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有多久没有认真地表达过自己的情感:Emoji在悄悄改变什么 | 假期谈

2017-10-05 KY 新京报传媒研究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KnowYourself

(id:knowyourself2015)

公号简介: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的泛心理学。

KY作者 / 隋真

编辑 / KY主创们



很多人觉得表达自己的情绪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情绪表达又很重要,比如在亲密关系中,如果你不表达你的情绪,伴侣怎么知道如何回应你的需要呢?今天,我们就来和大家聊聊,为什么有些人很难表达情绪,而我们又该如何提升自己表达情绪的能力。



你是一个难以表达情绪的人吗?

 

难以表达情绪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会表现出种种迹象。比如,如果有人问你“现在心情如何?”,你可能总是回答“我很好”。即使你刚遇到了很大的挫折,内心酸楚差点憋不住眼泪,但当别人问起你的感受时,你只会干巴巴地挤出一句“很好”(Beck, 2015)。

 

如果有人不依不挠地追问你的情绪,你会感到很烦躁。这种烦躁似乎毫无理由,对方如果问你具体发生了什么事,你可以轻松地回答;可一旦涉及到情绪,你就觉得很难开口。有时这种烦躁的范围会扩大,不单别人询问你情绪会让你不舒服,就连对方谈起他们自己的情绪都会让你坐立不安,你害怕自己也需要用谈论情绪来回应。

 

在和他人交流的过程中,不喜欢表达情绪的人常常用发送emoji来代替真诚、严肃的自我表达。表面上,emoji好像帮助人们更方便地表达情绪,发送一个“哇哇大哭”的表情要比说“我伤心到要哭了”更容易。实际上,emoji帮助人们逃避了深层的表达。它是一种虚伪的礼貌,拉开了人与人之间沟通的距离(Kelly & Watts, 2015)。

 

比如,在日常交流中,如果一个人不希望再和对方聊下去,又不想直接表达“你让我觉得很无趣”,就会用emoji来回复对方的消息,暗示对方结束对话。同样,当涉及到情感问题时,人们可以用发送emoji来回避深入交流,因为当对方接收到emoji时,一般不会继续追问下去:“你发给我这个表情是什么意思?”,发送者成功地用这种方式逃过了情绪沟通。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想问:“好吧,我确实出现了这些状况,但是为什么我会这样?”我们在下个部分讨论这个问题。




为什么人们很难表达自己的情绪?

 

1. 人们为自己的情绪感到羞耻

 

有些人很难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因为他们为自己的情绪感到羞耻。羞耻一词的词根是一个古老的词语,意味着“去遮蔽”,当人们感到羞耻时,他们会试着“遮蔽住自己”、不让他人发现自己感到羞耻的部分(Lewis, 1971)。这些人经常会对情绪说“不应该”:“我不应该感到悲伤”、“我不应该感到生气”。他们极力否认自己的情感,更别说要将他们表达出来,他们不希望别人发现自己有了“不应当有的情绪”。

 

2. 表达情绪可能会带来伤害

 

情绪表达会有风险,人们担心表达情绪会给人带来伤害。有人认为表达情绪意味着暴露自己的弱点,他人可能会利用自己的情绪来伤害自己。一些人往往表达得铁石心肠,是因为怕他人会故意做出让他们伤心的事。比如,有个恋爱中的朋友曾说,Ta从来不让伴侣知道自己有多在乎对方,是害怕对方用“离开”来威胁Ta。他们用不表达情绪来自我保护,甚至伪装出一副强大的表象。

 

也有人担心表达情绪后,会遭到“被拒绝”的伤害。他们怕认真地表达情感后,没有办法得到自己想要的回应。为了避免可能的失望,他们索性不表达自己的情绪(Grohol, 2016)。

 

3. 人们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

 

有些人希望能表达自己的情绪,然而他们不知道怎么表达。他们可能模糊地感到自己有复杂的情绪,却无法准确地分辨出每种情绪是什么,或是找到合适的词汇去描述他们。有时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尝试说清楚自己的感受,却没有办法被他人理解,于是他们对表达情绪感到挫败。

 

4. 不表达情绪是为了被动攻击

 

有人用不表达情绪来被动攻击他人(Grohol, 2016)。当他人伤害他们时,他们不想直接表达自己的痛苦和愤怒。他们会表面上说着“我很好”,却用其他方式来释放不满。在被动攻击者的心底,他们希望别人能意识到他们情绪不好,但是他们不想直接表达,而是指望别人主动察觉到他们不佳的情绪,来作出补偿。而被动攻击者没有意识到他人没有“读心术”,他们不表达,他人很难认识到他们到底在想什么,反而增加了问题解决的难度。

 

5. 他们觉得自己对情绪的表达不符合社会的认同

 

如今,社会似乎更鼓励喧闹、嘲讽而强烈的情绪表达,而认真表达情绪倒显得不合时宜。说段子会被人夸幽默、机灵,而真心实意地说一段话反而会被人骂“矫情”。在社会网络平台上,认真发表感想的人越来越少,发搞笑图片、段子甚至谩骂则显得更 酷、更容易引起他人的回应。在大多数人都认可“简单粗暴好过认真表达”时,即使一个人很希望表达自己的情绪,Ta也会害怕与他人的标准产生冲突,被他人嘲笑。人们可以在群里大量地斗图、发emoji,却无法说出自己秘密的心事(Kelly & Watts, 2015)。



哪些人很难表达自己的情绪?

 

1. 孤独者很难表达自己的情绪,他们害怕被伤害

 

孤独者在社交情景中很少自我表达。这是因为孤独者对潜在的危险很敏感。他们更倾向于认为别人对自己有敌意,担心自我暴露后会遭到他人的攻击。而且孤独者也更倾向于从负面的角度解读他人的反应,即使他人并没有攻击孤独者的意思,孤独者也会揣测他人的种种表现是对孤独者的不满。为了回避可能的危险,孤独者选择不表达自己。

 

然而,虽然孤独者很少表达情绪,不代表他们没有情绪或是察觉不到情绪。以前人们认为孤独者不善于表达和解读情绪,所以才无法与他人交流。但研究发现,孤独者实际上对情绪线索很敏感。他们拥有丰富的情绪,而且能准确地识别和解读它们。只是在自我保护倾向的作用下,他们不敢表达情绪(Knowles et al., 2015)。

 

2. 回避型依恋者不表达情绪,以此与他人保持距离

 

回避型依恋者不喜欢表达情绪,是为了回避与他人建立深层关系。向他人表达情绪,意味着允许他人了解和靠近自己。双方自我暴露得越深,这段关系就越紧密。而回 避型依恋者惧怕紧密的关系,他们担心关系会带来痛苦和麻烦。于是为了与他人保持距离,他们会拒绝情绪表达,暗示他人疏远自己(Shorey, 2015)。

 

3. 在情感忽视中成长起来的人,认为表达情绪没有用

 

小时候被照顾者情感忽视的孩子,长大后也不怎么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忽视指的是照顾者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他们接收不到孩子传递过来的情绪信号。被情感忽视的孩子虽然试图向父母表达情绪,但父母会漠视孩子的情绪表达。久而久之,被情感忽视的孩子认为“表达情绪是没有用的”。他们认定表达情绪只会遭到他人的拒绝,他们必须选择其他方式来获得满足。

 

4. 在暴力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感到表达情绪很危险

 

小时候目睹或遭遇过家庭暴力的孩子,长大后也很少表达情绪。因为充满危险的成长环境迫使他们更注意自我保护。在施害者面前自我暴露意味着将弱点暴露给对方, 可能带来更大的危险。通过自我保护,他们成功地在暴力环境中存活下来;然而他们过分习惯于依赖这种生存方式,即使脱离了暴力环境,他们也不敢信任他人,依 然保持着保留情绪的习惯。

 

另一方面,暴力环境中成长的人会排斥负面情绪,例如愤怒。因为他们将“暴力”与“愤怒”联系在一起。他们的成长环境中,缺乏一个良好的情绪表达的示范,所以他们不知道如何用更适当的方法来表达情绪。他们害怕一旦表达情绪,就会带来破坏性的后果。

 

5. 有些人无法准确地表达情绪,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太自我中心

 

前文提到,有些人很难表达情绪,是因为他们无法准确识别情绪。“我连自己感觉是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说得出口呢?”而一个人情绪识别能力的培养,与照顾者的共情能力有关。共情能力指的是一个人能否站在他人的角度,体谅与考虑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如果照顾者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回应孩子的需求,帮助孩子分析和解释Ta的情绪,那么孩子能学会更准确地识别和表达情绪。

 

例如,当孩子见到陌生人哇哇大哭时,能体会到孩子心情的照顾者会安慰Ta:“不要害怕,这个人不是坏人。”于是孩子明白了此刻感受到的情绪是“害怕”,而害怕是因为Ta怕对方是个坏人。当下次遇到陌生人时,孩子就能识别出Ta感受到的是“害怕”。

 

相反,如果照顾者习惯以自己为中心,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回应孩子的情绪。孩子无法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情绪是什么,只能被动地接受家长给的错误答案。例如,孩子因为成绩差伤心,不想和家长讲话,但家长坚持声称孩子的沉默是因为叛逆。在家长的坚持下,孩子也感到困惑:“难道我不想说话真的是因为我对家长不满?”更糟糕的是,孩子确实对家长感到不满,但这是因为家长粗暴对待导致的,而不是Ta最初不讲话的原因。但家长自以为是的指责却让孩子把两种情绪混合在一起。久而久之,孩子对自己的感受越发模糊,而且由于家长的指责,不敢确定自己对情绪的分析是准确的。



为什么我们需要表达情绪?

 

1. 表达情绪的过程,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

 

认真地表达情绪,能帮助我们加深自我了解。在作深度表达之前,我们会有自我审视与梳理的过程。在 表达的过程中,人们会不断地问自己“我现在的情绪是什么”。组织心理学家Tasha Eurich认为多问自己“是什么”的问题很重要,因为“是什么”是我们能真实、直接感受到的部分。而在不断地自我追问中,人们或许会发掘出自己内心更丰富的层次和内涵,能加深我们对自己的觉察(Eurich, 2017)。

 

而且,当我们试着用长句深度地阐释自己的感受时,我们会将过去引起情绪的情境,与当下自己的情绪联系起来,审视过去与现在的关系。比如,人们会说“我现在觉得……因为我之前……”越是练习深度表达,越是可能有逻辑地自我分析,从而作出冷静的、富有逻辑的决定,而不是一时脑热,被混乱的感觉驱使着作出决定(Bubble Span, 2013)。

 

2. 表达情绪才能和他人建立真实的联结

 

如今,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到孤独。孤独并非由于缺乏陪伴,而是在于没有获得满意的联结。而获得满意联结的条件之一,是拥有情感上的亲密感。当你感到对方懂你的感情、认可你的情绪时,你会感到对方与你更加亲近。

 

而许多人的孤独感,来源于他们对情绪的隐藏。如果回避表达情感,也就回避了让他人了解你的情绪的机会。久而久之,不表达情绪的人会感到没有人理解他们内心深处真实的自己,但他们却没有意识到,是他们的自我封闭隔绝了他人靠近的机会。对他人暴露情感确实会有风险,但想要摆脱孤独、想要和他人建立联结,人们需要勇敢地迈出一步、去承担情绪风险。

 

3. 表达情绪可以缓解心理压力

 

说出内心的情绪可以缓解压力,让你感到更放松。当你试图掩盖自己的情绪,把它变成秘密时,你会焦虑于别人发现自己的秘密,并且时常保持一种警觉,反复检查自己是不是有透露出蛛丝马迹。特别当你想掩盖的是一种负面情绪时,不断地自我检查只会让你更加关注自己的负面情绪,更久地沉浸在负面情绪中。


如何表达情绪?

 

表达情绪的能力可以通过练习不断提升,它并非是无法改变的。有许多方法可以帮助你提升自己的情绪表达能力(Beck, 2015; Heitler, 2013)。

 

首先,你可以从较为简单的情绪表达开始练习。比如每天早晚对着镜子说一句:“我今天感到___(情绪词汇),因为今天发生了___(事件/情境)。”在最开始,你可能感到很别扭,因为你过去不习惯表达情绪。而只有通过不断地表达,才能让你逐渐习惯起来,随着时间过去,你会对表达感到越来越舒服。

 

在描述情绪时,尝试不要用“很好”、“坏”等评价性的词汇,而是直接使用情绪有关的词汇,例如“高兴”、“低落”、“恼怒”等等,如果你觉得自己缺乏丰富的情绪词汇,找不到合适的词汇去表达,可以平时多读一些描写心理的小说,或是直接上网搜索“有……的感受,是一种怎样的情绪?”看看别人用的是什么词汇。

 

除了对着自己练习外,你也可以找信任的人练习情绪表达,像是朋友等等。选择情绪比较轻微的时候与朋友沟通,不要等情绪很激动时才表达,到那时你可能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反而打击你的自信。比如,当一个人非常生气时,Ta可能会大吼大叫,不利于和朋友沟通;相反,如果Ta选择有些不快时就告诉朋友:“我觉得有点生气。”Ta不至于因为过于愤怒而失控。

 

如果你觉得实在是很难说出一些情绪,你可以尝试用第二语言谈论感情。当使用第二语言时,人们能更容易聊起原本难以启齿的话。因为第二语言更少地会激起人们下意识的羞耻感。当人们用第二语言描述情感时,他们仿佛与自己隔了一层,正是这种距离让人们更容易理性地自我分析与表达。下次觉得谈论情绪很不舒服时,可以切换成第二语言沟通。

 

除了口头表达外,我们也可以试着用其他方式表达情绪,例如写作、绘画等方式。选择一种让你最舒服的方式开始表达。而且,文字与画面可以保存,可以看到情绪表达能力的进步,也能在日后追查到某段时间里情绪的变化,更有利于情绪管理。

 

如果之前你不善于表达情绪,在看完今天的文章后,我们鼓励你在安全的环境下练习自我表达,或许当你开始表达后,你会发现“表达情绪不难也并不可怕”,它反而能给你带来自我审视的机会,以及和他人缔结深层联结的可能。



References:

Beck, J. (2015). How to Get Better atExpressing Emotions. The Atlantic.

Bubble Span, (2013). Importance ofExpressing Yourself. Bubble Span.

Eurich, T. (2017).Insight: Why we are notas self-aware as we think, and how seeing ourselves clearly helps us succeed atwork and in life.New York: Crown Business.

Grohol, J. (2016). 10 Reasons You Can’t SayHow You Feel. Psych Central.

Heitler, S. (2013). How to ExpressFeelings... and How Not to. Psychology Today.

Kelly, R., & Watts, L. (2015).Characterising the inventive appropriation of emoji as relationally meaningfulin mediated close personal relationships. Experiences of TechnologyAppropriation: Unanticipated Users, Usage, Circumstances, and Design.

Knowles, M. L., Lucas, G. M., Baumeister,R. F., & Gardner, W. L. (2015). Choking Under Social Pressure SocialMonitoring Among the Lonely.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1(6),805-821.

Lewis, H. B. (1971). Shame and guilt inneurosis. Psychoanalytic review, 58(3), 419.

Shorey, H. (2015). Fear of Intimacy andCloseness in Relationships. Psychology Today.



KnowYourself




近期好文荐读:


《权力的游戏》这七年,做过的营销推广和剧情一样精彩


写十万加的人:六神磊磊 \ 假装在纽约 \ 孟大明白 \ 王左中右


哪怕有《海贼王》与《银魂》,日本最负盛名的漫画杂志也老了


投稿、合作邮箱:xjbcmyj@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