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一次到苏浙皖的调研,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同志三次批示
定主题。社会司党支部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找方向,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对社会建设领域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就完善社会政策、发展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开展专题调查研究。
定地点。我国东西南北差异大,党支部经过讨论,认为长三角区域发展比较均衡,教育、卫生、“一老一小”保障等诸多社会事业的发展,对全国都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于是,中心城市选安徽合肥、江苏南京,经济发达城市选江苏昆山、浙江嘉兴,经济相对欠发达城市选安徽淮南。
临行前,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同志明确要求:把群众真正“急难愁盼”带回来!
多看点、少座谈。据调研组成员介绍,这次调研6天时间赴3省5市,只在南京市开了一个面上的座谈会,其他时间全在调研点上,对需要提供的重要信息,比如地名、姓名、重点数据等,只让被调研对象写个“小纸条”。这样做,被调研对象轻松,调研也能更加聚焦、更加务实。调研力戒形式主义,从繁冗会议和材料中解脱出来,有利于真正摸到实情、看到问题。
看样板、看短板。托育问题是群众普遍关切的问题,调研组在南京市建邺区了解到,当地把幼儿园建在产业园区,把托育所建在写字楼下,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落户。在安徽省淮南市寿县,调研组临时就近来到八公山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详细了解乡村医生的困难和问题。
学经验、找问题。调研组在江苏昆山发现一个好的做法。昆山市人口密集,学校少、学生多,就学矛盾突出,而建新学校立项、审批、建设周期长,远水解不了近渴。昆山市利用已审批规划但未使用的闲置土地,用装配式建筑拼装,一个假期就建成一所学校,缓解了入学难问题。调研组成员表示,办公室里想不到办法,一到基层就有答案。当然,也有基层解决不了的问题。南京市秦淮区小西湖社区老旧小区实施嵌入式公共服务,在土地、规划、消防等方面都存在政策障碍,“这些问题恰恰需要我们这个层面来研究解决。”
02怎么办?就是坚持问题导向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
一线调查结束了,研究才真正开始。调研组返程前,在浙江嘉兴机场就地开了一个会,每个人分享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经过讨论,梳理出当前推动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亟待破解的5个问题。调研组5名年轻同志,一人领一个问题起草报告。
报告的写法也是直奔主题。每个问题既有典型经验,也有“但是”,并且将重心落在“但是”上。例如,在“以均衡布局公共服务资源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这一问题下写道:“复旦儿科医院安徽医院负责人介绍,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成效果明显,近两年患者转外就医数降幅超过50%。”“但是,各地群众对优质资源的需求仍然强烈,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但是”就是调研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报告既以职能为提纲,又因责任而“超纲”。在调研提纲设计中,一开始列了4个方面。然而,在调研过程发现,人口流出地和人口流入地面临的公共服务问题截然不同,安徽寿县揪心的是人才留不住,江苏昆山揪心的是公共服务饱和带来的一系列紧迫问题。“流动的中国”考验公共服务资源高效配置,这个问题不能回避。于是,调研组“超纲”增加一条,直面这个牵扯土地、编制等多个领域的深层问题。
调研报告完成后,国家发展改革委主要负责同志再次作出批示:问题、短板找到了,怎么办?
带着“怎么办”的追问,社会司立即召开司务会议,围绕报告所反映的五个问题,全司全员参与,立足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职责,强化系统观念,进一步研究梳理工作重点。
怎么办?就要从政策顶层设计中谋实招。从根本上回应、解决问题,亟须制定管总的政策文件。在管总的政策文件之下,再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教育、卫生、体育、家政等领域的专项政策,及时构建切实管用的“1+N”社会政策体系,把点的问题从整体上加以解决。
怎么办?就要从落实工作职责中见实效。比如,对于“流动的中国”如何高效配置公共服务资源问题,完善常驻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政策举措,进一步厘清流入地和流出地,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权责范围内,科学统筹需求与财力,推动指导地方分类分步完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怎么办?就要从强化资金支持中提效能。社会事业的短板,还表现在地方财力保障能力弱、资金缺口明显上。因此,解决问题就得在有限的财力之下突出精准支持,统筹做好“一钱多用”“多钱一用”,将中央预算内投资用在刀刃上。
在回答“怎么办”的过程中,调研组全体成员深切体会到:不以问题为导向,就拿不出实招,心里不想着群众,就做不实工作,这既是方法问题,也是立场问题。
03怎么抓?就是做好调研“后半篇文章”抓好调研成果转化运用
值班编辑 徐文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