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舆情“春劫”
文/王可 (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春运启动仅10天,上海市道路运输管理局通知明确“禁止网约车在浦东机场区域内揽客运营”、琼州海峡过海车辆长时间排队等待,过海船票已售罄、“火车票难买,一些车次开售即秒光”,等交通方面新闻引起较大范围讨论。
作为“2023消费提振年”系列活动的延续,2024年被商务部确定为“消费促进年”。
春节作为传统的消费旺季,无论是旅行、购物、餐饮还是文化消费方面,都被寄予着极大期待,但与此同时潜藏的舆情隐患也需关注。
旅行
统计数据显示,2024春节期间旅游订单同比增长超7倍,北方冰雪游、南方温泉避寒游“南北互换”是国内游热门;出境游、入境游订单均同比增长10倍以上。
前有“尔滨”打样,国内文旅城市“内卷”早已白热化。部分地方出现营销“用力过猛”“打擦边球”等问题,引发舆论质疑。
除此以外,冬奥会以来,冰雪运动已经逐渐成为国内“新年俗”。但尚不成熟的市场和参与者一道让冰雪运动相关的纠纷频发,同样是值得相关部门注意的舆论重点。
集中在春节假期出游,除了带来了火热的旅游市场,也带来了“人从众”的景区噩梦。人流过度聚集除了影响游玩体验,更严峻的是可能发生的伤害性事故。
相关部门除了对于景区商圈的承载量进行提前评估、预警、限流等措施外,还有必要加强对非热门路线和“宝藏景区”的宣传推广,以求分散游客,提升体验。
购物
哪里有消费,哪里就难免有陷阱。
春节期间,酒店涨价,“鬼秤”再现,物流停滞,虚假退款等购物类舆情高发,线上线下均难幸免。
对此,畅通举报维权渠道,及时曝光违法行为,同时对积极执法进行鼓励宣传,都是稳定消费者购买信心的有力方式。
餐饮
民以食为天,对于春节假期来说,“吃”的话题永远在嘴边。
频繁的聚餐、外食除了提振消费,也会带来相关的食品安全、饮酒事故等新闻的高发,需要媒体特别注意。
文化消费
酒足饭饱后的文化需求已是国人的消费重镇。
2023年,国内线下文化消费强劲复苏。春节期间,无论是电影、演出等文娱活动场景都加倍火热。
对此,票房新闻、演出新闻、文化市场执法新闻等话题,势必霸屏。
对相关部门来说,关注票价异常波动、警惕“黄牛”卷土重来,都是在这个舆论节点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
安全生产
仅入冬以来,全国已发生多起因就餐等导致的一氧化碳中毒事故,而在去年兴起的“围炉煮茶”热度仍存,也成为了潜在的安全风险。
除此以外,临近春节之际,“禁燃令松绑”这一词条登上热搜榜单,让春节更有“年味儿”的期待,在朋友圈、社交平台违规传播销售烟花爆竹的信息加持下,日渐发酵。
民生保障
作为保障居民度过安定祥和的新春佳节的后援团,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市场监管总局等多个部门在市场保供、稳定物价等方面,早已做好准备。
而受到供需关系变化和季节性的影响,蔬菜水果,肉禽蛋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仍会出现周期性上涨。
对此,相关部门在把握市场动态,强化趋势研判等方面,应更早更深度出手,及时发现舆情,处理舆情,确保民生保障方面不出现大的舆情波动。
阅读推荐
想和大家分享你的“传媒观点”吗?
投稿邮箱就在这里:
cmyj@bjnews.com.cn
投稿一经采用,有好礼相送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