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友风采丨王明:扎根西部,遍植桃李

校友简介

  //  


王明,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7级校友,首届公费师范生。毕业后到青海省刚察县寄宿制民族初级中学任教,现为学校教学副校长。工作以来一直担任班主任、语文教师,校办公室干事。先后获得刚察县教育系统“十大感动人物”、全县优秀教师、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州级骨干教师”、“雅居乐青海奖教助学基金”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01

命运的安排

今年是王明成为北师大人的第十五年,也是他走上讲台的第十一个年头,首批“公费师范生”是他作为北师大人特殊的身份,谈及当初报考的原因,王明将其称为“命运的安排”。


“当时是07年,报志愿的时候,国家公费师范生的政策刚好出台,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当时还叫免费师范生。家庭条件的因素在这里摆着,然后也刚好有这么一个政策,觉得做一个老师也挺好的,很巧合地就报了。”家在农村的王明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成为第一的骄傲背后是同样独一份的迷茫。高考成绩出来后,周围没有任何人能为王明提供志愿填报的指导,用他的话说,“当时大家都是一脸懵”。王明在志愿填报手册上看到了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考虑到自己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和家里的经济状况,他没有多加思索就选择了北师大。在无所依凭、无可参考的情况下,命运指引着王明向人民教师的生涯规划上步步走去,而他也欣然接受了这份寄予,并一直视之为一个幸运的选择。


在北师大的日子为王明的青春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芒。恰逢08年北京奥运会,他在白鸽志愿者协会的组织下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当时英语不好的他遇到一个外国人求助,只能连说带比划,“但最后我俩找到一个共同话题,就是他比较喜欢贝克汉姆,正好我也是,最后给了他一件我们奥运会的纪念服装”。喜爱足球的他在学校踢了四年的“太阳杯”,至今提起都会激动又感慨。“一二·九”大合唱也是他难以磨灭的记忆——“特别是那个时候,喊我们‘百年师大,中文当先’的口号,每年都喊,现在想想都很感动”。


在北师大读书学习,听李山老师讲文学史;踢球看球,和室友在西北楼的小电视前看欧洲杯;当志愿者,见证举国欢腾的08年北京奥运会。度过了如此丰富又热烈的四年后,王明回到青海省刚察县,成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整个县城总人口也就四五万人,县城只有我们一所初中,小学呢,总共加起来只有四所,学校比较少。”基层教育的重重困难扑面而来,王明却在走上讲台的那一刻起坚定了扎根西部的决心。


02

困境突围

基层一线教师遇到的困难远比想象中要多,学校是民汉合校,许多民族学生的汉语都不是很好,由于位置偏远,老师和学生都会想办法转到更好的学校,或者前往环境更好的城市工作学习。学生基础薄弱,当地又留不住老师,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人才流失的恶性循环。“老师们有时候觉得付出了很多,最后教学成绩也得不到回报,缺乏教育的那种成就感或者说幸福感吧。”王明坦言,留在当地工作要面临的不仅仅是教学的压力,还有生活的压力、环境的压力。



面对这种困境,王明在教育教学上有着自己的方法与坚守。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进行分层次教学。例如,一篇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基础薄弱的学生就先掌握景色描写和修辞手法,更有能力的学生便可引导至对苏轼“闲人”这一自嘲的深刻理解。立足学情,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进益,是王明面对现实情况采取的积极行动。在刚察县的十一年,王明也有了苏东坡式“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从容与乐观。时至今日,他已经是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在日常教学中仍然会孜孜不倦地提升自己,在各类平台上寻找教学资源。提及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他列举出自己近期学习过的一系列名师优课,保持开放的、谦虚的、上进的态度,才能让自己避免知识匮乏带来的恐慌。在教师管理方面,他也直面当地教师缺少成就感的问题,对教师的考核以激励为主:“考核的达标分进行一个动态的调整,可能原来学生的这个基础分也就30来分,那么我们能达到34分、35分,能再往上走一点就很好,用这样的方法来激励我们的老师,鼓励老师们的积极性。”通过这些点滴努力,王明期待能够积水成渊,解除当前的困境。


当地有许多家庭条件困难的孩子们,王明鼓励老师们要常去家访,自己也跟着去。一些学生家在牧区,家访时从县城出发,开车要两三个小时才能到,而且学生家里手机信号也没有。在一次次的交流沟通中,教师、学生和家长之间都有了更多的理解与包容。“当你去到学生的家里,了解到学生真实的家庭环境,就能更加了解他们的学习环境包括心理”,这种理解是全方位的,有些看似青春期带来的叛逆与顽劣也有了更为深层的答案:“包括有些孩子,可能有些行为看上去不是非常有礼貌,比如在楼道里头大声叫喊。但是当你到了草原之后,你会发现——人会不由自主地大声呼喊。”



03

西部畅想

时至今日,在国家政策与一线教师的合力下,刚察县的教学环境和硬件设施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学校用上了最新的智慧黑板,但师资力量的匮乏依旧是无法忽视的问题。随着北师大起航计划、强师计划、优师计划陆续推出,王明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毕业生愿意到中西部地区就业,走上讲台,为中西部地区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王明说,虽然坚持的过程很辛苦,要面对不同的压力,但如果能够坚持下来,用心去做,真的会体验到属于自己的成就感。



对于中西部教育的未来,王明有着美好的畅想与期待,他希望有更为强大的青年力量和更优秀的师资加入到他们的行列,壮大基层教育队伍。而北师大公费师范生的身份也带给他许多的压力与动力,领导常常向别人介绍他师大毕业的履历,让他倍感压力,但这种压力也化为了母校赋予他的一份激励,让他在一次次的突破自己。身为国家第一批公费师范生,从踏上讲台的那一刻起,王明就树立了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理想,要努力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公费师范生的学习生涯,也为这一理想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面对将要前往中西部地区从教的师弟师妹们,王明对他们表达了自己的祝福,但也叮嘱他们做好准备工作,到达当地后能够放低自己的姿态,谦虚谦逊地从头做起,认认真真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从西部来,回西部去,在西部成为一束光,王明的教育之路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而他也充满期待。这些年,他送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参加中考,再看着他们走向高考考场。回忆起自己高考结束填报志愿的那一天,他至今都觉得非常神奇:


“打开那个志愿填报的书,第一页,就是北师大文学院。我觉得,这就是命中注定。”

策划丨元静

文丨王文倩
排版丨成欣怡 
责编丨元静 何胜男







往期回顾



新中国高等师范特教开拓者朴永馨:普及特殊教育,一个都不能少


校友风采丨王可然:“一切为戏剧”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