系了位于长沙的全国首个抗战老兵疗养机构——安华山庄,先是安排历史组前去采编,接着带领班级学生去看望老兵,聆听老兵讲故事。为了挖掘长沙、附中和抗战的联系,张波男查阅了许多本土资料,选择了两封感人的抗战家书,录制成音频,同时把附中参与抗战的过程和一脉相传的精神展示出来,最后落脚在当代孩子的时代使命上。这堂课最终荣获第一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真正触摸了历史、真正让家国情怀落地。课本只是一个载体,教学远不止于此。创新不是为了博人眼球,而是为了让教育“活起来”。不管用什么方式,学生们能学习历史思维,全面多角度地看待问题,拥有自己的史观和思维,掌握和保持探索世界的好奇才是最重要的。


张波男带领学生采访百岁抗战老兵唐曦爷爷


他正色道,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应该是家国情怀的培养,这也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历史学习是为了培养民族精神,并真正体悟人文情怀。



为发展而支教


“我特别喜欢、认同北师大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因为体现了知行合一、言传身教。”张波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想给学生教授两样东西:梦想和感恩。就好像人字的一撇一捺,在任何情况之下都能支撑着他,给人带来巨大的正能量。


他的教育理念“做一个有温度、有高度、求发展的人”,就是沿袭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知行合一精神。“有温度、有高度”是对自己知的要求,“求发展”是对自己行的要求。“因为做教育工作,是和人打交道的职业,需要以人为本,这就是有温度:需要冬天送暖,夏天送凉,与人为善,知冷暖。学生是教育的服务对象,我们传授知识,言传身教,需要自己有更多的知识储备,必须拥有高度。有高度就要求自己必须长期学习、有更远的见识、更加深邃的思想。我的家里有三千多本书,办公室里也是堆积了各种杂书,几乎每天晚上都是睡前看半小时书。我需要学习,需要积累,需要涵养底蕴,这样才能把更好的教给学生。而求发展则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看待自己。这个想法源于我们部门名称的变化,我们之前属于学生工作处,后面改成了学生发展处。我特别赞同这个思想,面对教育,我们更应该学会发展他,而不是一成不变。中国和世界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我们要为发展而教,为未来而教。”


张波男的书房


张波男刚开始工作的时候在班主任德育工作上走了很多弯路。还没工作时设想的总是理想课堂——教师行云流水,学生认真消化。可是现实中的课堂并不是这样。每个班级都有一些“问题生”,调皮捣乱,油盐不进。“开始面对这些学生的时候,我真的是黔驴技穷,只会采用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甚至有时候学生还会当面和我唱反调。我很纳闷,也很难过,甚至觉得自己不合适当班主任。”后来,师傅罗艳平老师告诉他,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家庭,要学会归因。而且,他们并不是问题学生,属于“潜能生”,要善于挖掘。


一番反省之后,张波男开始对这批“问题生”进行家访,了解到了他们的家庭氛围和环境:有的家里开麻将馆,每天开到晚上三四点甚至通宵,孩子吵得无法入睡,神经衰弱;有的父亲喜欢酗酒,用暴力解决问题;有的留守儿童,和奶奶一起生活……。在此之后,张波男都会更加关照这些“问题生”,鼓励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努力纠正他们的行为习惯。他不再认为这些孩子是“问题生”,而把他们当做“潜能生”,挖掘其特长和优点。“我印象很深,曾经一位‘潜能生’毕业后专门给我发了一个信息:很感谢,当父母都放弃了他的时候,我还没有放弃他……”


 张波男和学生们


在义务教育阶段,“求发展”的含义更多是公民教育。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在学习读书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帮助他们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这就是一种教育的成功,因为他发展成为了更好的公民。


采访最后,张波男提到启功先生送给北师大毕业生的寄语:“入学初识门庭,毕业非同学成,涉世或始今日,立身却在生平!”人生不是百米赛跑,而是一次漫长的马拉松,为了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为了自己人生价值与理想的实现,北师大人,要始终在路上。

采访/撰稿丨王雨璇

图片丨受访者提供

编辑丨元静

排版丨方士远

责编丨何胜男


北师大3学科位列第一!2019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公布!

校友风采丨苟晓龙:我的“明师”情结

师大故事 | 李金初:追风筝的人——中国教育守望者

校友风采丨登顶珠峰!揭秘北师大“攀登者”逯海川的故事!


好看,点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