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6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来看看这些年新京报书评周刊做过的诺奖封面

2016-10-13 新京报传媒研究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新京报书评周刊(id:ibookreview


就在刚刚,瑞典文学院宣布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结果,美国民谣歌手鲍勃·迪伦摘得桂冠。



就在今天,197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意大利剧作家达里奥·福(Dario Fo)于当地时间10月13日在意大利米兰逝世,享年90岁。达里奥·福的代表作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这部作品曾被国内著名戏剧导演孟京辉改编。另外孟京辉还改编过达里奥·福的《他有两把左轮手枪和黑白相间的眼睛》。


这些年,新京报的书评周刊始终关注着诺贝尔文学奖,也是文化界每年都会关注的话题。在?获得今年诺奖之际,我们做了一个盘点,来看看这些年新京报书评周刊做过的诺奖封面。


2015
阿列克谢耶维奇

“非虚构战胜了诺贝尔”,这是阿列克谢耶维奇获得诺奖之后,《纽约客》给出的新闻标题。作为文学,非虚构写作的更重大意义或许在于,哪怕在绝望之境,也能呈现出人性的摇曳微光,并以此烛照世界。

《肖像:阿列克谢耶维奇》

(点击图片可阅读)


之后一年的时间里,我们继续关注阿列克谢耶维奇。读者们或许也还记得,我们对阿姐做的长篇专访:《我们为自由所承受的痛苦,其意义何在?| 对话阿列克谢耶维奇全文》。今年书展月阿姐到访中国,我们同样给以关注:《她想和中国人谈谈爱,却无人回应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中国行》

《走出“二手时间”:对话阿列克谢耶维奇》

(点击图片可阅读)



2014
帕特里克·莫迪亚诺

“记忆”、“身份”、“历史”、“寻找”……在帕特里克·莫迪亚诺的书写中,这些关键词被反复提及。我们沿着《星形广场》、《环城大道》、《暗店街》这些书名,可以构筑出一幅属于莫迪亚诺自己的地图世界。这里看起来很广阔,但可能也很集中和专注,就像作家自己在获奖后所言,“我一直觉得,在过去的45年里我一直在写同一本书。”

记忆的迷宫:莫迪亚诺永恒的同一本书

(点击图片可阅读)



2013
爱丽丝·门罗

亲爱的爱丽丝:请允许我这样称呼你。前天晚上,82岁的你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加拿大第一位获奖的女性,也是历史上第一位完全凭借短篇小说写作而获奖的作家。在得知你获奖的时刻,我无法抑制心中的喜悦和幸福。
你的小说世界中充满了热望与激情,但我却感到它被一种隐约的绝望感所笼罩。我想,这是一种艺术选择,也体现了一种对生活的基本洞察,对“真实”的追求让你拒绝为你的人物提供廉价的希望。

《致爱丽丝》

(点击图片可阅读)



2012
莫言

那一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在中国引发的热情当然与其他诺奖得主大不一样,一夜的狂喜,持续的祝贺,新书在加印,故居被翻修……我们记录了这场“大餐”的繁盛,也留下了“追莫言,不如读莫言”的精读。

《莫言品尝诺奖大餐》

(点击图片可阅读)



2011
特朗斯特罗姆

当代世界范围,几乎没有人像瑞典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特朗斯特罗姆(Tomas Transtromer, 1931—)把诗写得如此精炼、精准、精湛。他的诗是凝练艺术的范例,几乎每首都值得细读,鉴赏。
特朗斯特罗姆被誉为“隐喻大师”,他擅长把有机物,自然同工业,技术词语撮合在一起,诸如:“蟋蟀疯狂地踩着缝纫机” “蓝天的马达声是强大的”等等……中国很多诗人受到过他诗歌的影响,比如,北岛,李笠,王家新,陈东东等。

《诗翁》


2010
巴尔加斯·略萨

2010年,巴尔加斯·略萨在时隔18年后,衔接上拉美作家的诺奖传统,成为第七位获得诺奖的拉美作家。相信熟悉世界文学历史的人,应该都还记得上世纪60年代的那场拉美“文学爆炸”,若是80年代就已经是文学青年的人们,也必定不会对这场“爆炸”里四大金刚的名字陌生。

《阅读拉美》


2008
勒·克莱齐奥

2006年,60多岁的勒·克莱齐奥写出了一本半自传小说《乌拉尼亚》,这时他已经声誉满载法语文学界。他在书中创造了一个对抗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古老、美好的乌托邦社会。2008年10月,勒·克莱齐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勒·克莱齐奥:熟悉的陌生人》


2007
多丽丝·莱辛

2007年,88岁的莱辛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彼时,白天她会依旧伏案在大木桌子上的打字机上写写停停,她说过,老狗不学艺,任着家里波斯地毯上的窟窿越来越大,各种热闹也终会像黑夜一样过去。
事实上,对一个作家而言,她的作品在读者的阅读经验中留下痕迹是最动听的掌声,那些写作的记忆,阅读的记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评论家将莱辛的中奖比作,做了多年的傧相终于穿上了嫁衣。

《莱辛,生日快乐!》


2006
奥尔罕·帕慕克

2006年,54岁的土耳其文学旗手奥罕·帕慕克凭借“在追求他所在城市忧郁的灵魂同时,发现了文化碰撞和交融的新符号”的评语,最终得到了瑞典皇家学院授予的桂冠,为土耳其捧回首座诺贝尔奖。随后,《我的名字叫红》各种译本也红遍全球。

《三色帕慕克》

在获得诺奖之后,帕慕克依然保持了持续的创作力,也成为中国读者最为喜爱的诺奖得主之一。比如今年3月,我们关注他的新作《我脑袋里的怪东西》。
《帕慕克和他脑袋里的怪东西》


2011年4月6日,鲍勃来北京开演唱会,新京报文娱新闻还制作了专题《解码鲍勃·迪伦》。




有时候,诺贝尔奖会颁给我们熟悉多年的作家,比如莫言,比如略萨。但另一种情况也很常见,直到诺贝尔奖公布,我们大多数人才开始熟悉这位作家。比如爱丽丝·门罗,比如阿列克谢耶维奇。


所以,这十年诺奖得主的作品,你都读了吗?



本文内容整合自历年《新京报·书评周刊》,编辑:小盐。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荐读:


2016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哪些非虚构作品入围终选?


曝光特朗普丑闻,攥着独家的NBC为何被别人抢了先?


纽约杂志用36张图片告诉你 在美国当总统是怎样一种体验


新京报传媒研究

【离新闻一线最近的地方】


合作、投稿:发邮件至xjbcmyj@163.com

或加小编微信:quxiadeyu请注明来意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攥着独家特朗普丑闻的NBC为何被别人抢了先  |  在美国当总统是怎样一种体验  |  入围2016美国国家图书奖终选的非虚构作品  |  星座运势背后的内容江湖  |  一本老派又反叛的科学杂志  |  调查报道核实清单  |  外媒选出美得能进博物馆的食物  |  海明威的妻子其实是战地记者  |  67年来人民日报如何给祖国庆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