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是怎么用两幅铅笔画采访到高晓松的? | 记者手记

2017-06-19 刘玮 新京报传媒研究

  

一场花了两个月时间才约到的漫长的高晓松访谈,终于在6月6日刊发了。《新京报》三个整版,最大限度保留了记者与高晓松对话稿原貌;文章在公众号“新京报FUN娱乐”推出后,迅速刷屏朋友圈,截止当前阅读量达23w+(戳这里阅读原文)。



在拖拉的约访过程中,最终打动高晓松立马敲定访谈时间的,竟是出自记者刘玮之手的两幅画,两幅高晓松肖像画。约访两个月,写稿到泪目,稿子出来后,刘玮和编辑田偲妮激动到讨论稿子细节到凌晨三四点。


约访中出现了哪些周折,是什么样的肖像画打动了高晓松,为什么这次访谈会让记者和编辑泪目?听记者刘玮娓娓道来。

Text | 刘玮 新京报首席记者

Via | 新京报传媒研究(id:xjbcmyj)


最早想采访高晓松,是在今年3月。当时高晓松的《晓说》回归优酷开播,新媒体编辑田偲妮觉得,高晓松几档网络综艺节目《晓说》《奇葩说》《晓松奇谈》的关注度都非常高,可以借着这个新闻由头,约一个深度采访。


于是,我开始联系高晓松,当时他不置可否。于是我们就先列了一份提纲,关于提纲部分,除了为数不多的几个关于节目的话题之外,更多内容是发挥高晓松善于“高级鸡汤”的优秀表达能力,将现在年轻人关心的北上广、逼婚、情感等社会问题加到了提纲中。我将这份提纲发给高晓松,他看了之后几乎没有对提纲提出异议,并且答应了采访, 只是采访时间没有敲死。

那个时候高晓松已经身在美国。那段时间,我在手机上专门设置了洛杉矶时间,一般隔几天就会微信上问他一下,他有时候回复,再等等,有时候也不回。就这么一直拖了很长时间。中间我曾跟田偲妮开玩笑说,学生时代谈恋爱我都没对男生这么上心过。

总是处于这样的拉扯状态肯定不是长久之计,在拖了一个多月之后,我觉得要有一些约访上的改变。那段时间我正好在画画,于是我翻找高晓松的照片,给他画了两幅肖像画。我把画发给他,也没有提什么时候可以采访的事,只是说最近做梦梦到他接受我采访了,醒来就画了两幅画,但是觉得还是画的不像他。高晓松很快就回了微信,说画的很好,并且说,他目前正在筹备一个新节目(后来我才知道,就是《矮大紧指北》),采访可以大概定在5月底。

  

 △出自新京报首席记者刘玮、打动高晓松本人的高晓松肖像画之一


这基本是在这次历经两个月的漫长约访中,他第一次跟我定下明确的采访时间。到了五月底,他主动联系我,说可以采访了。那个时候他依然在洛杉矶,我俩采访通过微信语音,整个采访花了整整两天的时间。

采访完高晓松,我在整理采访录音的时候,家里的小时工阿姨一边听录音一边乐,说非常喜欢这个人。当时我自己在听他说,“年轻人20多岁的时候就应该做年轻人的事,生活不会因为你少年老成就饶了你,最终大家都会被生活打败。”触发了一些自己的心事,写的时候有点泪目。我在写完稿子之后发给田偲妮,她看的也非常激动,我俩在半夜三点讨论稿子细节讨论了很久。

我当时想,既然高晓松这番采访既能让小时工阿姨感到有趣,又能感动到我和田偲妮,其中还包含很多给年轻人答疑解惑的问题,应该是一篇有价值的采访。当时稿子全文有大概七千多字,按照我们通常做人物稿两个版的标准来说,字数太多了。我跟编辑部沟通完采访情况之后,他们当即判断,这篇稿子应该给尽量最大的版支持,也正是因为编辑部当时的大力支持和果断判断,才使得这篇稿子几乎没有删减,完整得发了出来。



其实高晓松是一个非常好的采访对象,只要采到了,基本都能将问题回答得不错。这篇采访出来之后,高晓松本人也很满意。采访过程并不困难,采访那两天虽然我跟他远隔大洋,但是沟通得很顺畅。这次采访的主要困难在前期约访中,中途我也有过非常焦躁的时候,同事们一直都鼓励安慰我,让我觉得很安心,编版的编辑何建为、吴冬妮、佟娜,微信编辑田偲妮他们也特别给力。

最后,还是要推荐一下那两幅感动了高晓松的画!!真的画得很好!!


  

 △刘玮所作的又一副高晓松人像




近期好文荐读:


京外大学生媒体实习记:租房是一种必经的“磨难”

毛坦厂中学万人送考 | "亚洲最大高考工厂"4天3夜全记录

2017毕业季 | 扎克伯格、李开复、奥普拉……这些大咖在毕业典礼上说了什么?


投稿、合作邮箱:xjbcmyj@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