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是我们和你的第5000次见面 | 大咖心中的新京报

2017-07-20 xjbcmyj 新京报传媒研究

Edit | 王尔辰

Via  |  新京报传媒研究(id:xjbcmyj)

今天,是新京报第5000期。



时间从2003年11月11日开始。转眼已近14个年头,我们拥有了5000次相遇,通过报道与读者相互陪伴走过了5000天。在这漫长而又短暂的5000个日夜,新京报的每一个进步,都有着学界业界各位导师、同僚出谋划策、鼓与呼的印迹,更离不开广大读者的支持和鼓励。在5000期这个特殊时刻,他们也讲述了自己与新京报各自的因缘、发生的故事,给出了评价和期许。


第5000期新京报长这样↓









大咖们心中的新京报什么样?


范以锦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前董事长

 

背靠光明报业和南方报业而培育的新京报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环境中得以传承和提升。媒体需要转型,但精神气质不能变。《新京报》一以贯之,在转型中一定能成功!


徐泓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无论媒介技术、舆论环境如何变化,翻阅《新京报》5000期,可以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贯穿,它始终是一份有速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报纸,专业主义的实践与社会责任的担当,使它在纸媒凋敝风声鹤唳中仍能收获敬意,不是偶然的。

 

我多年参与《新京报》年终作品评选,总被它不断创新的精神所感动。创新是对未来价值的发现。具有这样的品性与气质,我相信:在明天总会遇见更好的你。


高钢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一个在风云激荡的年代出版了5000期的报纸无疑是一个“文物”,因为它有历史价值。《新京报》的出版历程恰恰与中国社会复杂激烈的变革进程重叠在一个时空之内,这就不仅给这份报纸提供了尽守新闻职业责任的各种机遇,同时也给它设置了考验其精神品格和专业智慧的严峻考场。

 

《新京报》5000期出版物显示着它是一个敢于坚守文明信念,执着推进文明进程的媒体。它始终关注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冲突,始终直面中国社会呈现的重大矛盾,始终思考着社会进步的障碍弊端,始终提供着社会改革的建议设想。5000期报纸的出版是持之以恒对理想的坚守,对信仰的坚守,对责任的坚守,对良知的坚守。《新京报》5000期出版物是一个媒体来自心底的正直和真诚、热忱和纯洁的历史记录文本。

 

《新京报》在表现着“固执”的同时,也显现着它的机敏。当一些印刷媒体面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大趋势显示出无可奈何之际,《新京报》却已经在互联网上打造出多层面多功能多形态的网络媒体矩阵。《新京报》在互联网上正在突破着传统印刷媒体的各种局限,让一个传统媒体的精神火炬照亮了更为广阔的传播空间。

 

《新京报》的忠贞坚守和与时俱进显示的或许正是今天中国新闻媒体理想诉求和进取精神的合力。和社会的命运同步,当今中国媒体的实践进程充满了艰难曲折,而它走过的路却会形成内涵丰富的专业教科书。


陈昌凤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务副院长

 

《新京报》出版5000期了,在此祝贺这份出生即风华正茂的新锐报纸!《新京报》出生于中国报业的兴盛期,并在短暂巅峰期共筑报业辉煌,炼就了兵强马壮的队伍,聚集了读者的广泛关注,积攒了创新发展的基础。


《新京报》迅速融入了报业转型的浪潮,将蓄积的能量以转化成创新的模式,通过高品质的报纸内容和融媒体手段的新媒体内容,逐渐从传统报业转型为互联网时代的内容供应者。希望在此"用户消费主权"为时尚的传播乱世,《新京报》恪守专业把关者的使命,为用户贡献高品质、精专业的内容,以创新模式引领报业的发展。


吴飞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

 

1919年,胡适称赞“中国最好的报纸”《大公报》时,说该报做到了“两项最低限度的报纸职务”,“第一是登载确实的消息,第二是发表负责任的评论,”并认为这两项是报馆应尽之责。

 

今天,重温这一段话,别是一番滋味。因为情势变了,技术变了,人们似乎对“新闻”的欣赏趣味也变了。难道我们曾追求的客观、真实、全面、准确的新闻不再重要了么?我们希望的理性、公正、平衡的评论不再必要了么?

 

《新京报》在报业的寒流中逆势上行,在碎片化与后真相时代,坚持一份初心,赢得了国人的广泛尊重,成为机器分发时代推送最广的传统媒体之一。这一切证明了只要 人类的主体之梦尚在,只要理性还是一种需要珍重的价值,那么有关新闻专业主义的探索就会坚持下去,尽管我们可能称之为“新闻专业主义2.0”。祝《新京报》越办越好!

张树庭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回想起来,《新京报》是本人迄今为止唯一一份从创刊号开始坚持阅读到现在的报纸!这是一份给读者们以有用信息、给新闻人以精神力量、给经营者以学习榜样的报纸。

 

虽然今天的《新京报》早已超越报纸成为多媒体融合的信息平台,但正是报人的严谨与风骨,让这个信息平台在移动互联时代依然卓尔不群。


展江

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活着,并且有尊严地

 

如今报业在世界范围都是一片凋零,我不禁想起了百年前美国记者出身的社会学家罗伯特·帕克的名言:“报业的自然史就是一部幸存报纸的历史。”进入21世纪的第三年,《新京报》诞生于中国都市报风华正茂之际。谁曾想到,我们今天已经或即将送走京城的几家曾经活跃的都市报。

 

很显然,《新京报》属于存活下来的幸运者。

 

在帕克那个时代,虽然已经有激烈的报业竞争和兼并,但是新创办报刊还是要多于倒闭的和被吞并的报刊,因为正如帕克接下来所言:报纸“是最有特色的教化成果之一,得益于大众受教育机会的扩展”,而“现代报纸是城市生活的产物;它不再仅仅是宣传和舆论机关,而是通俗文学的一种形式”。

 

借鉴帕克的思路,我认为《新京报》的生存秘籍在于:除了紧紧拥抱新媒体之外,在报纸这种通俗文学的形式中走中高端路线,一方面以高质量的言论充当公共舆论机关,一方面以高质量的独家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我们对于严肃信息的饥渴。


说易行难,《新京报》人的每一天都是在这种生存斗争和博弈中度过的,相信个中艰辛也非外人足以道也。 

陈彤

一点资讯总裁、凤凰网联席总裁

 

我跟《新京报》有不解之缘。《新京报》刚创刊时,我当时出谋划策,建议《新京报》应在天安门前有一张留影,果然,第二天的报纸上就有一张大幅彩色图片,图上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在天安门前看《新京报》。

 


这些年来,我所在的媒体跟《新京报》的合作都非常密切。有很长一段时间,《新京报》和新浪是战略合作伙伴;后来我去了小米,推动了小米对当时《新京报》新产品动新闻的投资,现在动新闻也已成为了业内非常有影响力、点击率非常高的视频新闻产品;我现在到了凤凰和一点资讯,也已经摸索出了与《新京报》深度战略合作的新思路。

 

当前传统媒体普遍受到新媒体的冲击,而《新京报》的影响力仍处于上升期,并由一张报纸转型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全媒体原创内容平台,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媒体现象。

 

《新京报》是我仍然保持经常阅读的少数几份报纸之一。5000期了,相信《新京报》会走得更远。



近期好文荐读:


能做这样一个选题,编辑就“不枉此生”了:

揭秘新京报“纪念香港回归20年”特刊幕后


《揭秘网红工厂》采写幕后:

记者变身“主播”,只想搞清普通人离网红有多远


势·道·术:新京报是如何迎接变革的?


投稿、合作邮箱:xjbcmyj@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