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调查报道核实清单:逐条检查,避开雷区(附:调查报道作品核查清单)

2016-10-05 新京报传媒研究

text | 周炜乐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全球深度报道网(id:gijn_cn)


准确清晰是新闻的最基本要素之一,而目前快速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则让事实核查成为一道难题。如何才能快速完成报道任务,同时保证其准确度呢?编辑部里标准的事实核查制度应该是什么样的、又如何保持?成功带领团队斩获数项新闻大奖的瑞典公共电视台Mission Investigate节目总编Nils Hanson在2015全球深度报道大会上介绍了他们制作高质量新闻节目的秘诀:逐条核查制度,也即出版前质量控制程序。深度君带来独家分享,并附上新闻事实核查清单,供各位参考。



瑞典公共电视台Mission Investigate (Uppdrag granskning) 节目


为何要反复核查事实?


以暗访调查著称的Mission Investigate团队做过一些列揭黑报道,其中包括北欧电信巨头TeliaSonera与中亚某国总统及其家人权钱交易的内幕。他们深知,如果不核查事实,媒体就有可能犯诸多错误:事实错漏、带有偏见地选择内容、缺乏根据的结论,等等。同时,如果没有让调查对象回应批评,也会使故事显得不够客观公正。不过如仅靠记者一个人核查事实却没有建立完整的核查系统,也极易出现业内所说的“系统性错误”。


另外,即使事实正确但处理手法不得当,报道也会误导观众的价值判断。对于新闻事件中受谴责的“坏人”,记者们给他/她的空间极小,关注点多集中于负面消息,能减轻其罪责的环境因素常被忽略,或即使有也都短小、简单。例如《滚石》杂志去年11月关于弗吉尼亚校园强奸案的不实报道,就是因为偏听偏信“受害者”的描述而错下判断。对此,《纽约客》编辑部有一句话说得好:“我们假设所有的事情,甚至单词的音节,都是不正确的。”做好核查的功夫,就需要先存有这样的疑问,对事实进行事无巨细的排查和验证。


Hanson所在的节目组就此建立起出版前质量控制系统,包括选题会、中期讨论会及节目播出前等多个环节的全面核查。


当我们谈“核查”时其实是在谈什么?


保证节目质量的关键在于核查,媒体人要做到新闻每一条细节背后都有一份文件或者一个信源作为佐证。Hanson团队在选题会和中期讨论会中,会分别使用一张考核表,并按照上面的要求逐条考察节目质量。他们将此流程称为line-by-line system。


第一次考察选题前,记者有两周时间构思选题、作出判断,之后完整勾勒出调查框架,以供讨论。编辑会注重审看节目的假设、调查方法、相关的道德伦理问题、安全问题、节目完成的最低水平(达到播出/出版要求)和最高水平(节目预期效果)是什么,并在选题会上尽可能“挑刺儿”,以把错误和不合理性扼杀在摇篮里。过了选题会的选题基本已达到发布的标准。


而到了中期讨论会,节目中较弱的逻辑联系、选取呈现的内容、有无包含减轻调查对象罪责的因素就成了考察的重点。在此过程中,大家需要全神贯注,排除干扰。而在会前之前,记者和编辑也需要做好准备:记者确保文本上和节目里的内容一一对应,所有的文件按照顺序排列好,并尽可能汇总当事人对于节目批评的回应;同时,编辑也要过一遍节目,看看节目整体的可信度高不高,是否做到了不偏不倚。编辑还要通读节目文本,标注所有的事实、结论和批评(用黄笔标注事实和结论,用红笔标注批评)。


逐条检查系统:核查观点陈述、人物姓名、数字、统计数据、援引的讲话内容以及图表


最需要核查的内容包括观点陈述、人物姓名、数字、统计数据、援引的讲话内容以及图表,即使看起来最无伤结论的事实也要反复核查。


简而言之,核查的重点有三:第一,保证核查过所有事实;第二,查验过节目里所有结论,保证有根有据;第三,检查调查对象所有对于指控的回应。


经常被忽视的雷区,你有没有踩过?


忽视被调查者的回应,是新闻调查节目常有的盲区。Hanson强调,作为向公众公开的新闻内容,需要直面他人的抵制和抨击,这就要求新闻人应尽量平衡各方、减少争议,因而最好寻求多方解读,倾听各方意见,核查专家观点,向受害者提出质疑,尽早面对事件争议。记者至少需要给调查对象三次回应的机会,比如请求采访、要求回应、寄送材料。如果遇到调查对象的强烈抵制,既拒绝采访请求,又拒绝对节目当中的批评指控作出回应,此时记者仍然可以把节目内容节选寄送给他/她,以证明为争取回应作出了努力,从而减少他/她作出无端指责的筹码。



Mission Investigate 对于宜家在卢森堡避税的报道


例如,他们曾经调查宜家老板英瓦尔•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爆出他通过荷兰的非营利性基金组织转移资产、躲避税收,这和他在公众面前的承诺截然相反。记者在暗访宜家时成功堵到了坎普拉德,但后者没有给出正面回应,此新闻引起强烈反响。在此情况下,很多节目可能会直接说坎普拉德撒了谎,但严格来说,要证明他“说谎”,就得说明他之前所说的话背离事实,是有意为之,因此需要首先给他回应的机会。


很多记者使用数字时不够严谨,经常使用几个、几百、一些、很多等模糊的用词,Hanson认为,应该有确数就不用概数。


同时,还要注意去除节目当中的夸大表述,例如:所有人都说……,他们什么都没做,他和她一口气聊了24小时,骚乱蔓延至全国各地,等等。


Hanson表示,在选用事实时,注意别轻信其他媒体。例如,法国国际广播电台的一则报道称,法国反恐部门挫败了从叙利亚回法的伊斯兰圣战士策划的恐怖袭击,在其临时住所发现了900千克炸药,实际上,他们错把“克(gram)”错当成“千克(kilogram)”,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记者不引用信源或者文件就妄下结论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在最后审查时要看看节目是否缺失了主要的事件信息、节目没有选用的信息会否影响整体判断以及忽略某些事实的理由是什么。


附:调查报道作品核查清单

(网址:svt.se/ug/manuals



1

先看宏观


以批判的眼光审看节目:
内容是否偏激?
是否缺失了关键事物/人物?
是否含有与背景和环境不符的元素?
叙述者的口吻是否得体?音乐的风格是否合适?
指出工作流程、视觉呈现、内容选取及组合过程中任何可疑之处。

2

检查事实


根据手头所有相关文件核查事实,确保所有的事实都得到核实。
对统计数字要尤其小心,需要反复检查。
新闻中所有的结论是否有根据?有没有必要增强或者减弱结论?
受访者表述的事实必须得到验证。
如果发现任何不当措辞,应检查整篇文本以确保错误没有重复出现。

3

对于批评的回应


所有相关批评指控是否都已告知调查对象?
调查对象是否有机会回应这些批评?
目前回应批评的人是否合适人选?是否准确记录了相关回应?
是否给了调查对象表达其最佳反驳的机会?(必要时需检查文件)如果调查对象没有回应,我们是否用了其他方式表达他的论点?
记者能否记录下自己劝说调查对象作出回应的努力?
报道能否显示出我们曾经试图接触过调查对象?

4

讨论


报道中未包括的信息或人物会否影响整体报道效果?
是否有任何有利于调查对象减轻其罪责的细节?如有,则应充分展现。
有没有感觉不太对的地方?
新闻播出/刊载之后,会面临什么样的批评?

5

匿名


确保需受保护人物的身份没有因声音或画面而暴露。
新闻镜头前出现的文件要格外小心。经主编许可播出的图像是否采取了相应的匿名措施?

6

图片,图表和姓名


照片的排列是否合理?姓名拼写是否准确?日期、时间和地点是否正确?
图表是否准确再现了统计数据?

7

权利


是否所有的权利都得到了保障?作者是否有署名?

8

翻译


再核查翻译。

9

下一周节目预告


下次节目的预告是否已获主编批准?

10

最后核查


编辑需要列举出所有修订之处,并最后全面检查一遍:是否完成了所有修订?是否还要其他修改?是否完成了所有必要的匿名措施?图表是否正确?翻译是否正确?

做完逐条检查,编辑需要向主编报告。


阅读原文:调查报道核实清单:逐条检查,避开雷区




全球深度报道网(GIJN)致力于整合并分享深度报道资源,包括报道手册和书籍、国内外公开数据库、数据新闻工具包和深度报道的前沿探索。


荐读:


记者手记 | 揭开上蔡诈骗伤疤的记者:“我们没做错什么,我们不认输”


别让读者沦为“窥阴癖”| 特稿采写边界探讨(附普利策获奖特稿案例解读)


给爱撒谎的政客打脸,哪家媒体更强?| 事实核查型新闻:专业挑错80年



新京报传媒研究

【离新闻一线最近的地方】



合作、投稿:发邮件至xjbcmyj@163.com或加小编微信:quxiadeyu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这样参与感满满的新闻,读者不想戳才怪 | 开学季 | 这份高含金量书单,你读完15本我就服 | |那些粉丝教我的事:做公号,“端着”只能是死路一条 |太阳报的聊天机器人 |曝光"CEO的秘密" | 9·11十五年杂志封面 |国际大牌广告闹出了什么笑话? |有25年经验的新闻摄影记者给了你4个建议 |除了“撩”,我对公号粉丝们做了什么?|6堂国外top新媒体公开课|开学季书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