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马”八连冠,“安徽第三城”做对了什么?
1月31日,在安徽省省辖市市委书记、市长(2023年)四季度工作会议上,滁州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作交流发言。
记者现场了解到,安排滁州作交流发言,是因为当地在全省经济运行“赛马”评议中,连续八个季度拔得头筹。这意味着,自2022年一季度安徽“赛马”以来,滁州经济运行始终保持“领跑”之势。
经济运行“赛马”,考核指标涵盖方方面面。夺取“八连冠”,绝非易事。滁州,究竟做对了什么?在“聊时局”看来,原因至少有三。在全省经济运行“赛马”评议中,滁州连续八个季度拔得头筹。滁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深度融“长”挖潜力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是安徽发展最大的“势”。作为安徽东向发展“桥头堡”,滁州始终念好深度融“长”经。
雨雪已至,然而,位于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的晶隆半导体项目工地却是塔吊林立、机声隆隆,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
作为宁滁省际毗邻区招引的第三个百亿元项目,企业从签约到开工,仅用了7天,刷新了项目落地建设的“南谯速度”。
当融合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区域的边界就会被打破。此时,省际毗邻区往往成为融合发展的先行军。
今年的滁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在顶山—汊河、浦口—南谯省际毗邻区新型功能区,累计引进亿元以上项目91个、总投资840亿元,其中50亿元项目2个、百亿元项目3个。
此外,南京市与定远、凤阳、明光共建的3个产业合作园区,目前基础设施建设和主导产业引育正加快步伐,初露雄姿。
滁州将“朝夕相望”的毗邻区,打造成一体化发展“突破口”,跨省合作平台数量和体量均居安徽第一位。
聚集产业增动力
2023年9月20日,滁州隆基四期高效单晶光伏组件项目投产;10月27日,总投资201亿元、规划年总产能48GWh的力神电池基地项目投产;11月6日,旭合科技一期高效N型电池及组件项目投产……
透过光伏及储能产业强劲的投资势头,可以窥探滁州拼抢新赛道,发力“新三样”。
从2018年至今,滁州市已构建起硅片、电池片、组件、光伏玻璃、边框、封装胶膜、焊带、背板等日趋完整的垂直一体化光伏产业链条,全球光伏20强企业已有9家落户滁州。
现在,滁州光伏玻璃、光伏电池片、光伏组件产能均占安徽省一半以上,离“世界光伏之都”的梦想越来越近。
由此可见,产业集群集聚赋予了滁州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
今日滁州,已形成智能家电、先进装备、硅基材料、绿色能源、新型化工和健康食品六大支柱产业。六大产业企业数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近七成,产值占规模工业总产值近八成。
招才引智添活力
无论硬实力,还是软实力,归根结底,看人才活力。
1月16日,随着安徽博强新材料有限公司新能源电池/光伏载具系统研发制造项目投产,安徽省属高校异地研究院首个成果转化项目,在滁州成功孵化并实现量产。
去年5月,安徽大学与滁州市共同成立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半年多来,校企双方围绕光伏、半导体、新材料等重点领域,推动“难题”变“课题”。
该项目首期投资4000万元,三条生产线建成后,预计年产值约8000万元,展现了人才与产业、城市与高校“双向奔赴”的巨大成效。
安徽大学滁州研究院既是缩影,更是见证。滁州正通过人才链的滋养,让产业链“枝繁叶茂”,一步步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截至目前,滁州拥有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和博士等高层次人才超1.2万人,专业技术和高技能人才超30万人,人才资源总量超85万,连续两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
其实,滁州的“过人之处”,并非遥不可及。
靠的是抢抓各项国家战略机遇,拼的是招商引资时对产业的敏锐判断,并且无论取得怎样的成绩,都能沉下心来,“清零”再出发。
对于经济发展目标,滁州从不羞于谈论自己的梦想。在坐稳“安徽第三城”、跻身全国百强市之后,滁州提出,到2027年经济总量翻一番,突破6000亿元。
值班编辑 姚凯 实习生 章慧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