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时局讣闻 | “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 系安徽女婿(图)

2017-01-14 聊时局


1月14日,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去世,享年112岁。就在昨天,周有光先生刚刚过了112岁生日。


周有光其人:百岁老人历经“四朝”

周有光,原名周耀平,“周有光”是他的笔名,“有光”后来成为他的号。1906年1月13日生于江苏常州,那时还是清朝光绪年间。他的一生经过了晚清、北洋、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代。

周有光身上的标签实在太多:作家沈从文的连襟、才女张允和的丈夫、经济学家、语言学家。

周有光的妻子张允和(1909年7月25日-2002年8月14日),出生于安徽合肥,著名的“张家四姐妹”(“合肥四姊妹”)中的“二姐”,中国语言文字专家、汉语拼音的缔造者之一。


周有光与张允和


周有光一辈子活出了别人几辈子。他的一生分了几个阶段:50岁以前是银行家;50岁到85岁,是语言文字学家,精力都倾注在语言文学领域;85岁开始写文章,广泛探讨诸如全球化、中东局势、公民意识等问题,成为公共知识分子。

2005年,100岁的周有光提出“终身教育,百岁自学”,从关注语言学到世间万象,他对百年洞见加以提炼和诉说,无疑更透彻。100岁出版了《百岁新稿》、104岁出《朝闻道集》、105岁出《拾贝集》、108岁出《周有光文集》,110岁时又有《逝年如水——周有光百年口述》问世。


周有光张允和的“倾世之恋”:红茶电脑两老无猜

1932年春,杭州六和塔下。周有光和张允和初相识,开启了两人“红茶电脑”的恩爱传奇。

“两个人都爱三样东西:咖啡、红茶、牛奶,每天都要来一点。”欧阳说,她曾经在周家住过四年,每天晚饭都在他家吃,虽然有小保姆烧菜,但她的厨艺,全是张允和带出来的。“她泡的醉鸡,特别入味儿。”

季羡林曾和周有光一起设计汉语拼音方案,有时常到周家开会,休息时,张允和便会端出自己做的小点心,请大家尝尝。

先生敲打键盘写文章,太太披阅书刊忙剪报。他要活络筋骨了,她即扮书童,奉上香茗一盅。人们说,这俩老头:红茶电脑,两老无猜。

古代夫妇“举案齐眉”,如今人们很少有案了,这对老顽童,就发明了“举杯齐眉”。

“我们两个上午喝茶、下午喝咖啡,都要碰碰杯子,叫举杯齐眉。这个小动作好像是玩意儿,其实有道理,什么道理呢?就是说夫妇不仅要有爱,还要有敬。要敬重对方。这很有用处,可以增加家庭生活的趣味,增加家庭生活的稳定。”周有光曾在回忆录里这样总结。

允和执着于世俗生活,从不装出心如止水的样子,喜欢娱乐消遣。如今,人们称她“最后的闺秀”,周有光有点意见:她是一个典型的现代新女性。热爱传统文化,又接受新鲜事物,张允和的笔墨,浅显、活泼,家常中,透着一份睿智。俞平伯尤其喜欢她的散文《入场》:“张允和文章结尾悠悠不断的,很有味道。”


制定“汉语拼音方案”

1955年10月15日至23日由教育部和文改会在北京联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周有光受邀与会。经过做工作,周有光同意改行到北京来做语言文字工作。

文改会成立之后,内部设立了第一、第二研究室。第一研究室研究拼音化,第二研究室研究汉字简化。周有光做第一研究室的主任,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研究制定“汉语拼音方案”(这里指的是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要研究“汉语拼音方案”,就要知道世界各国文字的情况。

为了要给中国文字研究拼音方案做参考,周有光研究世界各国的文字,并在《语文知识》杂志上不断发表研究各种不同文字类型的文章。后来编成一本小书,叫做《字母的故事》,简单地介绍字母的历史。周有光得出结论,还是拉丁字母最好。因为拉丁字母从技术角度来看,优点很多;从社会角度来看,它的社会性、流通性最强、最大。

“汉语拼音方案”经过三年的时间,从多方面研究之后才定下来。到了1958年,这个修正草案就在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里面通过了,后来又成立一个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这是高一级的委员会,这个审定委员会也通过了。这样才拿出去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正式公布。从1958年的秋天开始,汉语拼音在小学里开始推广。


让《汉语拼音方案》成为国际标准

《汉语拼音方案》的推广工作,后来发生两大问题。一个大问题,就是联合国地名国际标准化会议要求世界各国都提出罗马字拼写的地名标准。这一个机构起初是台湾地区的代表参加的,后来就改由中国大陆代表参加。中国大陆代表参加之后,就提出要用《汉语拼音方案》做标准。1977年,地名国际标准化会议就通过,这是汉语拼音走向国际的第一步。

第二步呢,是ISO国际标准化组织。这个国际标准化组织中有一个部门,叫TC46,TC就是技术委员会,它的研究范围是包括语言文字的。在这个委员会里面,他们要中国提出,中国的标准语用什么样的罗马字母来拼?

1979年,周有光接到单位通知,去巴黎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会议。在巴黎开的是预备会,随后把各国代表都集中起来,分批到华沙开正式会议。周有光准备好的稿子有两篇,一篇就是讲《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背景,第二篇是讲《汉语拼音方案》的技术特点。讲了以后,得到与会一些人的赞同。有一位告诉他,这个会就要像你这样的人来开才能解决问题。过去为中国语言的拼写法问题开了好多次会,都得不到结果,就是因为参加的人没有把问题说清楚。

对于汉语拼音,大家同意、会议同意、第46技术委员会也同意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标准。根据这一次的讨论,由这个TC46的秘书处去写一个文件。写好以后,下次开会再通过这个草案。与会者都说,我们没有到中国去开过会,希望下一次在中国召开。周有光当时觉得这是对的,但是不敢答应下来,就说回去向我国政府报告。

回国报告以后,我国政府好久没有做出答复,最后同意1981年在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一个草案,说明《汉语拼音方案》的内容是什么,为什么要把它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这个草案还要经过TC46的理事会开会通过,通过以后还要送到许多国家,经过通信投票同意后作为国际标准。

所以在1982年,《汉语拼音方案》就成为国际标准了。到了1982年以后,中国国内人名、地名才相当普遍地采用了《汉语拼音方案》。(来源:综合凤凰网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