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巩立姣被问婚姻话题惹争议,记者如何避免“奇葩提问”?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庖丁解news Author 戴梦岚


“有时,看一本书并不保证能够产生一个好问题,但起码让我避免了十个愚蠢的问题。”


▲巩立姣受访片段。来源:网络


“你是女汉子,打算什么时候做女孩子?”“接下来对女孩子的人生有什么规划?”“想找一个什么样的?”


▲8月1日,巩立姣在领奖台上展示金牌。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8月1日,32岁的中国铅球名将巩立姣夺冠后,有记者向巩立姣提了上述几个令她和屏幕前的观众都感到尴尬的问题。


这段采访视频被传到社交媒体后,网友普遍认为记者的提问具有“冒犯性”,“女性被谈论的只有婚姻吗?”的话题也冲上微博热搜。


▲部分网友留言


博主“@视觉志”发微博说:“巩立姣,东奥会女子铅球冠军,不是她嫁不出去,是这届男人没几个配得上她。女性可以被谈论的不是只有婚姻和外表,还有梦想和成功。”巩立姣本人亲自回复:“完全说出了我的心声!谢谢!"


▲巩立姣留言:“完全说出我的心声!谢谢!”


事实上,提问作为记者采访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也许有人会说,提问不就是问问题吗?但从什么角度提问、问哪些内容、如何发问、怎样安排提问的顺序等等,都是采访者需要留心的地方。此外,由于提问带有强烈的个人特征,它甚至被视为一种富有个人魅力的采访艺术。


那么,记者在采访中如何提出好的问题、完成一次高质量的访问?至少应该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扎实做好采访准备。提出好问题,需要深入研究采访对象,这是业内优秀记者的共识。


知名主持人杨澜在其著作《提问》中说,每次专访前,她都要阅读十万到二十万字的书籍和资料,以期对受访者和他所在的专业领域有基本的了解。“有时,看一本书并不保证能够产生一个好问题,但起码让我避免了十个愚蠢的问题。”


杨澜回忆,她在采访金融大鳄索罗斯前,“特别痛苦”地读了索罗斯写的多本大部头著作,等到了采访的时候,因为心里有底,无论索罗斯怎么答,她都能引到自己想谈的话题上。


▲资料图:6月23日,杨澜新作《大女生》在北京首发签售。中新社记者  杜洋  摄


此外,记者还要做好采访提纲,大致列出提问的方向和框架。提问体现了采访者的水平,好的提问往往也能激发答者的思维火花,为受众奉献一场高质量的对话。


1946年8月6日,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接受美国女记者斯特朗的采访。当时全面内战已经爆发,国民党在在军队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及外来援助等方面,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许多人对共产党能否胜利充满悲观。


采访中,斯特朗问毛泽东如何看待美国使用原子弹,毛泽东回答:“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当然,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


毛泽东在这场谈话中关于“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一经提出,立刻传遍国内外,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的重要思想。1960年,斯特朗回忆这次谈话时说:“毛主席的一针见血的语句,渊博的知识,敏锐的分析和诗人的想象力,使他的谈话成为我一生中听到的最有启发性的谈话。”


第二,与受访对象建立信任关系,营造谈话氛围。记者要有能力判断,受访者究竟在什么样的关系中,才愿意吐露真情、倾心交流。而且,记者要具备营造这种关系的能力。那么,如何建立谈话氛围,缩小记者与采访对象的心理距离呢?许多优秀的记者都将寻找情感桥梁、找到与受访者的相似点作为谈话的开始。


1980年8月21日,素以提问刁钻、犀利、大胆著称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法拉奇终于如愿采访到邓小平。谈话开始,她非常巧妙地找到了情感切入点。


▲法拉奇采访邓小平的资料图片。来源:国际在线


法拉奇明天是您的生日,我要祝贺您,祝您生日快乐!

邓小平:明天是我的生日?我从来不关心什么时候是我的生日。

法拉奇:我是从您的传记中知道的。

邓小平:就算是吧,也别祝贺我。我已经76岁了,到了衰退的年龄啦!

法拉奇:我父亲也是76岁,我要这么对他说,他肯定会打我两巴掌的。

邓小平:是呀,当然不能对你父亲这么说。



美国CBS著名主持人迈克·华莱士也说,自己与采访对象建立融洽关系屡试不爽的方法是,在谈话中提起共有的朋友或都认识的熟人。


第三,掌握提问方法,把握提问分寸,根据现场情况及时调整采访节奏。一般而言,提问的方式分为开放式提问和闭合式提问两种,开放式提问较抽象、概括,闭合式提问有明确指向,问得较具体、集中,两种方式各有优劣,需要结合使用。


▲当年毛泽东接受斯特朗采访的院落。来源:新华社


提问方法包括正问法、迂回法、诱导法、追踪法、设问法、激将法、反诘法、错问法、插问法、让步法等等。提问宜简洁、宜具体、宜深刻、宜自然。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做了充分准备,采访现场仍然可能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受访者跑题、不愿深聊某些话题、乃至拒绝采访都有可能出现。灵活处理这些突发状况需要记者的阅历和经验,也是记者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此外,在灾难现场等特殊情境下,记者提问还需要遵守避免“二次伤害”、保护当事人等伦理原则。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在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写作已经不是新闻,但机器或许能给我们提供标准答案,却不能代替人类天生的好奇心,而永葆好奇心,永葆提问的热情,正是记者安身立命的根本。


写作的秘诀在于不断写作,提问的秘诀亦是不断提问。球王贝利说:“最好的进球永远是下一个。”对记者来说,最好的提问,也藏在一次又一次的采访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杨澜.提问[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20.

[2]梁一高.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3]红色记忆:毛泽东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EB/OL].http://www.gov.cn/test/2007-10/08/content_770345.htm

[4]施燕华.法拉奇当时怎样采访邓小平[EB/OL].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3/0426/c85037-21294947.html


本文转自公众号庖丁解news 作者:戴梦岚

本文编辑:徐彦琳

投稿、合作邮箱:

xjbcmyj@bjnews.com.cn

- 阅 读 推 荐 -

互联网巨头的“企业文化”为什么重口味?


这届运动员画风突变,是谁在塑造可可爱爱的人设?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