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我们唱着歌,赞美傻子的勇敢 | 邹韬奋逝世73年

2017-07-24 俞晓群 新京报传媒研究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新京报书评周刊

(id:ibookreview)

文: 俞晓群


1944年的7月24日,近代史上著名的记者、出版人邹韬奋先生因病逝世。至今天,整整73年了。


邹韬奋是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出版事业的奠基人。及至今日,不少新闻人、出版人都对韬奋精神心有钟情。


我们今天请到了著名出版人俞晓群,撰文记述邹韬奋先生的人生与事业之路,共同纪念这位近代史上难得一遇的才子、报人、出版家。





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恩润。近代中国著名的记者和出版家。邹韬奋1895年生于 江西余江县,1922年在黄炎培等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任编辑部主任,开始从事教育和编辑工作。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在上海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他主编的《生活周刊》,创办生活书店和著名的三联书店,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影响很大。在出版、读书、新闻、政论界,留下了广为流传的“韬奋精神”。


邹韬奋:大众的“文胆”


1944年7月24日,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在邹韬奋先生不到五十岁的时候,他因为罹患癌症离开这个世界。


一九四九年后,研究邹韬奋先生的文字一直很多,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著作有《邹韬奋》《忆韬奋》《邹韬奋传》《邹韬奋的故事》《邹韬奋传记》《少年邹韬奋》《邹韬奋谈人生》《韬奋新论》《邹韬奋全集》(十四卷)和“走近韬奋丛书”等等,达数十部。


近些年,当人们再度评说那段历史时,韬奋先生的名字依然熠熠闪光。二〇〇九年,他被列为“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称赞其“以犀利之笔为人民大众服务”。 二〇一四年,他被列为“第一批三百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身份是“新闻记者、出版家”。二〇一五年,十四卷《韬奋全集》(增订版)在他诞辰一百 二十年之际出版。再有,他的相关著作如《出版家邹韬奋》《忆韬奋》和《韬奋六讲》等等,还在不断面市。


近日又读到韬奋先生两部选集《转到光明的反面去》和《生活与我》,上海交大出版社出版,聂震宁先生选编。前一册为政治随笔、散文游记、书评书话及序跋,后一 册为生活与工作自传。聂先生称赞韬奋先生“在写作上自成一家”,一生致力于创造一流的文化事业,从而“浸润千万普通大众的心田”。


《转到光明方面去》
作者:邹韬奋
版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7年5月


我为这两部韬奋著作的出版而感动。它们是从近千万字的韬奋作品中遴选出来,选编者的工作主旨,既是一种导读,也是一种表达,因为韬奋的名字已经化作一种精 神,融入于我们这个时代之中。它经历政治风雨的冲刷与洗涤,经历某些因素的修正与锈蚀,此时确实需要加以磨濯,消除后来者的麻木、无视、无知或曲解,使那些本真的东西,闪现出固有的光芒。总之,我们试图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本质,阅读原著是最好的办法,有时也是唯一的办法。


其实几十年来,人们解说“韬奋精神”时,产生过许多赞美之词,我曾把它们收集起来,感叹其“几乎可以覆盖中华民族全部的传统美德和进步思想。像:真诚、自由、创造、硬骨头、独立、认真、献身、革命、爱国、大公无私、嫉恶如仇、不屈不挠、坚定、虚心、公正、负责、刻苦、耐劳、同志爱、群众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直至共产主义精神。”但韬奋先生是如何解说呢?他说自己最敬佩“傻子的勇敢”,正如高尔基《鹰之歌》中写道:“我们唱着歌,赞美傻子的勇敢”!其中蕴含着两个要点:独立与真诚。


为了了解“韬奋精神”的实质,在韬奋先生诞辰一百二十三周年之际,让我们认真读一读他的原著,倾听他的故事,真实地领会他的思想和行为,实在是最好的纪念。在这里,我列出三段难忘的阅读记忆,与大家共享。


六次流亡


一 九二一年,韬奋先生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就认定未来要进入新闻界,做一名记者。做什么样的记者呢?他最敬重梁启超先生。当年袁世凯想当皇帝,以二十万 元贿赂梁先生,希望他不要撰文反对。梁先生答道:“我诚然是老于亡命的经验家,但宁愿乐于亡命,不愿苟活于此污恶的空气中。”韬奋先生对此大加赞赏,将梁先生奉为人生导师。一九三一年韬奋先生任《生活》周刊主编时,也曾遇到类似的事情:有读者来信,揭发当时的交通部长王博群贪腐丑行,王博群闻讯送上十万元,请韬奋先生不要刊载,遭到严词拒绝。


这样的人生追求,也使韬奋先生不断受到恶势力的迫害,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他曾流亡六次,有“流亡记者”的称号。第一次是一九三三年七月,他为逃避迫害流亡 海外;第二次是一九三五年六月,他为逃避蒋介石邀请流亡香港;第三次是一九三七年十一月,日寇入侵上海,他流亡武汉;第四次是一九四一年三月,生活书店五 十多家分店几乎全部被查封,他为逃避迫害流亡香港;第五次是一九四二年一月,日寇占领香港,他流亡广东抗日根据地;第六次是一九四二年末,韬奋先生病重, 且被特务跟踪,他流亡上海。


《生活》杂志


比如第一次流亡,韬奋先生谈到两个原因。一是他主编的《生活》突飞猛进,由一个几千份的内部刊物,几年内每期销量达到十五万份,成为当时销量最大报刊。苏雪 林女士写信将此事告诉胡适先生,胡先生不信,说出版界邵某说不过二万份而已。韬奋先生开玩笑说,如果那些人也像胡先生那样看不懂就好了,可惜他们看懂了, 最终查封掉生存八年的《生活》周刊,蔡元培、黄郛等人出面求情都没有用。二是蔡元培、宋庆龄发起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有鲁迅、胡愈之、林语堂、王云五、沈钧 儒、郁达夫、叶绍钧、茅盾和邹韬奋等名流参加,杨杏佛任秘书长,曾营救过陈独秀、邓中夏、廖承志、陈赓、丁玲和潘梓年等志士。后来杨杏佛先生被暗杀,杨先生刚与小儿子杨小佛上汽车,子弹四面飞起,杨先生用全身包围住儿子,被打得满身弹孔。据传暗杀的黑名单上,还有韬奋先生的名字,因此他开始第一次流亡。英国、德国、苏联和美国,韬奋先生分别写四本书:《萍踪寄语》三卷和《萍踪忆语》。他说有一次见到周恩来先生,周先生偶然提到《萍踪忆语》,称赞这本书写美 国“亲切有味,内容丰富”。


《生活与我》
作者:邹韬奋
版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7年5月


再如第二次流亡,最初由国民党高官刘健群、张道藩来探听韬奋先生的口气,后来杜月笙先生出面,邀请韬奋先生去南京见蒋介石。杜先生拍胸脯说,安全没有问题, 保证陪他同去同回。临行前夜,韬奋先生因故取消此行,杜先生很不高兴。第二天戴笠在南京车站接他们,天降大雨,戴笠没接到人,半路上车子还翻掉,弄得满身泥污。韬奋写道:“实在对不住他。在他们看来,我是一个最不识抬举的人。”此后经人劝说,韬奋先生出走香港,开始第二次流亡。


韬奋先生通过两件事证明,自己不去南京是对的。一件是此前发生过吴稚晖等四老担保,李济琛先生去南京,结果被扣留在那里的事情。另一件是三年后,韬奋先生在 重庆见到张群先生,张先生说那次请你去南京,是因为陈布雷太忙,想请你去做“陈布雷第二”,帮助政府做事。韬奋先生说,如果我不做,要被扣留;如果我做, 一定做不好,那比扣留更糟糕。


七人之狱


一九三六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深夜,韬奋先生与沈钧儒、章乃器、李公朴、王造时、史良和沙千里为组织救国会而被捕,在苏州度过八个月的铁窗生活。


韬奋先生几次写文章记叙那段遭遇,一位大记者的视角如此与众不同,留下极其生动的记忆。一是李公朴先生,为在法庭上发挥效果,他把材料背得烂熟,在号子里大 练其嗓子,发言时震动房瓦,他们在待审室听到李先生哗啦哗啦的声音,不禁失笑。李先生回来赶快问怎样?韬奋先生回答:“一两千听众一定会对你的救亡伟论听 得清清楚楚。”二是王造时先生,一位博士,教授,大演说家,他出庭时口若悬河,挥手大作其演说家姿态。讲着讲着就由面对法官转三十度,逐渐面对听众。法官 提醒,他转回来,过一会儿又转过去,引得全堂大笑。


七君子,右一为邹韬奋。


三是沈钧儒先生,一副美髯,蔼然仁者,岸然道貌,配合起来让人肃然起敬。法官也不忍老先生久立作答,专门安排一张椅子。但他要与救国同志同甘苦,不愿独坐, 始终未应允。四是章乃器先生,他在法庭上大声狮吼,历数日本人把中国工人像猪猡一样虐待,引得在场法警们连连点头。五是沙千里先生,他在狱中研究英文,研究法律,学唱《苏武牧羊》。六是史良女士,她最初被认为证据不足,允许律师保出,公安局仍坚发拘票,她拒绝到案。但她见到上述同案六人解送苏州入狱,她于 十二月三十日到苏州自行投案。


七 君子事件,韬奋先生还记载一段“胡子的故事”:沈钧儒先生是美髯公,李公朴先生的胡子像板刷。在去法庭的路上,每两人共乘一辆车,史良独坐,汽车的踏板上 站着持枪的宪兵。沈李同在一辆车上,沿途警察加双岗,他们不知车上是何人物,因此不理别人,只给有胡子的沈李二位敬礼。李先生一路还礼,累得够呛,回来后还大拉其胡子,认为这把胡子不可不留。


谁的“文胆”


韬奋先生的才华是公认的。所以有人让他加入国民党,他说:“我觉得以国民的立场较国民党员的立场为佳。”有人劝他做陈布雷那样的“文胆”,他却叹息陈先生不再是那个有责任、有文字修养的“畏垒先生”,只做一个消极的起草人,即使做到独善其身也是不够的。有人提出将生活书店、正中书局和独立出版社三家合并,他 说,这样做会使生活书店失去店格,“我认为失去店格就是灭亡,与其失去店格而灭亡,还不如保全店格而灭亡。”


就这样,韬奋先生主编的“六刊一报”被禁掉,即《生活》《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生活日报周刊》《生活星期刊》《抗战》和《全民抗战》。韬奋先生出版的图 书,仅抗战时期被查禁的书目,就有二百多种。韬奋先生主持的生活书店,在一九四一年二月,五十六家书店被查封五十五家,四十多位经理被捕。此时韬奋先生还 在参加国民政府的参政会,他只有辞去参政员,含着眼泪,愤然离开会场。


《韬奋文集》

作者: 邹韬奋 
版本: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55年10月


二〇一五年,韬奋先生的小女儿邹嘉骊接受采访时说,她在编《韬奋全集》时,想到父亲被扣留的稿子,曾去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查找,结果在国民党档案里,找到十一篇被查禁、扣留的父亲文章,“一看原稿的毛笔字,我就知道这是父亲的字。”


其实韬奋先生的追求并非高大上。他说:“作为编辑,我只是为读者服务,一生乐此不疲。”读者是什么?就是大众。所以称韬奋先生为“国之文胆”,他只想做大众的文胆,替大众生活奔走呼号。正如范用先生所说:韬奋先生“毕生做人民大众的喉舌,替老百姓说话,……”正如韬奋先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当有人问,抗战胜 利后,中国会成为什么样的中国呢?他说:“人人有饭吃,人人有书读,人人有民主权利。”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撰文:俞晓群;编辑:孔雪;张婷。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新京报书评周刊


近期好文荐读:


能做这样一个选题,编辑就“不枉此生”了:

揭秘新京报“纪念香港回归20年”特刊幕后


《揭秘网红工厂》采写幕后:

记者变身“主播”,只想搞清普通人离网红有多远


势·道·术:新京报是如何迎接变革的?


投稿、合作邮箱:xjbcmyj@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