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天灾报道,世界顶尖媒体是这样做的

2016-07-07 卢曦 蒋瞰 新京报传媒研究

text | 卢曦 蒋瞰

edit | 小愚 措大

via | 新京报传媒研究(id:xjbcmyj)

连日来,南方持续强降雨已经导致二十多省份三千多万人受灾。洪涝灾害发生以来,各路媒体纷纷赶赴灾区对灾情进行报道。

以新京报为例,报纸已连续五天将洪涝灾害新闻置于头版。同时还派出多路记者赶赴灾区一线,通过视频直播、快讯、图片、评论、3D动画等多形式、多角度对此次洪涝灾害、抗灾情况进行报道,时刻关注灾害的进展,第一时间向公众传达最专业准确的信息。


新京报记者在宜兴洪灾现场直播


其实,从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印度洋海啸到日本地震……每一次灾难都成为对媒体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和价值观念的考验。

关于灾难报道,国外媒体遵循的报道理念是陈列事实,不予以评价,不引导观众。受众关心的只有两点:灾难怎么发生、如何应对。这是灾难报道的核心价值。

在灾难报道的具体操作层面,国外媒体从灾前应急机制、灾难报道采写、灾后处理上提供了某些可借鉴之处,其中有些与当前国内部分媒体的做法亦有重合。

传媒研究(xjbcmyj)根据卢曦、蒋瞰两人的论文进行编辑整理,结合典型案例对国外媒体灾难报道做出分析,后附近年来获普利策奖的灾难报道名单及链接,以期在国内灾难不断的当下,为媒体同仁提供参考。

1


灾前

例1

美国

媒体内部会有一套完整的应对机制,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立即启动,迅速反应,及时策划做出预案,并且随着事件的进展而不断地跟进策划,随时召开会议,后方编辑部宏观调控策划,前方记者挖掘跟进, 前后方联动,制订出整体报道方案。

 

后方整合相关的背景资料,直接指挥前方记者的采访;前方记者随时根据后方提供的报道方案以及相关背景,有针对性地开展采访,特别是配合报道方案的宏观指导,重点挖掘现场的微观细节,将报道做深做透。这样的操作模式在美国卡特里娜”飓风中几乎被所有媒体使用。

例2:

日本

日本是一个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多发国,日本的新闻媒体为此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危机报道机制。以电视报道为例,日本各家电视台均以日本放送协会(NHK)的自然灾害报道机制为蓝本,建立了紧急特别报道机制。这个紧急报道机制包括“放送机关的特殊运作”和“节目编成”两大部分。

 

所谓“特殊运作”是指以NHK会长为首设立“灾害对策总部” ,采取紧急措施(制作播出设备的调配、通信系统保障等), 恢复制作和收看常态对策等。而“节目编成”则是指发出紧急预报信息、制作播出相关新闻、解析防灾政策、安定民心教育和娱乐节目制作播出等等。近年, NHK不断运用高科技手段完善紧急特别报道机制, 使突发灾害报道从“结果型”转变为预报重视。

2


报道视角

综观近年来国内外媒体的灾难报道,专业化的媒体着力发掘新闻素材,从不同角度入手,多侧面地为受众呈现出一个全景式的灾难现场。报道涵盖救生常识、灾情、贩灾救援、灾后重建、评论分析等各个方面,让读者了解到关于灾难的信息。

 

再从各类新闻报道的题材角度看,除了一般性的灾情速递救援情况等叙述性报道外,很多媒体记者独辟蹊径,不做简单的数字堆积,撇开对惨状的直接描绘,而是从个体家庭、伦理等不同的视角展开报道。

例1:

印度洋海啸

印度洋海啸发生后, CNN取消了正常的节目,共派出了50名记者,全天24小时在现场,还雇佣了80名当地人员,其中包括约20名记者。在海啸发生后的最初10天, CNN共播放了大约700小时的电视画面,不惜一切工本,报道第一手的硬新闻。

例2:

美国卡特里娜飓风

“卡特里娜”飓风登陆美国时,在任何时间打开电视,都被铺天盖地的“卡特里娜”报道团团包裹住。电视上所有主要新闻频道几乎是24小时滚动报道风灾。作为美国的主流媒体,国家广播网(NBC)、美国广播网(ABC)和美国有线电视(CNN)、福克斯新闻,都投人了“重兵”报道风灾。

 

普利策奖评委会在颁奖理由中说,《新奥尔良时代花絮报》“对卡特里娜飓风灾难进行史诗般、多层次的报道,使得报纸在服务一个水淹城市中发挥了非凡作用”。另一个因飓风获奖的《比洛克西太阳先驱报》的获奖理由是:“勇敢、全面地报道了卡特里娜飓风,给受灾读者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生命线。”

3


新闻线索的得来

在社交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任何人都可以是记者,利用智能手机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信息,国外最主要的就是twitter和facebook。

例1:

公共透视网络

美国公共媒体旗下的公共透视网络,大约有170000种信息源提供给美国66家新闻编辑室作为新闻素材或源头。其中“我们在寻找什么”,是记者向网民索要素材和观点的平台。在灾难中,用户上传自己的故事供记者核实并使用。

例2:

印度洋海啸

印度洋海啸中,最具震撼力、最引人注目的视频记录均来自游客和当地人用家用DV拍摄的景象。BBC开辟了“目击者的故事”、“来自幸存者的照片”、“来自幸存者的录像”、“寻找失踪的亲人”等栏目, 约收到5万封“第一人称叙述”的电子邮件,留言板的访客高达4 0万。英国《卫报》将全世界博客网上最佳的文章编辑成“来自幸存者的特别报道”。美国《纽约时报》也率先报道了海啸博客网站的情况。美联社电视新闻则要求员工四处搜猎业余摄影者的录像片段。MSNBC网站则专门开设了“市民记者报道” ,刊载读者反馈和一些幸存者的故事。

4


专业的信息核实

BBC在2009年成立“用户内容生成中心”(简称UGC)他们和当地媒体合作,帮助快速、高效地验证信息,以便媒体及时发布新闻。工作流程分为以下五大块:

 

A 地理定位。对照地图、已有的照片、视频,搜索到事发的精确位置。


B 语音口音监测。例,报道中东事务时,第一时间请阿拉伯语的同事来确认视频涉及到的被采访者的人声,以核实事故发生的准确位置。


C 寻找信息源头。分析事件发生的准确时间,并按照事件发生顺序排列,以供摘取。


D 气候认证。检查天气预报来确认事件和发生的日期、时间是否相符。


E 实时维护。对于被验证过的材料和事实要保存完善并实时翻阅,因为它们就是拿来进行下一份验证材料的依据。

5


采访需谨记

口述避开灾后救援的黄金48小时


灾难发生后的48小时内,人的意志处于极度脆弱期,惊恐远没有消除,所以这个时候的采访可能是有偏颇的,他无法保证所言真实,或者是否代表内心想法。记者要有长远意识。除去获得信息外,还要建立起与灾民的联系。许多好故事不是在一天或者几周里就能得到的。等到他们想告诉你的时候,就是可以去记录的时候。

 

2009年澳大利亚森林大火后,加里·休斯失去了他的房子和财产。作为这样的“典型”,他也接受了当地媒体的采访。事后他说,在头48小时的采访里,自己根本不知道对媒体说了些什么,也不记得有谁问过他些什么。

 

昆士兰州信报的编辑也提到在灾难发生后黄金小时里,记者需要负责的是事实、数据的搜集,以及潜在危险的预警,而不是指望迅速从灾民身上得到动人的、博人眼球的催泪弹。哪怕得到了,在那样的环境下,也不一定是准确的。

避免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让受害者口述还原灾难现场是记者通常的做法,然而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这种采访无疑会造成第二次创伤。但这并不意味着就不需要人物采访了。南佛罗里达州大学传媒教授丽莎·许韦里宁以及先驱报记者、城市版编辑斯考特·诺斯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后建议:在倾听的过程中,切忌惊讶,切勿同情,切勿催促,即便是在社交媒体上,也要收好情绪,认真对待被采访者提供的资料,结束后记得交换联系方式。

6


灾后

欧洲


传媒应急中心(emergency journalism)由欧洲新闻中心倡议成立,汇集相关新闻和资源、专门为媒体报道极端灾难事件设立的网站。网站专注于如何使用最新的数字技术、内容管理工具、多层次的地图, 支持媒体报道突发事件如自然灾害和政治冲突。

美国


德特灾难新闻研究中心总部设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研究生院,对在职新闻工作者、精神健康从业人员、研究者和新闻学教师进行训练,并奖励任何报道创伤性事件的在职新闻工作者,尤其对于受到创伤的记者进行康复治疗。

近年来获普利策奖的灾难报道作品名单


2005年 特稿写作奖

芝加哥论坛报 茱莉亚·凯勒 

关于伊利诺伊州致命的龙卷风的报道(3篇)

链接:http://www.pulitzer.org/winners/julia-keller

 

2006年 公共服务奖

比洛克西 - 格尔夫波特太阳先驱报 

关于卡特里娜飓风的详尽报道

链接:http://www.pulitzer.org/winners/sun-herald

 

公共服务奖

新奥尔良时代花絮报

关于卡特里娜飓风的报道

链接:http://www.pulitzer.org/winners/times-picayune

 

突发新闻报道奖

新奥尔良时代花絮报

关于卡特里娜飓风的报道

链接:http://www.pulitzer.org/winners/staff-63

 

2009年 突发新闻摄影奖

迈阿密先驱报 帕特里克·法雷尔

艾克飓风和其他致命风暴在海地造成的灾难

链接:http://www.pulitzer.org/winners/patrick-farrell

 

2010年 调查报道奖 

ProPublica网站与纽约时报杂志  谢丽·芬克 

关于新奥尔良一家医院医生在卡特里娜飓风期间经历

链接:http://www.pulitzer.org/winners/sheri-fink

 

2011年 突发新闻摄影奖 

华盛顿邮报

卡奥尔·古兹、尼基·卡恩和里奇·卡里奥提 

关于海地地震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和绝望

链接:http://www.pulitzer.org/winners/carol-guzy-nikki-kahn-and-ricky-carioti

 

2012年 突发新闻报道奖 

塔斯卡卢萨新闻

对于当地致命龙卷风的详尽报道

链接:http://www.pulitzer.org/winners/staff-72

 

2013年 特稿写作奖

纽约时报 John Branch

关于雪崩的报道,该报道的多媒体新技术的使用是很大的亮点

链接:http://www.pulitzer.org/winners/john-branch

 

2015年 特稿写作奖

洛杉矶时报 Diana Marcum

关于加州抗旱

链接:http://www.pulitzer.org/winners/diana-marcum


参考资料
《新闻实践》2008年第3期《国外媒体应对自然灾害报道的五大对策》作者:卢曦

《新闻实践》2013年第6期《社交媒体时代国外灾难报道的理念与机制》 作者:蒋瞰

普利策新闻奖官方网站



新京报传媒研究

【离新闻一线最近的地方】

合作、投稿邮箱:xjbcmyj@163.com

或加小编微信:quxiadeyu


点击以下关键词 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 新闻魔幻主义 | 聚焦 | 两会采访技巧  | 二月特稿 | 封面美学 | “撕裂”的中国 | 普利策奖十年 | 卧底33天 | 如何搞定记者证 | 传媒大咖新年荐书 | 2015调查报道 | 圣诞节报道史 | 35个被性侵的女性 | 陈杰 | 亲历习马会 | 麦迪逊大道的糟糕广告 | 15项数字化营销技能 | 马克笔涂报纸 | 记者薪资起底 | 超震撼媒体广告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