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丨韩冰:镜头下的追光者
韩冰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01级校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
3月16日,凌晨6点的武汉天还是灰蒙蒙一片,陕西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43人已经在青山区武钢体育中心对面集结,准备撤离。除陕西医疗队外,海南、天津、甘肃、江苏的医疗队也陆续出发......韩冰与同伴们用镜头拍录着这一场场悲喜交加的送别,用文字写下他们内心的兴奋、不舍与感动。樱桃花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她们目送着车队向远处驶去,渐渐模糊.....在抗击疫情这场宏大的叙事之下,一个又一个故事画上了句号。
和这些医护人员一样,这些天一直坚守在武汉的还有直击抗疫一线的记者。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相继向武汉派出170多人的报道团队,他们在抗疫一线,向社会传递大量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抗击疫情最强音,韩冰就是其中一个。
破晓
不管太阳西沉于何处
总要向着下一个日出眺望
十七年前,非典爆发,北京的情况不容乐观,隔着医院的大门,疫情本身带来的伤痛以及由于对疫情不了解引发的焦虑情绪迅速发酵,席卷着每一个人。
为了探究真实情况,别上无线麦,穿上防护服,记者们逆行在SARS的枪林弹雨中,走进病房,用报道建立了内外沟通的桥梁。十七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记者奔赴疫情的最前线,给病房之中的人们带去关心和陪伴,也给病房之外的人们带来安心与希望。
韩冰刚接到电话的时候正在做央视新闻中心每年的保留项目——《新春走基层》,“当时正在采访拍摄,突然接到电话,没有一刻犹豫,迅速回应‘我可以去,作为记者,到疫情一线报道,是职责所在,义不容辞’。”就这样,大年初二,韩冰作为央视新闻的第一批记者成员抵达武汉。
时间倒回四年前,2016年7月,武汉遭遇洪灾,雷鸣电闪,暴雨如瀑,韩冰身着雨衣雨靴,站在武汉的街头作实况报道,身后是被洪水淹没的道路;此时的武汉俨然一座围城,武汉之内全面封锁人人自危,武汉之外各式消息铺天盖地不明真假,第一时间去到第一现场报道最权威最真实的消息是韩冰刻不容缓的任务,正如她在微信签名中写道的:“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前行,随适而安”。
闪光
打捞真相,重申常识,给予希望
脚步不停歇,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拿起话筒,跟随摄像师的镜头,专业的装备下,职业状态一就位,韩冰就像穿上盔甲的钢铁机器人一般,无所畏惧。
1月28日,她在镜头里带领观众见证产房里医护人员与时间赛跑,以生命佑护生命,迎接新生儿诞生;
1月29日,第一时间报道全国首批确诊危重症患者中62岁王佑新老人的出院消息;
2月1日,与中央指导小组医疗小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及时现场连线,打破前一天关于双黄连可以抑制新型冠状病毒的谣言;
2月9日,经过几天的蹲守全面记录了检验团队27名同志昼夜不停与病毒检测的战斗和背后的辛劳与奉献,走进汉阳区最大的隔离观察点展示社区防控实时动态情况;
2月17日,用金银潭医院第一批治愈出院的患者陈清波积极生活并在痊愈后主动捐献血浆的故事鼓舞所有和病魔做斗争的人;
2月27日,讲述58岁的急诊科医生张劲农痊愈后又重返抗疫一线背后的责任与担当;2月28日,探访协和医院肿瘤中心,了解11支来自各地的医疗队情况和进展……
韩冰采访张伯礼院士
截止目前,韩冰共采访武汉、孝感、国家专家组、外地援鄂医疗队在内的一线医护人员累计30多位,发稿20多篇;采访基层干部1位,发稿1篇;社区工作者两位,发稿1篇;18次进入疫情红区,采访武汉孝感等15家医院。她用新闻报道与新媒体直播等多种方式帮助观众了解更多信息。
“记住那些山河,那些闪光的人。”在镜头和报道下,疫情中的武汉逐渐清晰,病毒固然可怕,但那些无私奋战的医护人员、越来越多的痊愈者以及守望互助的同胞们给了武汉人民一份信心,更给了武汉之外许许多多牵挂着焦虑着的人们一份安心。
韩冰走进汉阳隔离观察点进行报道
这是一份关照人间的职业
自带温度和暖色
身处抗疫第一线,选择什么样的新闻是每一个记者面临的难题。好的记者就像是一束光,勇敢地照进黑夜,温暖地留住白天。混沌不清的现实需要被照亮,晨曦般的感动更值得记录。
在武汉工作的日子里,韩冰时常会想起特鲁多医生的座右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经常去抚慰”。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医生与病人之间关系愈加密切。“对于患者来说,他把生的希望寄存在医护人员的身上,而对于医护人员来说,患者治愈出院,是对医护人员最大的鼓励。”于是,韩冰把镜头对准他们的故事。
在武汉市第一医院呼吸内科病区,韩冰在留言簿上看到了这样的一段话:“一群‘天使’在我们这些病人心中,你们更是一缕缕从阴霾中透出的阳光,让我们倍感温暖,有了战胜疾病的信心。”医护人员们的回应使韩冰红了眼眶:“防护服、眼镜和手套都不能隔绝我们跟病患之间这样的一种温暖,他们对我们的信任,其实你就会觉得你会想尽一切办法去治他们,去救他们。因为他相信你,他把他的命交到你手上了。”
而医生与孩子间的互动更是让人动容。武汉儿童医院是湖北省新冠肺炎患儿的定点医院,疫情爆发后,这里紧急完成了病区改造,搭建起一个新冠肺炎新生儿病区。50多人组成的新生儿医护团队在战疫一线奋战了将近两个月,治愈新生儿患者50多位,最小的才出生17天。在这里,医生护士们用色彩装点房间,在隔离服画上卡通画,陪孩子们扮演机器猫和奥特曼,把不久前经过28小时手术的小婴儿抱在怀里,温柔的目光穿过厚厚的护目镜与保温箱,给予母亲般的抚慰和注视。
韩冰探访武汉儿童医院新生儿病区所拍摄画面
镜头的焦点也对准医护人员与家人间的互动。韩冰用武汉儿童医院产科三病区主任周燕和医学生儿子间一封情真意切的家书展现了疫情之中一对母子的相互理解和对救死扶伤、无怨无悔的医者理想的延续。
在这个战场上采访,感动,是从始至终的强烈感受。韩冰相信每一位奔赴一线的记者或许都会怀着一种职业的责任,那就是要挖掘和呈现感动人心的故事。而不论何时,打动人的都是心与心的互动,镜头记录了动人的故事,温度留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间。
镜头里构建的小世界
能以体恤式的陪伴,消解苦难
镜头前的韩冰常常穿着她的战袍——紫色的冲锋衣和防护服,拿着话筒,穿梭于大大小小的医院和隔离点,从容镇定。而在镜头背后,作为在抗击疫情前线的记者,韩冰和团队也度过了一段艰难却守护着希望的时光。
韩冰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肿瘤中心做报道
刚到一线,由于物资告急,为了节省防护服,韩冰和摄像韩文旸轮流上岗。
进病区、进产房,都是一个人进去用手机拍摄。他们也面临很多问题,比如话筒“小蜜蜂”要被包裹得严严实实,不可避免地造成声音无法被清晰收录的问题。如果用摄像机的话就要面临消毒问题,机器经过大量的消毒之后,会影响设备的使用性能。“好在有一些病房内有‘污染手机’(只放在病房内使用的手机)可以供我们拍摄。不过随着后面防护物资有了保障,我们的拍摄设备也越来越好了,解决了之前拍摄画面难的问题。”
随着采访增多,慢慢地,韩冰和摄像也从对防护服穿脱的陌生到十分娴熟,“我和摄像经常穿好防护服之后,拿着医用胶带迅速帮对方把一些可能会裸露在外的地方粘好。但由于地面上全是消毒水,我们穿着鞋套非常滑,所以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我们大概跑了武汉、孝感在内的15家医院,采访了太多的医护人员,现在我都能看懂CT片子了……”
道格拉斯在《做一个最好的你》中说“这里有许多事让我们去做,有大事,有小事,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身边的事”。
谈到来武汉的感受,韩冰说得最多的就是“陪伴”两个字。“其实,每一次在采访的现场,除了观察、寻找并忠实地记录,我也常常会感到自己的工作是一种身边的陪伴。
在抢救生命的病房里,在基层防疫的一线,在治愈者去捐献血浆的路上,每一次抵达现场,我想用镜头和采访完成一次心灵的陪伴,和这些抗疫一线坚守的人们一起勇敢地去面对未知的挑战,其实我很感谢他们,节目中呈现的每一个人,不是我们选择了他们,而是他们选择并且信任我们,把这份宝贵的经历与我们分享。”
心里有光,在热爱与责任中不惮前驱
在2017年《零点后的中国》栏目“零点后的媒体人”采访时,连续熬了两个夜晚赶片子又回到台里继续工作的韩冰,由于肠胃发炎,几乎没有吃什么东西,只能在父母送自己来时的路上短暂休息。
从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毕业后,骨子里有股倔强的韩冰放弃公务员的工作,成为了一名记者,自此,“不是在采写新闻,就是在采写新闻的路上”,忙碌成为生活的常态,奔波成为“说走就走的旅行”。
虽然有朋友不理解,但同样身为记者的父亲的支持、日益契合的团队和对新闻的初心支撑着她越走越远。“当新闻到来的时候,责任大于一切。”她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刚入央视不久,韩冰接到了一个主题主线的报道“校训是什么”,暑假回到母校北师大做了这期节目,其间采访了很多人,片子斟酌更改了无数次,“很曲折,所幸效果很好,后来在新闻联播中也播出了,从2001年本科入学到2008年硕士毕业,我在师大度过了最美好、最值得珍惜的7年,就当是作为学子给母校的一份礼物吧。”
让韩冰非常有感触的是北师大老校长李蒸曾说过的一句话:“师大的贡献不是煊赫的,而是潜伏的,永久的,为国家大计培育优良的种子”。因为新闻,重回母校,站在最初的起点,聆听前辈质之言,给作为北师大人的韩冰留下更多的思考。
「韩冰在中央国际广播电台CRI“资讯非常道”做特邀嘉宾」
著名新闻人白岩松曾说:“新闻是一条注定要长跑的路,一朝一夕不足以改变这个世界,要相信新闻依然有帮助于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你会是千万推动者中的一员,在中国新闻的历史中,有千千万万的记者奔跑在这条没有终点的长路上。”
今天在疫情之中,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努力奔跑的记者,人们才能感受到灾难背后的温度和希望。
回望韩冰近年来的报道足迹,从全国两会到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纪念澳门回归到探访“义新欧班列”,从见证顺丰小哥“逆袭”成为飞行员到新春走基层......有国家大事的宏观与严肃,又有普通百姓柴米油盐的细小与温暖。
对韩冰而言,她的记录与故事永远不会停止,不管铁轨延伸到何处,总要向着下一个站台出发,“每一个新闻人都是在奔跑中调整呼吸,希望可以做得更好,毕竟一切评价都要在行动中获得”。
韩冰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上做报道
韩冰在全国两会上做采访报道
春日款款而行,湖北天气也渐渐转暖,珞珈山上的樱花如雪般,惊艳了江城。从来没有哪个春天,让我们如此期待。
援鄂医疗团队逐步踏上返程的路,韩冰和她的伙伴们仍然奔赴在武汉各地,和这座城市一起努力到阴霾被暖阳驱散的那天。她在朋友圈里写道:“陌上花开,归期渐近”。
与韩冰的每一次沟通几乎都在晚上或者深夜,那时是她奔波了一天安静下来写稿子,做策划,构思下一个报道主题的时间。她从一个采访者的角色转身为被采者,在相互对话与沟通中,我们对她的职业精神和专业态度非常敬佩,当我们索要更多的照片时,她说希望留住新闻,忘记作者。她是记录者,我们也想用文字,记录她们,平凡却真实,忙碌却踏实,脚步不停歇的北师大人。
“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
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
亲爱的校友
疫情发生以来
全国上下万众一心、同舟共济
经过艰苦努力,付出巨大牺牲
终于取得积极成效
在这场战“疫”中
众多北师大人行动
用奉献和坚守
带给我们无限感动
我们希望将这些故事记录下来
我们希望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如果您有记录自己或身边校友
参与本次抗疫的故事
欢迎向我们投稿
投稿邮箱:xiaoyouqing100@bnu.edu.cn
请注明作者姓名、院系、年级、电话
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平台、校友网、《师大校友》刊物以及北师大主页等平台上宣传发布
待到我们战胜病毒
迎来胜利之时
再读这些故事
可以欣慰地道一句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记者、撰稿丨施艺 元静
图片丨韩冰
封面丨何胜男
编辑、排版丨何胜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