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双碳”与自然资源信息化智治(一):构建 “2+5” 治理体系,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国图信息
2024-08-25






引 言



6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文章再次强调,要“坚持不懈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

 

图1 《求是》发表习近平署名文章


达成“双碳”目标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是碳排放居高不下和碳汇能力不足的矛盾,也就是碳源与碳汇之间的数量关系问题。自然资源工作贯穿于源汇关系的全流程和各环节,是破解这一矛盾的关键所在[1]






“双碳”战略背景及国际形势



01

温室气体过量排放引发气候异常

自18世纪60年代以来,人类历史上已经进行了四次工业革命,化石能源的充分利用是推动生产力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能量转换过程中,在地球上历经数百万年才固定的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甲烷、氢氟氯碳化物等温室气体的形式被排放(广义的碳排放包括所有温室气体);同时人类活动也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对碳的吸收速率大大降低。大量科学观测表明,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导致了一系列的气候变化,正在破坏人与自然的平衡,如不及时扭转或将带来巨大的气候灾难。

 

图2 温室气体过量排放导致气候变化


02

 国内外“双碳”重大事件

全球气候变化是影响全人类生存、生活、生产的巨大威胁,国际社会对减碳降排增汇都十分重视,我国更是在承担巨大碳减排成本、碳中和压力与挑战的情况下,仍然选择以提升自主贡献力度的方式实现碳中和,承诺在时间上与发达国家大体同步地达成碳中和目标。仅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许多国家与组织都为响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而做出了努力(图3),用实际行动表明一个态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关系整个地球村生死存亡的大事,各国应当齐心协力、积极应对。

 

图3 2021年国内外“双碳”大事记






“双碳”战略与自然资源信息化


《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和《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重点任务,要求把握“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在减碳与储碳、提效与增汇、适应与应对、自然增汇与工程增汇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研究团队基于对自然资源业务的深刻理解,结合减排增汇的基本原理,对“双碳”目标下的自然资源信息化实现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提出“2条业务主线、5大应用体系”,助力低碳导向的自然资源全流程、全要素管理。

 

图4 “双碳”目标下自然资源信息化“2+5”治理体系


01

“2”条业务主线



低碳空间规划-低碳空间管制-降碳效益考核

以低碳空间规划作为驱动,以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为路径,通过控制准入与转用两大抓手,保障低碳空间布局与土地利用,并通过降碳效益评估管制成效和规划落实情况。


生态修复规划-实施修复增汇-碳汇价值激励

生态修复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专项规划,以此为起点指导生态修复工程项目的实施、形成碳汇增量,并通过碳汇交易兑现形成正向激励,进一步激发主体的生态修复积极性。


02

“5”大应用体系



碳指标计量、核算与监测是基础技术手段

考虑到自然资源管理在“双碳”政策战略中的关键定位,以及碳源、碳汇数据在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生态修复以及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等环节中作为量化管理指标的重要作用,构建一套完善的碳数据计量、核算和监测体系是首要条件。研究建立全域、全要素碳汇计量方法、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碳收支核算标准体系和国土空间碳循环监测网络,全面掌握各类具有碳源、碳汇属性的自然资源分布特征、质量等级、功能结构等信息,为摸清自然生态系统碳汇“家底”、监测碳变化、评估碳成效奠定技术基础。


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低碳发展

国土空间是人类赖以生产、生活的根本,也是碳排放和碳吸收的主要场所。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审视“双碳”治理,形成逻辑清晰、关联紧密的“现状—目标—实施—监测—评估”体系,解决空间性和策略性问题,开展基于国土空间规划的碳排、碳汇现状评估,分析空间规划与碳排、碳汇之间的耦合关系,设置合理的减排增汇规划目标,引导低碳国土空间布局。同时在规划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实施情况的实时碳指标监测以及定期的体检评估,反馈低碳空间规划的实施情况和效果,及时指导和修正实施手段与规划修编。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保障低碳空间布局

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是控制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空间格局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低碳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在“双碳”目标约束下,用途管制通过减少以化石能源为主要消耗品的能源型地类的计划指标和用地报批,倒逼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同时增加清洁能源的空间布局,促进能源利用结构的转移与合理化;增加城镇绿色空间,提高国土空间碳汇增量的同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此为目标构建低碳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资源利用计划、空间准入、空间转用和指标监测机制,积极统筹城市中资源的利用与组合关系,有利于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的低碳化升级。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高生态系统固碳能力

以森林、草原、湿地、海洋等为载体的生态碳汇规模巨大、性状稳定,对保障我国实现碳中和意义重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固碳增汇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入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修复、强化湿地保护、推进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整体提升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构建从生态修复规划、修复项目实施监测、碳汇效益评估的业务与信息化闭环,让修复计划、实施、成效可监测可追溯可评估;并将修复成效融入国土空间规划城市体检评估成果,在统一评价评估体系的同时,推动各部门协同推进“双碳”工作。


自然资源资产价值实现是重要激励因素

碳汇作为一种稀缺产权、生态产品和新型产业[2],是自然资源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思路,碳汇资产的核算也应纳入领导干部审计范围,同时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对干部任期内的碳收支情况进行科学核算,运用会计准则编制碳平衡表及资产负债表,作为降碳成效衡量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如何将碳汇产品纳入碳交易和生态补偿体系,将生态修复产生的碳汇成果实实在在转化为碳汇收益,从供给侧、需求侧双管齐下,构建可行的市场化机制,调动社会各方力量积极投身“双碳”事业。






结 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然资源从业者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双碳”战略的重要执行者,有责任有义务为保护“山水林田湖草沙海”生命共同体做出贡献。研究团队通过严谨的业务分析和理论论证,提出“双碳”目标下自然资源信息化“2+5”治理体系,后续将陆续推出数篇文章进一步阐述,敬请期待。




参考资料:

[1] 环资司.统筹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将碳达峰碳中和贯穿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方方面面.

[2]赵荣钦,黄贤金,郧文聚,等.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关键问题.



本期供稿:应用软件研发中心 刘靖钰 郑晓丽

本期责编:徐頔飞 王静

丨推荐阅读丨

1.“双碳”目标下自然资源信息化建设新思考

2.深化业务理解,精进技术水平——公司举办“国土空间用途管制”技术论坛

3.热点研究|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二):信息化解决方案乘势而为

4.深耕试点经验,切实摸清家底——国图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建库软件重磅发布!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国图信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