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感人行动!暖心“指南针”,漫漫回家路~助流浪者回家!

2016-04-12 建德发布


他们蓬头垢面、衣不蔽体、流浪异乡,他们常常沿街乞讨、食不果腹。他们不知道自己从哪来,也不知道要到哪去。他们想回家,可不知道家在何方。2015年6月,市民政局救助站启动了“指南针——无名氏返乡救助”专项行动,为精神、智力异常的流浪者找寻回家的路。

 

李清香:8个年头的漫长等待


“我叫李秋香,是安徽人。”这是严重精神发育迟滞的李清香给出的最确定的信息。在没找到她家人前,大家一直以为她就叫“李秋香”,家住安徽“吴根县”“李个埠”,丈夫叫吴世刚,孩子名文娃。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有效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市民政局救助站历时一个多月,在安徽省芜湖、无为、五河等以“吴(谐音)”字开头的县、市及15个疑似乡镇、62个“李”字开头的行政村查找,均找不到“李秋香”这个人。


李清香思念成疾,多次转院到市三医院治疗,身体也每况愈下,市民政局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拿着和她交谈时的录音跑到我市多个建筑工地,请来自安徽的务工人员帮忙听。然而,安徽籍民工都说她一些安徽腔,但听口音不是安徽人。


▲李秋香返家

>>>>

偶然的对话让大家又看到了希望

一天,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去探望李清香,护工大姐正在和她开玩笑。大姐问李清香:“你们那里亲嘴怎么说啊。”李清香害羞地说:“织布。”工作人员觉得这好像是湖南方言,立即和一位湖南朋友进行了确认。

通过联系,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得到了肯定的答复:“织布”在湖南邵阳当地表示亲嘴,且为当地特有方言。而李清香所说的“吴根县”,正是邵阳市的武冈县。在武冈县救助站和当地公安部门的帮助下,市民政局救助站联系上了湾头桥镇六家村的村书记,通过照片辨认,村书记确认了“李秋香”就是该村13年前走失的李清香。


▲李秋香与家人团聚

原来,13年前李清香被拐卖到了安徽,在安徽生活了很长时间的她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湖南口音,甚至忘记了自己是湖南人。但当相隔了13年的丈夫和女儿来到她身边的时候,她一眼就认出来了。


最委屈的巧合


2011年1月被救助的于利华患有精神分裂症,她说自己是安徽省临泉县老集镇于小寨村人,女儿叫静静,哥哥叫于朝东。当救助站的工作人员问起她的丈夫时,于利华说已经死了。根据这些信息,工作人员联系上了当地乡镇的民政部门。巧的是,这位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恰好认识“于利华”。该工作人员说,于利华的哥哥叫于朝东,有个女儿叫静静,前夫前几年去世了。这些信息都和于利华所说的相符。


▲于利华母女

>>>>

救助站工作人员不被相信

正当大家为找到于利华的家人感到高兴时,却被当头泼了盆冷水。当地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说:“我前几天还在街上看到她,什么被拐了,你这个骗子。”不管救助站工作人员怎么解释,对方就是不相信他说的话。


通过反复沟通,于利华又说出两个关键的人名:于国学和于家学。通过临泉县老集镇于小寨村黄土园自然村一位负责人的帮助,市民政局救助站联系上了于利华的发小于家学,事情这才水落石出。


▲于利华与家人团聚

原来,这个村子里有两个于利华,而她们的哥哥又都叫于朝东。市民政局救助站救助的于利华小时候搬家了,因此村里人只记得一个于利华。丈夫去世,女儿叫静静更是巧合中的巧合。原本是于利华怨恨丈夫,随口说他去世了,谁知另一个于利华的前任丈夫真的去世了。


这样的巧合虽然让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受了些委屈,但是能帮于利华找到家人,大家还是觉得值!

每当确认了流浪者的身份,每当见到阔别已久的亲人含泪相拥,每当看到流浪多年的异乡人踏上归途,救助站的工作人员都感到无比的激动和欣慰,觉得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在他们的帮助下,已有22位流浪者回到自己的家乡,目前又有一位流浪者找到了家人,正在联系当中。然而,市四医院还有17位流浪者,他们的家乡不知在何方。


3月4日《湘湖晨报》刊登的寻亲版面

 外流浪25年的“晓平”已回家


“指南针”专项行动

“指南针”专项行动是一个救助行动,主要对象为流落街头、精神异常,无法核实个人真实身份信息的流浪乞讨人员。在发现救助对象后,市民政局救助站会会同公安部门将他们送往市四医院接受治疗,通过后续与救助对象的沟通交流,将收集到的信息第一时间展开甄别、排查,并依托派出所的公安常住人口信息网络核查平台,联系到救助对象户籍所在的县、街道(乡镇)的公安部门和民政部门,再联系救助对象所在的村(社区),进一步对救助对象的身份信息进行明确核实,最终找到救助对象的家人,并护送其回家。

(记者  纪婕妤)



往期精彩

文章推荐

“赛伯乐”牵手航空小镇!未来五个月将完成一期建设,重点打造横钢区域~~

建德两代人不一样的生活,看哭了!

建德一美女子征婚,你来吗?

★惊呆!这些谣言年阅读量超2000万!不要再传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