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雍正反腐:为什么酷刑、高薪、查缺仍杜绝不了腐败?

2017-05-27 历史真相大揭秘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繁荣时代——康乾盛世历经三帝:康熙、雍正、乾隆。有统计数据认为康乾盛世时期,GDP占全球的三分之一。经济上虽然取得了瞩目的发展,但是政治、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发展鲜有突破,因而后人对“康乾盛世”争议颇多。比起执政61年的康熙和执政60年的乾隆,雍正当政只有13年,57周岁就英年早逝,有人说他是累死的,累死在反腐的岗位上。

历史学家曾有观点认为《二十四史》就是一部腐败和反腐败的历史。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在中国历史上,历来都是皇权大一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对于皇帝而言,需要的是江山永固,对于大臣而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由于没有建立一个严格的监督制度,这就给官吏留了上下其手的机会。

唐太宗和魏征相互成就

中国历史上也有政治清明时期,例如“贞观之治”时期,唐太宗统治的22年里,政治清明,很少有贪官。这主要得益于唐太宗建立了完整的反腐制度——谏官制度。谏官权力很大,不仅可以监督百官,还可以监督皇帝。历史上最著名的谏官当属魏征,他是专门挑皇帝毛病的人。

 



唐太宗是一个有心胸的皇帝,历史上记载了很多奇闻趣事。唐太宗盛年执政,比较贪玩,当时没有手机,也不能刷微信,更不能玩切西瓜游戏。他有一个小小的爱好,就是养鸟。按照古代封建帝王家训来说,养宠物属于玩物丧志的行为。有一次魏征上朝,正好看到唐太宗在玩鸟,唐太宗看到魏征前来,赶紧把鸟揣到怀里,然而这一切还是被魏征看到了眼里。魏征非常有心计,就故意在唐太宗面前喋喋不休、长篇大论,最后因上朝时间过长,鸟活活被憋死。这惹得唐太宗大怒,要治罪魏征,还好他有一个贤内助长孙皇后。每当唐太宗被魏征惹得火冒三丈的时候,长孙皇后总是用语重心长的劝说将唐太宗心中的怒火压下去。正是这样的执政态度让贞观之治时期政治有别于明清时期。

雍正接班有争议:打击朋党建权威

当年康熙暴毙,由隆科多宣布遗诏,雍正随即上台。关于雍正上台的过程,民间有很多传说,其中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康熙看重十四子,留下遗诏“传位十四子”,结果被隆科多改了遗诏,在“十”字上面加了一横,改成了“传位于四子”。当然这显然不合理,因为清朝的遗诏是用满汉两种文字写的,不可能出现“于”字,而且当时也不会出现简体汉字,由此可见雍正接班是有争议的。

雍正上台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击朋党,首先从八爷党开刀,因为老八是他最有力的竞争者。起初,雍正将老八封为和硕廉清王,把理藩院和上驷院的事务也交给了他,以此示好。事实上,雍正拉拢老八的目的就是为了稳住他,雍正登基之初的实力还没那么强劲,因此,让老八慢慢放下戒心,等到时机成熟,对老八实施打击。雍正四年,雍正借故削其王爵,圈禁,并削宗籍,还被改了名字,叫“阿其那”,就是狗的意思。同年,另一个实力派竞争对手九阿哥也被削除宗籍,打入大牢,被改名为“塞思黑”,是猪的意思。

 



雍正建立自己的绝对权威之后,他还不放心两个人,一个是年羹尧,另一个是隆科多。从电视剧里可以看出年羹尧的不可一世,任职川陕总督,因多有战功,故而做事骄横、作威作福、结党营私,这当然为雍正所不容。雍正三年,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祥瑞之兆,官员们都上书向雍正表示祝贺,年羹尧当然也不愿放过这个向雍正示好的机会。结果写贺表的时候把“朝乾夕惕”写成了“夕阳朝乾”,而且字迹潦草。雍正借故大怒,降其官级,把他贬为杭州将军。年羹尧仗着自己的功劳有些不死心,让手下人给雍正写奏折请求保留其川陕总督职位,然而直隶总督李维钧连奏三本,痛斥年羹尧结党营私、残害良民。最终,雍正三年,雍正连下圣旨,赐死年羹尧。

赐死年羹尧之后,接下来雍正要收拾的就是当初拥戴自己有功的隆科多,被雍正公开以"舅舅"相称呼的,大概只有隆科多一人。他担任步兵统领职位,整个京城的内防外防都归他管,相当于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公安局局长。雍正三年,开始发难隆科多,并有计划的实施打击。为什么雍正会在如此短的时间改变对隆科多的态度呢?主要还是隆科多也开始结党营私,以一副高傲的面孔面对雍正帝,而且隆科多是掌握核心秘密的人。最后,在前线跟俄国紧急谈判的隆科多,被召回京城,直接送入大牢,直至被圈禁而死。

清查亏空

因为中国封建历史上财务制度非常混乱,皇帝又不能一个人管理国家,封建时期建立了庞大的文官制度:巡抚、知府、知州、知县。由于当时没有建立起严格的收支两条线,官员用国家的财政收入,可随意报备,这加重了损公肥私、贪污腐败的现象。为了维护统治同时也为了革新吏治,雍正决定清查亏空,设立会考府。会考府和六部的地位相当,然而六部向皇帝上呈奏本之前,都需要经过大臣御览奏章,作出处理意见。而会考府与六部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会考府完全不需要经过内阁,可以直接送呈皇帝,并直接受皇帝的指示,如此一来就避免了内阁人员的干扰。通过严格整顿财政秩序,理清原来混乱的财政体系,查出亏空的来源,钱粮的去向。一旦查出亏空,官员要把亏空弥补上。

 



耗羡归公,高薪养廉

雍正帝深知,除了要在发现了腐败以后惩治,也要在制度上保证官员的清廉。为此,提出“耗羡归公,高薪养廉”的政策。过去从老百姓那里收来的碎银子要铸成银锭收归国库,在铸造银锭过程中会有损耗。因此,在征税时,加征税收,这是一种公开的附加税。此外,过去每家每户都需要交公粮,公粮会有跑冒滴漏,产生损耗,所以各地的官吏要征过头粮,官员就多征一点,结果层层加码,多征的这些粮食就成为小金库,老百姓苦不堪言。2010年,有一部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其中有一句台词:这帮家伙征税已经征到西元2010年了,说的就是民国1920年的事。于是雍正规定耗羡归公:地方多征的税收不能地方截留,全部上缴国库。雍正认为官员工资低也是贪腐的原因之一,于是实行了“高薪养廉”制度,根据官职的高低、政务的繁简、赋税的多寡来规定俸禄。以为在有足够多的工资的情况下,很多官员不会冒很大的风险去贪污腐败了。

 



设军机处

在政治上、管理上,中国是一个金字塔形的社会:上级压下级,一级压一级,级级加码,马到成功;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级压下级,势必下层蒙上层,一层蒙一层,层层掺水,水到渠成。雍正深刻的理解这种弊政,所以他就裁撤了管理的层次,建立内阁负责制,设立军机处。所有报给皇上的奏折,不需要经过内阁,直接送军机处。从内阁到军机处,距离的缩短意味着政务处理的快捷,程序上也更为直接,但是也意味着皇权的集中。通过军机处高效率运转,雍正可以摆脱权力机构,直接对贪污腐败进行决策处理,同时,军机处官员互不统属,全部效力于雍正,避免了官员之间的拉帮结派。

 



曹雪芹家族败落

被称为“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红楼梦》写的就是康乾盛世时期封建社会的腐朽和没落,也反映了曹雪芹本人以及家族的兴衰历程。康熙幼年生母早逝,全靠保姆抚养,对此终身不忘感恩,这位保姆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母。康熙即位后不久就派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到江宁任织造监督,负责宫中所需的衣服、绸缎等高档丝织品的供给。由于受到康熙的特别恩典,曹玺终身任职。

曹雪芹家族也算是皇上的小金库。我们都知道乾隆六下江南,其实康熙也曾六下江南,并且都由曹雪芹家族负责接驾,接驾所花的费用不计其数,这些钱从哪里来呢?自然来自江陵织造府。到了曹雪芹的父辈这一代,曹家已经显露败迹。在曹雪芹的叔父曹頫任职期间,江陵织造给皇帝织造的龙袍掉色。后来,因为有人告诉曹頫,之前的那批制品之所以会掉色,就是因为走的是水路。因此,运送路线由水路改为旱路。当时州有州界,县有县界,陆路要人吃马喂,所以就出现了勒索驿站的情况,曹頫手下人要求地方给其提供运输龙袍的草料、银子。雍正得知此事,直接下谕旨抄家,曹雪芹家族就此败落。

 



雍正推行了一系列的反腐政策:打击朋党、清查亏空、耗羡归公、高薪养廉......在他精心治理下,满朝文武,无官不清。雍正当政只有13年,有人说他是累死在了反腐的岗位上。有一句话叫人亡政息,雍正一死腐败重来。雍正的反腐,主要靠的是人治,是御旨反腐,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制度,而要想遏制腐败,建立健全的制度必不可少。毕竟雍正是一个封建帝王,他的反腐始终没有脱离封建专制。到了道光皇帝的时候,大清朝已经奄奄一息。雍正的反腐虽然随着他的离去而消逝,但这段历史对后世却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业务合作:shuhuaxiansheng(微信)2770687556(qq)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