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时局夜读 | 为什么一群聪明人做出了最差的决策?

2017-03-08 聊时局

提要:我常常在想,凭真才实学考入公务员队伍的,都是聪明人。为何一群聪明人在一起处置舆情,常常做出最差的决策?!

01

近日参加一场舆情座谈会,一名网宣办工作人员向我抱怨:出现舆情时,基层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十几分钟就写完通稿。一线人员十几分钟写的稿件,层层要审核十几个小时。

为何?

百十字的稿件,网宣办主任呈宣传部分管副部长,副部长转常务副部长,常务副再转常委部长……


如果涉及多个部门,多个部门之间还要客气一番:

“涉及干部处理,纪委发声吧”

“纪委处理过了,但宣传不是我们的事,还是宣传部发声吧”

“宣传部发声不合适,文件都下了,第一责任人出面”……


哪一级领导都不敢做决断,都愿意做个传球手,迅速传给别人,就像拿着冒烟的手榴弹……

所以,很多县区一级,乃至市一级的舆情,通稿往往要呈送到市(县区)委书记处。

可等书记拍板时,舆情已经从小涟漪变成大波浪。

 

02


在某地网宣办工作的老兄能力超强。一次,这个市出现负面新闻后,他们网及微博微信了一篇通稿进行回应。

我觉得通稿中有一句话甚为不妥,于是给发这名老兄微信:这样的话出现的官方回应里,合适吗?

——“哪里是不合适,简直是招骂?”这名老兄回复很快。

——既然招骂,为何还要这么发?

——嗨,别提了。通稿层层报上去,一层一层的领导你加一句,他改一点,早都变味了。稿件回传后,整个办公室的人都知道这么发不合适,可这是领导审过的,签字的,谁敢改?!……

 

03

一次去某地做舆情培训,提及这个市发生的一起舆情案例——我说:这个事影响很大,但媒体报道不完全准确,这与当地紧紧闭嘴不接受采访、不发声有直接联系。

培训结束后,分管副部长找到我,要聊一聊这个事的内情:你分析的很对(这是客套话),内情是……(从他所言来看,确实受了大委屈,媒体报道并不客观)

——那你们为何不回应?为何也不接受采访?

——哪里有不回应?我们早都做好了三个预案。上策是联系媒体主动发声;中策是接受采访,说明事实真相;下策是密切观察。

——然后呢?

——预案在某级领导那压了十多天,领导担心主动发出去影响不好。他不说话,其他人也不敢擅自做主,更没人敢接受采访。但,网络时代,媒体不等人呀,于是就……


04

某地出了一个小事:希望我帮忙参谋参谋。

我了解情况后,认为这个事真的不大,处理也很到位,已经举一反三。我的建议:写个稿子,对外进行通报即可。

对方通稿写好了,我看了觉得没啥问题,却迟迟不见对方发出来。

我就追问:怎么不发稿?这事发稿了,不会有舆情;不发稿,万一再被曲解,舆情就大了!

对方支吾半天,说了实话:涉及好几个部门,哪个部门都不愿意出头。不发声,舆情再大,可以推掉责任。谁决定发声,谁就要担责……

由于谁也不愿意担责,大家一起,眼睁睁看着这个负面舆情由小拖大。

 

05

我一直在想:能凭借真才实学考入公务员队伍的,都是聪明人。为何一群聪明人在一起处置舆情,常常做出最差的决定?!

为什么?

答:怕担责。


有的时候,一百件舆情你处置对九十九件,大家觉得理所应当;

一百件事你处置错一件,就会有人不依不饶,工作中的“领头羊”往往成为偶尔失误的“替罪羊”。

于是,有的领导干部成了传球手,认为“与其担当冒风险,不如平安混日子”。所以遇到事,先压一压、缓一缓再说,“三十六计,‘传’为上计”。官员们害怕错误决策将会影响帽子,所以大家习惯性等一等、缓一缓,避免任何有风险的举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舆情应对最重要的不单纯是能力的提升,而是要突破体制的障碍。

突破体制的障碍,需要官员有担当精神。但,我们不能一味呼吁官员担当,站在道德高地一味指责只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网络舆情错综复杂、瞬息万变,有些情况难以预测,有些困难难以克服。谁能做到万无一失、料事如神?

所以,要让领导干部敢于担当,一要营造“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的良好环境;二要让有为者有位,让勇于担当者有盼头!(李家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