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晓教授专访|充满自信 相信未来





陈晓简介






陈晓,201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任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近十年专注于肌腱干细胞及再生研究,根据组织特异性在肌腱的种子细胞和支架的基础应用研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创新,相关工作发表50篇肌腱组织工程、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相关SCI文章(平均影响因子6.159,SCI他引1861次,单篇最高301次,H指数26,26篇为近五年文章),其中第一作者/共同12篇,通讯作者/共同12篇(平均影响因子6.64,一篇为ESI前1%高引用论文,5篇为5%高被引论文)。包括了Science Adv以及再生医学领域相关的几个关键学会(国际干细胞学会,国际生物材料学会,国际组织工程学会和国际移植学会)的TOP学会期刊—Stem Cells,Biomaterials,Tissue Engineering等。



基础医学院研博会采访了作为优秀院友的陈晓教授,来一起听听他对学弟学妹们的期待吧!


感恩所得


“人生无非两件事:首先是做人,然后再是做事。”我一直非常认同欧阳宏伟老师的这个观点。在我学习、工作生涯中,我的导师欧阳宏伟改变了我很多观念甚至人生的很多规划。欧阳老师一直强调做人最基本的是有感恩的心,感恩我们能得到的各种支持,包括你能进入什么样的学校,你能获得多少的知识……知识是由老师来教给你的,这些东西其实都不是理所当然的,传授知识其实是外界给你的一个支持,可能在学生时代,很多人觉得这些都是我应得的,其实不是这样的,很多东西不是说你努力就能得到,还需要身边很多人对你的支持,所以做人怀有感恩的心。我最初的理想是搞基础研究,感恩遇到欧阳老师,让我重新审视自己。欧阳教授从新加坡引进回国,他的理想是振兴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再生医学,这是一个很大的理想,受到他的影响,我深觉自己的科学研究要与产业振兴、国家命运紧密联系。






追求做事的意义


做人要有理想,做研究也要追求科研的意义,比如我们做研究如果单纯是为了发文章,那科研就失去了最初的意义,换个角度思考,如果为了创造新知识,开拓新领域等等,我们通过文章把知识传播出去,这样意义就不一样了。其次,我也鼓励大家,如果认定有意义的事,就要把事情做到极致。很多时候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报定应付交差的目标,往往事情做完也不尽如人意。尽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虽然它可能还不是最完美的,但也能做出让自己感动的成果。





培养学习能力,适应社会变化


未来社会瞬息万变,各种科技技术发展迅猛,在这个不确定的新时代,我认为,同学们最重要的是要具备迅速适应变化社会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这种能力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成为被别人需要或者被社会某个领域需要的人才,第二点是要有学习基础知识的能力,这种学习能力应该在大学或者研究生阶段建立起来,要去学习更丰富的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学习新的技术知识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需要设立一个目标,每天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慢慢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社会,想成为顶尖人才,就必须每天保持前进一点点。这个过程实际也是逻辑训练的过程,首先设定目标,根据目标做有关背景调查,出规划,然后把它做成并且有能力讲出来,这就是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做事能力的训练。如果你具备了这种做事的能力,你就可以一直保持竞争力。





充满信心,相信未来


留校做教师后,我对学生生活还是非常怀念的。总的来说,学生生活还是比较单一的,外界压力也不大,那时候的任务主要就是积累科研经验,提高各种能力。工作之后,身份发生了改变,也要对更多的事情负责,这时候很多事情不可能像学生时代一样,等着你慢慢成长成熟,这时候需要更多的勇气,树立理想和信仰支持你前进。我喜欢用幸福来评判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我认为只要自己觉得幸福,符合自己的追求,就是成功的人生。

对于学弟学妹们,我觉得大家已经站在浙大这样一个很高很好的平台上了,你们需要的就是坚定信心,明确目标和方向,挑选你们自己想要的生活,做对国家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并用你们的行为感染身边的人。






供稿|董芳

编辑|祝淋慧






扫描二维码 | 关注我们

今日头条公众号 :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

微信公众号 : 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

新浪微博公众号:@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