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薪火相传丨首届公费师范生校友回访——化学学院篇
【编者按】
今年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并发表“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十周年、给北京师范大学“优师计划”师范生重要回信两周年。又值第四十个教师节,校友总会联合相关学院特别推出系列首届公费师范生校友回访。十三年过去,他们扎根云南、广西、山西、甘肃、宁夏等多个省份的教育一线,成为当地基础教育的重要力量。本期,让我们一起聆听从化学学院走出的首届公费师范生郭晓丽、陈潇潇、张磊、黄婷、黄亚玲、李杰年、农议笔、刘荣、杨康明、普兆洪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奋斗与激情。
三尺讲台,四季耕耘,初心不忘,笃行不怠。谨记首届公费师范生的时代使命,他们回到了曾经出发的地方,躬耕家乡教育事业,全力书写教育报国的担当。
高考结束后,普兆洪本打算学医,却阴差阳错被北师大的公费师范生提前批录取。公费师范生政策首次施行,需要诸如谈话、签协议、见父母开会一系列操作流程。“我觉得要成为一个老师,从品性上讲要能吃苦,从性格上讲要比较沉稳。”斟酌再三,在父母的支持和对自身性格的考量下,她最后选择了北师大。“现在回想起来,这个选择还是蛮不错的。” 普兆洪笑着如是说。故土之根、彩云之南,她已经在云南省建水第一中学工作了十三年,并成长为一名优秀的教科处副主任。杨康明当年也面临着同样的人生选择。国家推出的公费师范生政策,如同一缕春风,吹散了他心中的迷茫。考虑到家庭的经济状况,他选择了这一政策导向的师范专业,从此与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步的选择,看似偶然,却悄然为他铺设了一条通往教育领域的宽广道路。如今,杨康明对自己在云南省下关第一中学的工作感到非常满意。他说:“经过大学四年的各种锻炼,以及工作之后又慢慢地学习和磨练,我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喜欢这份工作。”他深知,自己的选择虽然起初是偶然的,但经过多年的努力和付出,他已经将这份偶然变成了必然。
与他们的纠结迷惘不同,目前在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担任科学教研员的郭晓丽从小就立下了从教的志愿。来自山西农村,她小时候就读的学校条件并不理想,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育资源都相对欠缺。在初中的时候,学校里来了几位从大城市回来的年轻又有活力的老师。那是她第一次接触到音乐课、生物课这些新奇的课程。这些新老师的到来让她第一次有了一种放眼看世界的感觉。当时的她就做出了决定,以后也要成为一名人民教师,为所教的孩子们打开一扇看世界的窗。
郭晓丽
回忆起当初的选择,在广西防城港市上思县上思中学担任校长助理的农议笔最想说的是“感谢”二字。在北师大求学期间,学校、学院及老师们都对公费师范生群体倾注了特别的关心与重视。学校精心为公费师范生构建课程体系,搭建发展平台,创设优质条件,寻求学习资源,扫清了成长障碍。特别是在专业学习方面,学校不仅安排著名教授亲自授课,还积极联系优秀学校交流学习,并与相关部门合作搭建就业平台。这些暖心的举措让农议笔有了深深的感触,让他满怀感激。同时这些无微不至的关怀也使得他对教师这一职业产生了憧憬与敬重,逐渐萌生了教育情怀。
教师工作并非想象中那般轻描淡写,它更像是一场漫长而精彩的探索之旅。初踏三尺讲台,他们怀揣着满腔热情、美好畅想和勇往直前的闯劲,却也深切体验到教育之路的艰辛与不易,也曾扪心自问,何为良师的模样。他们在实践中且行且思,摸索出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在初任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教师之时,陈潇潇的想法很简单:把课上好就行。她对教学以外的工作内容都不太了解,也不能理解学校的评价指标,有时甚至觉得这过于应试化。但在带过几届学生后,她逐渐明白了学校和领导制定这样一种考核指标的缘由,也体会到他们所肩负的因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期待而产生的压力。即便老师自觉授课尽善尽美,倘若学生的成绩不如人意,也难以给家校和学生一个交代。在面对教育系统当中不理想化的那一面时,她学会了从过去的抱怨转变为如今的接纳。然而,她并没有在顺从了既定事实后便僵持不前,相反,她在接纳中改进,通过发展课堂过程的高效化和多样化来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并对结果进行优化,在应试与学生发展之间寻求平衡。陈潇潇
工作之初,来自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的张磊对教师工作也抱有理想化期待。他热情地为学生们营造温暖的班级氛围,会给全班每位同学过生日、煮鸡蛋、送礼物等,试图以此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但在高中阶段,学生们正处于情感发展期,对社会的认知尚未成熟,人际交往之间难免会有碰撞。这种过度的情感投入往往难以得到预期的认可与回应,这给张磊带来了不小的困惑。在经过挣扎、反思,并与有经验的老师进行交流学习后,他逐渐找到了自己的教育节奏,慢慢步入工作正轨。张磊意识到,教育学生是一门每位老师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如何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增强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认同感,是新老师要翻越的一座大山。
张磊
对在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学任教的黄婷来说,从教初期最痛苦的事情是备课。备课过程中新的问题层出不穷,这需要不断地深挖细节、反复磨合、逐个击破。撰写教案需要不断地思考琢磨课堂的每一个流程,仔细钻研课堂例题,力求提高教学效率。而在布置作业方面,黄婷也会先自己筛选一遍题目,去掉特别偏难怪的内容,留下有价值的题目。背后的辛勤付出才能呈现课堂上的高效率和快节奏,从而得到学生的积极反馈。如此便可以形成良性的循环,最终的教学成绩也会肯定这个过程中的努力。
黄婷
在教育领域,除了直接面向学生的一线教学工作,还有众多同样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幕后”工作。它们或许不如课堂授课那样引人注目,但却如同学校的骨骼和脉络,悄无声息地支撑维系着整个教育体系的顺畅运转。
2019年,广西桂林市高中化学教研员位置空缺,有很多老师跃跃欲试。在教学一线奋战的黄亚玲接到了来自桂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电话,受邀任职教研员。黄亚玲坦言:“在高中当老师,只需要面对自己班的学生以及家长,但是教研员不一样,教研员要面对的是来自不同学校的老师们。”为老师的教学提供必要的指导,这需要更加深厚的学科教学功底。听课、评课环节带给她的收获固然很多,但是把握大考方向,形成多方认可的化学考试的任务也是不小的挑战。“成为化学教研员需要有好的交流能力”,黄亚玲说道,“能力不同的学校对于一场考试的期许往往不同,这需要注重与多方的沟通,既要让一场考试具有较高的区分度,又要让最终呈现的考试成绩符合大多数学校的预期”。黄亚玲
“双肩挑”是众多基础教育一线工作人员的常态。行政管理工作作为学校日常运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需投入的精力也很多。2011年本科毕业后,李杰年回到了高中母校张掖市第二中学任职,目前担任学校的教导处副主任,扎根陇原大地,十余年一晃而过。平常,他不仅要完成学科的教学任务,还要参与班主任工作、年级部干事工作。李杰年坦言,参与学校行政工作所面临的挑战更大,涉及到与相关领导的汇报、与老师的沟通交流、汇报材料的书写等方方面面。面对这些挑战,李杰年的应对策略就是多问、多学。在一次次的积累下,慢慢熟悉行政业务,自己也就能得心应手了。
他还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管理时间和组织任务,以提高工作效率。“要合理规划时间,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并遵守计划。学会有效地管理时间,平衡学习、社交和其他活动。”也正是因为参与的工作较多,让他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和了解教学之外的的内容,为后来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李杰年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在基层教育的热土上,纵然山高路远,风尘碌碌,但他们荧荧似火般的信念仍炽热不熄,教书育人的理想被打磨得愈发蓬勃明亮。他们奋斗着,奔跑着,朝着梦的方向进发。
杏坛耕耘十余载,北师大的首届公费师范生早已从当年的青涩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说到这些年来的成长,农议笔认为自己在能力和心态方面都有了巨大的蜕变,这主要体现在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与学生和领导同事沟通、开展教研活动、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成果、提升领导能力等方面。他经过13年的磨砺与钻研,从幼稚到成熟,从粗心到认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担当,从不敢为到敢为人先。农议笔
对在广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任职的刘荣来说,他最大的成长是学会了有效沟通。他认为,教师不仅要重视与学生以及家长的联系,还要意识到与同事协作以及与学校愿景同向而行的重要性。刘荣在工作中习惯把自己的教学方法、学生工作及家校沟通心得、以及教师可持续发展资源与同事交流与分享,这也为他的教师培训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刘荣在从教中还认识到了鼓励在教学中的重要性,“对学生的爱一定不要含蓄,要勇于赞赏,积极鼓励学生。老师千万不要在班上针对某一位学生,更不要站在一个老师的角度去任意评价学生。”他提到,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成熟的心理机制,也没有建立一个稳定的自我,完全有可能受到别人的影响;同样的一个学生,可能因为老师的一句赞美受到极大的鼓励,也可能因为老师一句无心失言导致整个人生都蒙上阴影。善启心灵,因材施教,是他一直以来坚守的准则。
刘荣
张磊深知,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德育的引导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目标不仅限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更期望每一位学生在能力、知识综合素养及价值观上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正是怀抱着这样的教育理想,张磊在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的讲台上用爱育人,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师德修养,不断探索和实践。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工作的第十个年头,他因出色的工作表现和卓越的教育成果,被提升为年级政教副主任。这一职务的晋升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对他教育理念的认可。
以行动践行教育的初心与使命,将青春的活力与热情倾注于基层教育事业的发展之中。一路走来,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展现着新时代青年教师的风采与担当。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教书育人的道路上,他们留下了一行行踏实的足迹,也收获了一串串回味悠长的果实。
对陈潇潇来说,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心灵上的慰藉。“学生就跟自己的小孩一样,最重要的就是陪伴他们,注视着他们一步步成长。15到18岁正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养成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你能欣喜地看到孩子从最初的知识储备较少、社会认知浅薄到高三阶段快速成长,展现出质的飞跃。”她认为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很大一部分就是来源于学生的肯定和家长的认可,这种心灵上的慰藉正是教师这个职业所独有的。对此,李杰年也深有感触,“看到学生在自己的教导下取得进步和成长,是我最大的成就感所在。我深切感受到自己也有能力在他人的人生道路上留下积极的印记,每每想到都无比自豪。”他曾在不经意间发现有个同学给自己画了一副素描像,并在下面赫然写着“镇班之宝”。这让他由地的感受到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对待这一职业的崇敬之心更甚。
在杨康明的教育生涯中,他收获了无数特殊的感动。每当临近放假,他的心中总会涌现出一种特别的期待。那时,一批批已经毕业的学生会带着他们在大学中的种种经历回到母校,与杨康明相聚,共同分享各自的成长与变化。这些瞬间,对于他而言宛如璀璨的星辰,点亮了他为人之师的那份坚定信念。他看着这些学生,从稚嫩的学子逐渐蜕变为充满自信的青年,不仅在学业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更在人格品质上不断成长完善、绽放光彩。这种变化,是杨康明最为珍视的成就,也是他保持教育激情的源泉。在杨康明看来,教育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神圣的使命。他深知,教育的核心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他时常回想起自己在课堂上的点滴付出,那些与学生共同探讨科学奥秘的时刻,都成为了他心中最宝贵的回忆。
杨康明
阔别多年,青春校园的点点滴滴,依旧恍如昨日,在北师大的求学生涯也成就了他们自己的芳华。沐浴着木铎金声,赓续母校的优良传统,他们在从教的道路上,传递育人的“火把”。
“我们07级确实是很受重视的一届学生”,普兆洪俏皮地说道:“开学那一天,学校主楼前面大南门都打开了,迎新的师姐告诉我们这是前所未有的殊荣,这种仪式感令我深感被重视。”最让普兆洪难以忘怀的还是毕业那天。时任国家总理温家宝出席了毕业典礼,并与所有公费师范生一一握手,亲自为他们拨穗。普兆洪永远忘不了那天温总理双手的温度,仿佛有一股暖流从总理的手中传递到她的心中,汇聚成无限动力。正是怀着这份无限的动力,她回到了家乡,奔赴使命的山海。如今,普兆洪已在讲台上耕耘十余年,大学时期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依然对她影响深远,反映在她日常工作的方方面面。“我觉得母校给我们的不仅是师范这个方向的专业培养,更多的是一种全面的素质和能力的提升。老师传授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技能,更多的是一种思想和理念。这些东西哪怕到现在,我都还在有意无意地去传达给我的学生。” 普兆洪不止一次提到了传承的重要性,学科知识、教学基本功可以从书本上学到,但人师风骨、教育理念必须通过这种以前带后、言传身教的方式浸润传递下去,这种新老教师传帮带的模式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依然适用。
普兆洪
对此,张磊也深有感触。他大学时期的班主任申秀民对学生关怀备至,让像张磊这样离家比较远的学生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如今,张磊将这份温情传递给了他的学生。张磊至今感恩母校老师的谆谆教诲,他们对学术的严谨与对教育的“较真”也深远地影响着他的一线教育实践。张磊的专业课老师王磊教授在授课时亲和力极强,聊天一样的讲解总会不经意间给学生带来启发。因此,张磊在上课时也会注重启发和引领学生,让学生主动来理解,而非单纯讲解知识。但这种授课方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因此在刚开始工作时,怀揣这种理想的张磊比别人碰壁更多。虽然那段时间很痛苦,但他坚持下来了。张磊感慨道,正因是从北师大走出的学子,所接受的教育让他们有更纯粹更远大的教育理想,也对自己有更严格、更高的追求。
“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无论是大学期间老师们的言谈行止,还是工作岗位中前辈师傅的引领提携,对新教师而言都是莫大的支持,也正是这一脉相承的师者精神让教育的温度常在,让教育的生命力常在。
十余载的教学时光,北师大首届公费师范生们有千般收获,也有万种思绪。作为校友前辈,他们对在校的师弟师妹怀有深厚的期许,期待着新时代的学子能够接力奔跑,共同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关于职业发展方面的建议,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强调了两个字——“学习”。杨康明指出,专业知识的学习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是职业发展的坚实基石。无论是投身于高考、中考的教学工作,还是深入探索竞赛辅导的领域,专业知识的持续巩固与更新都至关重要。他建议在大学期间应深入钻研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学科素养,以确保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能够稳健前行。
黄亚玲认为,时刻怀有一颗向他人学习的心,才能学到更多校园之外的真谛。
她鼓励年轻教师在初入教育领域时应多向老教师学习,切不可端起“清高”“高冷”的架子。时代纷纭变化,尽管北师大为所有怀揣梦想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安稳高效的成长环境,助力学生快速获取优质资源,但仍需时刻保持谦卑之心,不断汲取新知,不以母校之名作为自满的由头,但为母校之荣增添实际的光彩。“我们既要为来自北师大感到骄傲,又要时刻抛开北师大这个标签。”黄亚玲总结道,“在教学基本功上,很多教师的水平并不比北师大的学生差。”做出中肯客观的评价、保持谦虚务实的态度才能使人获得进步。
在理论学习之余,实践探索也必不可少。杨康明特别强调了教法课的重要性。尽管部分教育者可能认为教法课的理论知识显得高深且似乎实用性不强,但实际上,这些理论知识一旦与教学实际相结合,便能够极大地提升教学效果。他积极鼓励大家要珍视每一次观摩课堂、参与微课教学的机会,努力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不断磨炼和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
李杰年也认为实践经历是大学生求职的法宝,他提到,“尽量获取实践经验,无论是通过兼职工作、志愿活动、项目合作还是实习。实践经验可以帮助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况,并丰富你的简历。”此外,实践中要不断明晰自己的目标和动机,“了解自己为什么想要进入新的行业领域,以及你希望实现什么,可以帮助你保持专注和动力。”在大学期间,李杰年就明确自己的就业目标是成为一名教师,所以他努力提升自我,积极参与各种比赛,获得了竞赛奖学金、师范生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等各种奖项,为日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然,也有关于自身修养与人生态度的经验,普兆洪笑着说,“不管是生活还是工作,简简单单、平平淡淡,用心做好每一件事情,我觉得这就是最好了。”
访谈 | 菅若彤 张帆 蔡雅璐 何姝凝 康静 王晓珊 李灵曦 秦静怡 乔羽 肖子锋等
文丨唐晓薇 刘恋
排版丨章雪晴
供稿丨化学学院 校友总会
策划丨校友总会
责编丨元静
微信公众号又改版了
避免收不到消息
请一定星标关注我们哦
往期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