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亩均论英雄,安徽怎么干?
“发挥‘亩均论英雄’改革的牵引作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用最快的速度让最好的项目获得最优的资源要素。”
在去年召开的安徽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亩均论英雄”一词首次出现在当地的官方表述中。
以此为肇端,江淮大地拉开了“亩均论英雄”改革的序幕。
那么,“亩均论英雄”改革究竟为何改、改什么、怎么改呢?
“近年来,安徽工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规模、速度、质效全面提升,但仍存在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通不畅、配置效率不高、转型升级发展不快等问题。”在介绍改革背景时,安徽省亩均办主任、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总工程师徐文章如是说。
他直言,把“亩产”这一农业术语引入到工业,就是为了推动资源要素向高效领域集中,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产出效益。
放眼全国,“亩均论英雄”改革,不乏成功先例。
在起源地浙江,当地自2006年起,经过基层探索、试点拓面、全面推广、改革深化四个阶段,最终于2018年以规范性文件形式确立这一改革。在改革的推动下,2020年,浙江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达27.5万元,较2015年提升47.1%。
在省内,一批先行先试城市同样获益匪浅:通过改革,马鞍山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提升至14.75万元,较之前增长17%;近三年,受益于改革,县级市广德规上企业亩均税收、亩均销售收入年均增幅分别达22.3%、26.9%。
除了做大税收“蛋糕”,“亩均论英雄”改革还是政府摸清工业“家底”、提升企业竞争力,优化土地资源、发力“双招双引”的重要招法。“可以说,这是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企业有利、百姓受益的最佳结合点。”徐文章说。
去年十月,在深入调研并充分借鉴浙江、山东等地经验做法基础上,安徽省经信厅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广亩均效益评价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改革步入实施阶段。
改革,改什么?
梳理《意见》后不难看出,改革的重点是转变发展理念,即变“高速度发展”为“高质量发展”。
工业经济、尤其是制造业之于安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统计显示,去年,安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7.9%,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718户,新增营收超百亿元企业14家、总数达50家。
在工业经济支撑下,2021年安徽GDP迈过4万亿元大关,位居全国第11,距离十强仅一步之遥。
在一定历史时期,安徽部分工业企业偏向于追求规模和速度,对效益和质量重视不够。同期,一些地方政府也存在“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思维。
客观来讲,这种高速发展模式,为全省工业经济的壮大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在现阶段,在既有的高基础上,安徽工业再想有所突破,转变发展理念势在必行。
“亩均论英雄”改革,就是要求政府和企业摈弃老观念,树牢高质量发展新理念,多措并举共同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最终为三次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贡献工业力量。
从全国范围看,实施“亩均论英雄”改革的地方不少,但整省推进的屈指可数。
因而,改革怎么改,是市场主体颇为关心的话题。
上述《意见》和相关配套文件指出,安徽亩均效益评价的对象为规模以上和占地5亩以上的规下工业企业。
评价体系方面,安徽采取“共性指标+自选指标”设置方式。对规上工业企业,以亩均技改投资、亩均税收、亩均营业收入为主要指标,兼顾亩均新建项目投资、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等指标;对其他评价对象,以亩均税收为主。同时,各地可根据实际自主增设其他评价指标。
按照得分排序,上述企业将被划分为A(优先发展类,前20%含)、B(鼓励提升类,20-65%含)、C(规范转型类,65-95%含)、D(调控帮扶类,后5%)四个等次。
评价,并非“做做样子”,不是“一评了之”。注重“评”“用”结合,是“亩均论英雄”改革的一大亮点。
《意见》指出,要依法依规对不同等次企业实施差别化财税、用地等政策。
今年5月,安徽省经信厅联合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金融支持“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的通知》,为信贷资源向A、B类企业倾斜提供了指导和依据。随后,省内多家银行积极响应,创新信贷产品“亩均英雄贷”,为企业发展加注金融活水。
改革的资源撬动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扶优,也要劣汰。《意见》同时指出,将重点推进亩均效益水平较低、高耗能高排放的低效企业全面整治提升;加大批而未供、闲置、低效用地、僵尸企业的集中处置力度。
改革至今的半年间,安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16个市全面启动评价工作;完成省级以上开发区评价;全省共处置批而未供土地12.78万亩、闲置土地2.21万亩、低效用地0.36万亩;发放“亩均英雄贷”131.8亿元。
据了解,“亩均论英雄”改革将分“三步走”。通过先行先试、推广提升、深化改革三个阶段,安徽最终将实现亩均效益评价对规上工业企业、占地5亩以上规下工业企业的全覆盖。
值班编辑 姚凯
权威内容
点击关注“聊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