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震!马拉松事故!应急报道注意这六大问题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传媒茶话会 Author 李磊


5月23日,甘肃白银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比赛因遭遇极端天气,致21人遇难。
5月21日、22日,云南漾濞、青海果洛州相继发生地震。
甘肃白银黄河石林马拉松事故,云南、青海地震发生后,众多媒体第一时间派出记者前往一线报道,透过媒体的报道公众了解到了部分关于事故和灾情的信息。
同时,也存在报道同质化、信息增量不足、深度不够的问题。后续媒体如何突破?该注意哪些问题?一起来看中国记协书记处原书记顾勇华,中国应急管理报总编室主任杜振杰、时政部负责人闫静,封面新闻区域中心副总监丁伟的对话专访。


后续报道六大注意事项


灾难、事故的报道,通常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报道是“拼手速”、求准确,简单告知受众新闻要素,还原事件本身。


青海玛多县发生地震,3分钟后,国家地震台网官方微博发出通报;

5月22日,甘肃白银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比赛发生事故。5月23日凌晨4点08分,新华社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发出“甘肃山地马拉松16名参赛选手遇难”的报道。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壮大,突发事件和灾难的信息传播速度加快了,有效缩短了时间差。”中国应急管理报总编室主任杜振杰认为,这种突然爆发、集中式的报道,也导致了同质化报道。

杜振杰先后参加过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2019年四川凉山州西昌森林火灾,以及其他矿难、空难、交通重特大事故的报道,应急报道经验丰富。

中国应急管理报时政部负责人闫静有类似的看法。

“在灾害发生初期,记者到现场需要时间,所以很多媒体发布的早期报道基本都大同小异,都是‘5W’要素的整合,或都是来自官方的通报,抢时效发出第一手的灾害信息。”

但公众对信息的需求却不止于此。这就需要进入第二阶段——追踪报道、深度调查报道,比拼的是选题视角、细节挖掘、报道的深度。

△漾濞县6.4级地震灾情通报:30名伤者全部脱险 转移安置9.4万余人

1.关注这些重要议题


第二阶段,甘肃白银黄河石林马拉松事故报道、地震报道,媒体可以关注哪些话题?

中国记协书记处原书记顾勇华认为,甘肃白银黄河石林马拉松事故,有三个议题值得媒体重点关注:

一是,媒体的相关报道都是在谈事故本身,几乎没有媒体从事故会对马拉松行业有何影响的角度来报道;

二是,此次主办方准备工作充分吗?是否有应急预案,这个话题媒体可以追踪;

杜振杰表达了相同看法,此次甘肃黄河石林马拉松比赛,目前一些报道把责任推给“极端天气”。这就是带“风向”,把事故往自然灾害方面引导。事故固然与极端天气有关,但媒体更需要深挖的是主办方的应急预案是否科学,应急处置是否高效。

三是,密切、重点关注官方后续将要公布的甘肃白银黄河石林马拉松事故的调查结论,从中挖新的线索和信息。

闫静认为,参加此次马拉松的运动员也是媒体需要重点关注的群体。

首先,通过采访他们可以了解主办方是否对运动员进行了安全教育、参加此次比赛的目的、是否预估到了危险,从中可以了解事故发生的原因,还原当时比赛的环境。

其次,此次马拉松比赛遇到了极端天气,造成了21人遇难,这对一些参赛选手造成了心理伤害,媒体应该呼吁对这些参赛运动员进行心理康复抚慰和治疗。

“对遇难运动员家属的赔偿、捐款;挖掘事件中有价值的故事,比如采用多媒体手段还原牧羊人勇救6名参赛队员的事迹;联合相关组织、权威人士发起相关的倡议,推进法律法规的完善、行业规则的进步,如加强运动员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健全不同层次运动员的继续教育机制,提升应对险情的能力。”在封面新闻区域中心副总监看来,甘肃黄河石林马拉松比赛事故的后续报道中,这些话题都值得媒体关注。


关于云南、青海地震,闫静、丁伟认为,后续报道可以关注如下话题:

地震抢险救援进入尾声,余震是否还会再来;如何应对次生灾害;震区秩序如何恢复,灾后重建与安置如何进行。

2.问原因不宜操之过急

在重大事故(事件)的报道中,除了关注人员伤亡情况和失踪失联人员的救助情况外,媒体往往急于要原因,以回应读者和网民的疑问。

“这是在现场经常遇到的,也是不专业的一种体现。”杜振杰谈道,事故(事件)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需要多方的勘察和调查,才能有权威结果。记者不要不要急于找原因,先把精力放在其他议题上。

实际上,从操作层面来看,官方公布事故(事件)原因通常也需要调查过程。记者在事故(事件)发生初期追问原因,也难以得到正面、权威解读。

3.选择不同报道视角

杜振杰认为,媒体定位不同,关注点也有差异,第二阶段的采访和报道就开始多元化。但是更应该充分掌握一线信息,集中关注某一两个点,抢占报道的“第二落点”。

云南、青海地震、甘肃白银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事故,第二落点的挖掘线索很多。

比如云南地震,灾后持续降雨(天气预报),是否会引发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如何预警?

青海玛多强震,虽然没有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损失,但高海拔地区灾害评估如何快速开展?应急救援的力量如何?物资装备运输问题?

“黄河石林山地马拉松事故更值得考问。”杜振杰谈道:

一是,白银市领导将事情定性为“事件”,省委书记指示“开展事故调查”。“事件”与“事故”,一字之差,但意义不同。值得深入探究。

二是,“天气预报”的问题。赛前县气象局提供的区域的预报,但没有局地的,这里面有组织者没有要求的问题,也有西部气象预报设备不足,技术力量不够的问题。值得追问。

4.团队协作,忌单兵作战

在信息爆炸的融媒体时代,要在重大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中胜出,靠过去那种单兵能力超强者的单打独斗,越来越难以为继。

“单兵能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整体的策划、有力的执行、团队的协作。”丁伟结合封面新闻的实践经验说,突发新闻事件应急响应启动后,封面新闻会根据相关流程启动不同的工作专班。值班领导如何指挥、前方记者如何突破、后方编辑如何协作、运营人员如何参与,都有一整套的运行模式,能够源源不断推陈出新,而不再是主要依靠个体的单兵突进。

顾勇华也指出,面对自然灾害类重大突发事件,媒体赴现场采访报道需统筹、协调好各方资源,做好人员分工,不宜投入过多记者到前线。


5.避免出现新闻伦理问题

在灾害、事故报道中,个别媒体为了博取流量,刻意采用标题党或是带有强烈感官刺激的文字、图片、视频。记者采访、提问不专业,会伤害被采访者。

丁伟提道,在甘肃白银黄河石林马拉松事故中,不少媒体使用遇难者遗体、参赛者惨状的画面时都没有打马赛克。

2008年汶川地震后,出现了某电视台记者拦下刚从废墟中抬出的极度虚弱伤员,不顾采访对象生命垂危,不断进行提问的现象。

在2013年芦山地震中,女记者在芦山地震现场问吃到热粥灾区群众:“大妈,马上吃上热稀饭了,开不开心呀?”

闫静曾在2009年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回访绵阳北川灾后重建。

“当时采访北川县安监局的一位领导,他在地震中失去了两个儿子。在采访中,我只是静静听他讲,没有打断他。他哭,我跟着哭。”闫静回忆道,后来给他审稿,他说,“我不看了,不是不想看,是不敢看”。

闫静提醒,记者在采访灾害、事故时,要注重去倾听,而不要去想方设法地让被访者重复悲伤的经历。 

6.利用新技术、新应用提升报道效率

在深度融合发展背景下,媒体的灾害、事故报道可以综合利用短视频、直播、人工智能技术,提升报道效果。

2017年8月8日,四川九寨沟发生7.0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机器人自动编写稿件,仅用25秒出稿,540字并配发4张图片!机器人自动编写稿件,不仅快,而且信息全面、丰富。

据丁伟介绍,云南漾濞地震发生的次日一早,封面新闻的记者就抵达现场启动了直播,直播的内容分主题拆条,做成不同主题的小视频,在各个渠道进行分发传播,还有一些可视化产品也源源不断推出,报道效率比以往提升了不少。



本文来源:“传媒茶话会”微信公众号
本文编辑:刘颖

投稿、合作邮箱:

xjbcmyj@bjnews.com.cn

- 阅 读 推 荐 -

张一鸣为何选择卸任?


袁隆平吴孟超逝世:一稻济天下 肝胆两昆仑(附今日报纸封面)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