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校友风采丨翟博:立足北师,深耕教育


时节如流,木铎长鸣;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自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以来,为国家和社会培养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一代代学子在校园里治学修身,成长成才,秉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走出校园后勤勉笃行,追求卓越,已为各界翘楚。校友会通过“校友风采”栏目,推出系列校友采访文章,宣传母校育人成果和优秀校友事迹,传承母校精神,汲取奋进力量,共担使命责任


校友简介


翟博,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002级校友。中国教育报刊社原党委书记、社长,编审,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区域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09年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宣传文化战线“四个一批”人才;2011年被国务院授予新闻出版事业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被原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1


严谨治学育人才

翟博本科时学习中文专业,青年时的理想是成为一名作家,后来成为记者,也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翟博毕业时赶上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翟博选择了经济学作为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方向,这个选择为他带来了更为丰富的专业视角,也为他后来广阔的职业发展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大学毕业留校工作五年后,1991年,翟博进入《中国教育报》驻陕西记者站工作,正式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1996年,翟博调入中国教育报刊社,从事教育相关报道。2000年,我国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战略目标,翟博受教育部委托采写了《世纪的承诺——来自中国实现“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报告》。在采写这篇重大报道时,他结合采访思考着一个重大问题,我国实现基本普及义务教育之后,中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未来之路在何方?接着,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和思考,撰写了《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一文,在《教育研究》上刊发,从此他开始了有关教育均衡发展的学习和研究,逐渐对教育经济领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发现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王善迈教授是这一领域的业界权威后,翟博立志师从王善迈教授,在教育经济学领域深造。


翟博向王善迈教授表达了博士申读意向,王教授首先对他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参加统招考试入学,读全日制的教育经济学博士。全日制博士不仅入学门槛更高,要考察英语、政治等公共科目和专业科目,就读和毕业要求也更为苛刻,这对于还有全职工作的翟博来说是不小的挑战。不过,翟博跟随王教授深造的意愿坚定,文学和经济学的基础扎实,于是在一段时间的努力备考之后,翟博顺利入学,成为了王善迈教授的得意弟子之一。


王善迈教授严谨治学的教学理念同样贯彻在翟博的博士学习期间。翟博选取了教育均衡方面的理论研究作为博士毕业论文的题目,在最初的论文体系中,翟博主要探讨教育均衡的理论构架、指标体系等。他拿着沉甸甸的研究成果请王教授指导,没想到王教授给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他能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当时工作繁忙的翟博心中虽对老师的要求稍有不解,但还是听从了导师的建议,发放了3000多份问卷,以丰富论文的实证研究部分,最终得以顺利毕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后,翟博的博士论文《教育均衡论——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分析》成功出版。此书凭借对教育均衡的理论指标体系和实践路径的扎实研究与独特价值斩获了新闻出版总署原创图书奖、教育部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等多项重大奖项,他在博士论文的基础上撰写了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指标、实证的系列研究文章,先后在《教育研究》《求是》等期刊发表,产生了重要反响。翟博认为,这与母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教育、严谨的学风教风有很大关系:“这对我留下很深印象,也使我受益终生!”



2


兴趣导向助发展

多年深耕教育领域研究的翟博非常理解众多学生和家长在选专业、选工作时的迷茫和困惑。他认为,无论是进入大学时的专业选择,还是大学毕业时的就业去向,都应以兴趣为导向,以生涯教育为抓手。


翟博发现,许多学生和家长在填志愿时都是为着名校,抱有“不管学什么专业,只要能进入名校就行了”的心态,而这样的心态恰恰没有考虑学生自身的兴趣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导致“很多聪明的孩子因为专业没选好,反倒学废了”的现象。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也让从事教育工作的翟博倍感心痛,他希望同学们跟着兴趣,以兴趣为导向进行专业与职业选择。


翟博认为,职业生涯培养可以帮助孩子尽早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从高中开始对学生进行这种教育,让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帮助学生补足短板,去基层了解社会各行各业,真正了解自己喜欢哪个领域,这样以后学的知识才有用”。事实上,职业生涯教育在许多国家已被纳入中小学的必修课程。翟博提出,在自己的教育经历中,职业发展的切身体验是他选择读博深造的重要原因。“当时我来北师大读博士不是为了文凭,而是为了丰富知识,为了补足自己的知识短板,为了解决教育问题,所以学习目标很明确,很有动力,学得也比较扎实,也正因如此,撰写的教育均衡方面的博士论文在出版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


五大根基做新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媒体行业近年来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关于当下从事媒体行业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翟博从自身的职业经验出发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翟博指出,对于准备进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媒体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一方面,新闻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对年轻人理解社会、适应社会、深入基层,学习成长很有帮助。另一方面,媒体行业的重要性在国家发展中不断凸显。中央高度重视媒体的发展,此外,在社会舆论多元化的今天更需要发挥媒体的引导作用。舆论对于权威媒体、主流媒体的需求也在逐步凸显。


在谈到如何做好新闻工作时,翟博认为必须培养五个根基。


第一,理论路线的根基。媒体要坚持党的领导,媒体从业者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同时打好新闻理论根基。


第二,政策和法律的根基。翟博指出:“我们做新闻,不论是政治口、法律口、经济口还是教育口,都必须懂政策。”从事新闻工作一定要掌握相关的政策和法律。


第三,群众路线的根基,即实践根基。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写出好新闻来。新闻工作者要增强“四力”,即眼力、笔力、脑力、脚力。这里的“脚力”就是指要到基层去。


第四,知识储备的根基。只有知识丰富,才能下笔如有神。


第五,业务能力的根基。对于一个“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记者而言,最重要的根基就是写作的能力。写作能力既需要在学生阶段不断学习,也是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坚持。翟博特别提到,对新闻专业的学生而言,写新闻上手快是优势,但法律、经济、医学等专业知识是比较欠缺的,所以一定要保持学习的激情和终生学习的意识。


最后,翟博提醒同学们,选择进入媒体行业,要将其作为一种事业、一种奉献,而不只是谋生的手段。做媒体人,需要有传播公平公正,为正义呐喊,为群众代言的新闻理想。进入媒体行业后,只有始终保持将其作为自己的事业、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的初心,才能真正做出成绩。



文丨钱沛杉 王美力 李劼编辑丨成欣怡 责编丨何胜男审核丨元静







往期回顾



校友风采丨吕琳媛:肩负时代责任,奉献青春力量


@2023届毕业生,北师大校友单位招聘啦!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