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友风采丨张兴赢:于偶然中成就必然


时节如流,木铎长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自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以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一代代学子在校园里治学修身,成长成才,秉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走出校园后勤勉笃行,追求卓越,已为各界翘楚。今年是北京师范大学120周年华诞,我们特别推出系列校友采访文章,宣传母校育人成果和优秀校友事迹,传承母校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共同庆祝母校生日

校友简介





张兴赢,北京师范大学化学学院2001级硕博连读。2006年参加工作,现任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委员、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工程应用系统副总师。

这位从福建南小村庄走出来的“大气爱好者”,带着属于他家乡的,如建盏和武夷岩茶一般的气质,在自己的职业道路上走出了一片天地。


1


建盏硬自焙烧来

建盏,一种瓷器,胎质厚实,釉面古朴,是张兴赢家乡南平市的特产。建盏烧制技艺繁杂,经过十三道工序,终成一件建盏。张兴赢在走进中国气象局之前也经历了许多锻炼与选择。


最开始,张兴赢梦想成为一名记者。因为想看看雪花的模样,高考选择考到首都。却因为理科专业限制,没能选报新闻专业,最后选择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就读于材料系。


但是专业并没有限制他对文字和交际的热爱。张兴赢加入了学校的记者站,成为了系刊的一名编辑,有着良好文字功底的他,用热爱写下多篇文章。了解到新闻媒体对理工科人才有需求,大学毕业那年,张兴赢向新华社、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这些新闻媒体机构投出了简历。


在新华社的选拔经历让张兴赢津津乐道。当时新华社的笔试,除了理论考试,还有考验应聘者的新闻敏感性的现场考核。面对如此难的考核,许多人望而却步,1000多名应试者最后只有400多人交了试卷,张兴赢便是其中一位。后续面试上,张兴赢被问及坐地铁时留意到的身边事物、材料领域的新闻热点与研究前沿。凭借着过硬的专业实力和优秀的新闻素养,张兴赢和面试官相谈甚欢,对纳米材料的见解更是让面试官耳目一新,面试顺利通过!


但人生总是有些戏剧化。在就职新华社和保研北航的分岔路口,张兴赢选择了另外开辟一条路,他来到了北师大进行大气化学方向的硕博连读。


“我觉得这个人生,兜兜转转的。有时看似是往你计划的方向去努力,但是最终走到哪个方向去,也不完全受你的控制。虽然一路以来也在不断地积累,到了最终的一哆嗦,我好像终究也没走到我原来想走的那个行业上。”采访中,张兴赢发出这样的感慨。


当时获得了北航保研资格的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发表了学术论文,获得了挑战杯的奖,在实验室泡了一年多,那么未来三年是否只是泡实验室然后再发篇文章呢?但他又不想丢掉自己的底子,于是就开始探索和化学有关的其他领域。


当时北京沙尘暴严重,张兴赢就想:这个空气里到底有什么?除了让大家维持生命的氧气外,大气里究竟还有哪些神奇的东西,能够让万物生生不息?他对大气化学的兴趣就此萌发。张兴赢在网上搜索相关专业的老师,通过邮件联系到了旅美归国的庄国顺老师,那时庄老师恰好在北师大做大气化学方向的研究,机缘巧合之下,张兴赢开启了在北师大的求学之旅。


博士毕业后,张兴赢免试进入了国家卫星气象中心。


工作多年,已然从应聘者转变为面试官的张兴赢,谈起面试来,感触良多。


“很多人来我的单位,我问他,了解我们单位吗?你了解我们卫星吗?他们都摇摇头,那怎么行?你要去一家单位面试之前,要做很多工作。”在去面试之前,张兴赢了解了新华社的历史,并且在新闻学方面花了很多功夫。只有针对性地了解自己想应聘的岗位,才能高效率地利用好短暂的面试时间。


张兴赢还反复提到面试中的其他两个方面:仪表举止和底蕴积累。方方面面都会是面试官考察的部分,如何在有限时间内,用三言两语介绍好自己,让对方感受到自己的真诚态度,至关重要。张兴赢还举了他发表获奖感言时不忘向身后领导席鞠躬致谢的例子,强调了重视细节的重要性。


张兴赢从事科研,离开了梦想的新闻传播行业。但是,他似乎又没有完全离开。


疫情下,记者参会有限制,于是张兴赢开始拍摄vlog,客串了一把“记者”。没有专业设备,没有采访稿,一切都靠临场发挥。而临场发挥的前提,是对采访对象和两会议题有较为详细的了解,并且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遇到不同职业的委员,也要聊不同的话题。如此,才能在镜头前表现得轻松自如。其他委员认为他“比记者更有范儿”,让报社的社长形容他“比记者更像记者”。


“我觉得新闻素养、文字功底这些其实是会伴随你一生的,不管你做什么工作。你的表达、你的文学功底,这些对你的职业生涯是很重要的。”


而正因为有了不同经历的锻炼,才有了大家眼里如此优秀的张兴赢。就如家乡的建窑建盏,经历十三重工艺,烈火焙烧,方得硬质,方成瑰宝。



2


岩茶香迎气象春

兔毫紫瓯新,雨后茶芽发。如果说茶叶因春雨而得生机,那2013年的春天,是气象局的春天,也是张兴赢的春天——2013年始,国家大力治理雾霾。


埋头科研耕耘五六年,哪怕天天呼吁,治理大气也没能得到社会关注,这就是2013年以前张兴赢面临的环境。而他在阅读国外的文章后就发现,欧美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也走过了大气污染的治理道路,而且走得非常的艰辛,再一看中国的工业发展,治理大气绝对是任重道远。无人关注,治理困难。“确实是坐冷板凳,你想那时候国家还未像现在这样重视,拿项目也不好拿,单位也不重视你。”有人问张兴赢要不要改行,他坚定地给出了否定答案。


“我觉得,一是功夫不负有心人,二来就是,还是要有一些前瞻性的判断和眼光。(现在的情况)说明我原来判断得没有错,中国的发展,终究会走到这一环。”问起坚守这份职业的理由,张兴赢如是回答,“等国家发展到一定程度,物质生活足够的时候,你就会去追求精神生活。一样地,当我们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立马就会想到我们需要美好的生态环境。”


当无人关注没有鲜花的时候,还能默默地去研究,还能自得其乐,怀揣热情和活力。在国家有需要时,厚积薄发,水到渠成,能够短时间内就研发出真正能应用的材料,这就是张兴赢,赢在了他的职业选择,他的坚持。


张兴赢获得奖项几乎都在2013年之后。颁奖就只有一瞬间,而要得到这些荣誉却需要许多无名的努力。


“生活很多时候就是马太效应。”


工作多年,张兴赢取得了很多荣誉,获得了很多奖项,却没有迷失其中——历经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谈到工作,张兴赢会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做学生的时候,钻研冰山一角,低头走路;而工作后,要学会抬头看天。“我虽然也在走路,但我会不断地去看前方是什么,我周边环境是什么?这样才能确保我这个路走得是正确的,是能够适宜周边环境的变化的,而且向着远方,你才能看到更美好的未来。”


张兴赢认为,待人接物永远要有谦逊的态度。因为在一个人的社会资产中,可能知识只占三成,而情商则更为重要。走到岗位上就会发现大学课程学到的东西,很多并不能直接应用。所以需要随时随刻保持谦虚谨慎的学习态度,这对个人职业乃至人生的发展都会有长足的好处。


万草未排动,灵芽先吐芳。旗枪冲雨出,垒壑见春分。采处香连雾,烹时秀结云。


对于正在追逐梦想的后辈,张兴赢有话想说:地球科学领域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涉及到的学科特别多,化学也是地球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化学,环境化学,大气化学,都可能是大家未来的就业方向。希望大家在学校学习化学基础理论课的同时,要拓展化学的应用领域的学习,了解化学在地球科学当中的应用技术、手段以及所需要具备的相关知识,选好未来研究生阶段深造的方向。


风起,请听它携来的祝福:祝福母校趁着新时代的东风,发展日新月异,培养出更多不同行业高层次的人才。




文丨蒋君遥 左康编辑丨成欣怡 责编丨何胜男审核丨元静







往期回顾



深切缅怀北京师范大学校友、著名植物分类学家王文采院士


校友风采丨孔亚平:风雨彩虹,铿锵玫瑰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