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觉得校对枯燥又无聊?日媒“校对女孩”刷新你的认知

2017-01-13 新京报传媒研究


文:白佳慧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传媒狐(media-fox)




上周,备受瞩目的日本人气女星石原里美的最新日剧《平凡不简单!校阅女孩河野悦子》的大结局延长播放时间10分钟,以12.3%的平均收视率圆满收关。全剧最高收视率13.2%,平均每集都在11%以上,这部日剧也受到中国观众喜爱。


随着电视剧的热播,“校对员”这一职业也吸引了人们的注意。


故事讲述了一个从小热爱时尚的女孩河野悦子(石原里美饰),多年的梦想就是"成为时尚杂志的编辑"。她年复一年不懈地参加面试,终于在第7次面试中进入期望已久的知名出版社。谁知她被派到的不是梦寐以求的时尚杂志编辑部,而是公司最不起眼的、最无趣校阅部。即使如此也毫不气馁的悦子,每天身着超级花哨的时尚服装,挑战校阅工作。凡事都要刨根问底的悦子,有时强硬地冲入难以入内的秘境,有时为了确认周刊杂志所追踪的事件真相而卧底取材,她横冲直撞,超越了"校阅"的工作范畴,凭借其独特的"校阅"方法,引发了很多对于校阅工作的思考,也为校阅部带来了新风。


这一日剧因为以“校对员”这一平时很少被关注的职业为题材,上映以来受到广泛关注。着眼校对员这一群体的新颖角度以及生动明快的故事刻画使这一日剧深受好评,但与此同时也受到了一些来自现役校对人员的批判。


放映刚开始不久,日本商业周刊Business Journal就发出《与现实偏离的程度堪称播放事故,“校阅女孩”受到批判“不要小看校阅”》一文,其中有很多现役校对人员的批评评论。


“一个完全没有校对经验的人就可以入职,一上手就是大作家的作品,完全不符合现实,太小瞧我们校对工作了。”一校对人员如是说。


但无论是“赞赏”,还是“批判”,校阅女孩无疑成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校对员”这一职业进入公众视野以及对行业价值的讨论创造了契机。


平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制作精良,极少出错的出版物,大都少不了作为“最后把关人”的校对人员在背后的支撑。但与作者、编辑不同的是,校对人员的名字几乎不会出现在最终出版物上,也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存在。


校对是怎样一种职业?校对行业的现状如何?中日两国的校对行业有有怎样的区别呢?让我们一探究竟。







朱批纠错,火眼金睛







试想一下,就算校对者的正确率能达到99.99%,那么一本250页,字数大致在15万字的一本一般书籍在概率上也会有15字的错误。但是实际上,有名出版社的书籍却极少出现错误,这都是归功于校对者的不懈努力和可以做到近乎100%的纯熟技艺。校对在日本被誉为“神业”,能指正连作者都没有察觉到的原稿的错误的“出版界的匠人”。


那么校对人员是怎样做到这样的“神业”的呢?


对于书籍、杂志和新闻,即使是细小的错误也会大大削弱可信度影响公司出版商形象,所以在印刷之前,作为最终检查的一环,必须要进行严正的“校正”和“校阅”环节。在整个编辑业务过程中,专门做这两项工作的人员就成为“校对人员”。


那么“校正”和“校阅”的区别何在呢?


在出版物的制作过程中,在正式印刷前先会进行试印刷,这个时候需要把试印刷的校样和原稿进行对照确认,如果发现明显是印刷错误导致的错字漏字的地方、与原稿在内容和格式批注方面的不相符合之处,就按原稿改正,这个过程就叫做“校正”。在中国也称为“校异同”。

 



举个例句,比如说原稿上写着“【难航必至】的美海军普天间基地【移设】问题”这样一句话,而校样上却印着“【难攻必死】的美海军普天间基地【异说】问题”。在日语中,【难航必至】与【难攻必死】、【移设】与【异说】的读音完全一致,这两处明显是属于打印错误,所以要改成原来的样子,这就叫“校正”,原则是确认校样与原稿一致。


但是有时原稿本身可能就存在作者的错误记述、不合适的表达甚至是事实关系的错误。这时就不仅仅需要纠正单纯的字句,而需要对原稿内容本身进行详尽而彻底的检查,这就是“校阅”。即中国的“校是非”。

 



还是上文的例子,其实也包含事实错误。普天间基地的所属其实不是“美海军”,而是“美海兵队”,所以“【难航必至】的美【海兵队】普天间基地【移设】问题”才是正确的。校阅人员的工作就是像这样,对于文章中不完备以及前后矛盾之处也进行严密的调查,以期内容的正确性。但是不会直接改正,通常是以做批注的方式向作者指出问题点要求作者进行确认。


第一次的校正•校阅(初校)结束后会再次印刷,重新印刷后的校样会与初校进行对照,再次确认初校时指出的错误是否无一遗漏地在新校样中有所反映。如果需要特别慎重的情况,也可能会校对三次以上。但这是书籍校阅的过程,在每日被时间追着赶的新闻报纸制作现场,面对来自记者的源源不断的报道原稿,报社内部的校对部门通常会自行做出判断,在原文上直接修改,并为此承担责任。


这一系列的校阅工序要使用被称为“校对符号”的独特形式,一般是在校样上用红笔写下批注。所以也俗称“朱批”。









人员高龄,何以为继?







你也许会好奇,从事着这样堪称“神业”的校对员们,是怎样的一群人呢?


作为一名合格的校对者需要怎样的素质呢?首先,需要对语言文字本身有很强的关心和丰富的知识。就像上文所说,校阅时要想做到彻底验证文本内容,就需要一定程度上在那个特定领域具有较深的专业知识。即使不是专家,对于文本内容也要有“真的是这样么?”这种能够察觉有疑问之处的洞察力以及不惜查找到学术资料甚至是海外文献,发现作者自身也没能察觉出来的错误的一种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校对工作方式,是以孤独的“桌上办公”为基本。每个人在承担巨大的校对量的同时还要保证没有差错。而且还有赶出版物的截止日期,和时间赛跑是家常便饭。比起具有大众媒体所需的社交能力和实地行动能力,能够集中注意力和有耐力的人也许更胜任这一工作。校阅者就如同是足球中的守门员,是最后的关卡。做得好被当成是理所应当然,而如果失误就会马上“失分”(错误的或是不恰当的表达就会出现在市面上)。面对这样的压力,是否可以在感到压力的同时感受到“意义”是判断是否适合这一工作的最重要的一点。


校对员除了任职于有校对部门的出版社和报社,还可以任职于编辑制作公司,印刷公司,广告代理,校对公司等企业。雇佣形态有正式录用,签约员工,派遣员工,兼职等各种形式。作为自由职业活跃在校对领域的校对者也有很多,但因为校对所具有的较高专业性,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先在与出版行业相关的公司工作,积累了很多采访、编辑等包括校对在内的实际工作经历以后才能独立的。


成为校阅者没有必要的资格证书。换句话说即使是有资格证书也不一定能做得来。校对员的实力和校对技能必须通过丰富的实战经验和知识量才能证明。在日本经过在编辑学校和实务教育研究所开设的校对课程的学习,并且通过考试就可以取得校对技能认定的资格证书。但如果缺乏实战经验还是难以得到工作的机会。在待遇面上,从属于出版社的人员按公司的标准来定,作为自由校对员来说,如果只是“校正”的话大约2个字可以获得1日元(折合人民币6分钱)。


当今,全球的出版、报刊行业出现整体性的低迷态势。出于减少人员成本的考虑,在日本,校对开始出现逐渐依靠外包的趋势,专职校对的正式员工很容易成为裁员的对象。在中国也存在同样的情况。


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彭卫国表示,以前,每个出版社都有一个校对科,但随着数字化技术发展,交给出版社的稿子,绝大多数都是电子版,“一些小型出版社,校对的工作外包给了排版公司,排版公司对稿子进行初步的校对审核。”


据劳动报报道,上海人民出版社、辞书出版社、古籍出版社、书画出版社等大型、专业性较强的出版社,仍然设有校对科,但一些小型、大众类的出版社已经编校合一,不再设专职校对人员。上海辞书出版社资深校对、从业整整30年的左钟亮曾经表示,1979年曾出版过一本《校对手册》,而在此之后,再也没有出过新版的校对专用书籍,说明整个行业都不重视这一工作。 


出版行业形式的变化以及对低成本、高效率的追求使得行业对于“校对”越来越不重视。使得本来就具有严谨沉闷印象的校对工作更难吸引新生力量,校对行业老龄化严重。


在中国各大出版机构中,校对人员占比下降明显,老龄化现象严重,从业人员普遍超过50岁,年轻人身影难觅。以辞书出版社为例,该社以前有20多名校对职工,但现在只有9人,其中有3人还是退休返聘人员,8人年龄在50岁以上,35岁以下从业人员只有1人。


校对人才的流失直接导致了书籍品质的下降,长此以往避让会导致广大读者对于书籍信赖程度的下降,进一步加剧出版行业的低迷走势。


一位中国资深编辑坦言,由于校对人手不足,编辑的工作量加大,有时候来不及查证一些专业、冷僻的字词。如今出版社要求编辑的全能性,忽视了校对工作的重要性。再加上出版与经济效益挂钩,编辑工作量增加到原来的5倍、10倍,导致不少书籍的错误,超过了万分之一的容错率。







品质把关,价值重建







在当今重视效率的时代和经济利益的时代,校对行业的落寞是否已成必然趋势?


当今的出版行业被称为“落日产业”,书籍总的销售数量近年来确实呈现减少倾向。但在日本这些年新刊的发行数量确实在增加的。这背后有着出版商为了补上销售额的空缺反而发行更多的新书的意图。随着电子书籍和WEB杂志等文字媒体的多样化,书籍制作循环速度也要求更快。但是在这样纷繁众多的书籍中,如果 “品质”跟不上就很难得到读者的青睐。在淘汰激烈的出版行业,还是不能缺少校阅者作为“文字的掌门人”。


另外,与纸媒、传统媒体的落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媒体的飞速成长。但新媒体在校阅上的人手和下的功夫却明显不足。随着新媒体竞争的激烈,对提升报道质量、媒体可信度、影响力的需求的逐渐增强,更多的校阅者可能会转战新媒体,从而带动新媒体的升级。


“我们认为理所应当的事情之所以理所应当,是因为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有很多人在为之付出努力”。校阅女孩中这样一句台词令人印象深刻。


在校阅工作中领悟到“工作真谛”的校对女孩河野悦子,在面临来自梦寐以求的时尚编辑部的难得机会时,还是选择了尽力完成好眼前的校阅工作。


这也许也是日本“匠人精神”的一种诠释。


在人们疲于追求“效率”的时代,还是少不了对于 “品质”的坚持。




推荐阅读:

8—10月新京报总编辑奖名单
2016最佳小众杂志榜单
纽约时报编辑最爱的2016年十大美剧


新京报传媒研究

【离新闻一线最近的地方】

合作、投稿:发邮件至xjbcmyj@163.com

或加小编微信:quxiadeyu请注明来意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往期内容

8—10月新京报总编辑奖名单 | 《纽约时报》和《卫报》的年度候选书单 | 2016最佳小众杂志榜单 | 为什么企业公关总显得那么蠢?| 纽约时报编辑最爱的2016年十大美剧 | 17张照片与朴槿惠饱经背叛的人生 | 吃瓜群众的十张面孔| 2016年好看的新生杂志 |聂树斌案的媒体底色 |罗尔事件的新闻伦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