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论文预览 |张玉来:陈伯元先生的《神州万里词》及其《中原音韵》的研究成就

张玉来 教授 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 2022-04-10



陳新雄教授逝世十週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

陳伯元先生的《神州萬里詞》及其《中原音韻》的研究成就

張玉來
(南京大學文學院/漢語史研究所)


01

陳新雄先生(1935-2012),字伯元,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文學家。伯元先生精通傳統語言文字學並旁涉語言學的其他相關領域,尤其在音韻學、訓詁學、文字學領域卓有貢獻,一生發表論文三百多篇,出版學術著作二十多部,是章黃學術的重要傳人。伯元先生極富才情,精研東坡詞,並出版己作《伯元倚聲·和蘇樂府》《伯元吟草》等集。伯元先生畢生從事教育事業,獎掖後學不遺餘力,桃李滿天下,為兩岸三地(大陸、台灣地區、港澳地區)培養了一批傑出的語言學人才;伯元先生積極推動兩岸三地的學術交流,促進了學者之間的友誼,培育了學者之間的学术情懷;伯元先生倡議並積極創建臺灣地區的聲韻學、訓詁學、文字學和經學等領域的學術組織,為學術進步嘔心瀝血,其貢獻足堪彪炳史冊。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兩岸三地的音韻學學者在差不多半個世紀的時間裏沒有交往。1990年6月,在伯元等先生的大力推動下,大陸與香港、臺灣地區的音韻學家共同發起舉辦了中國聲韻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香港);1991年11月,在嚴學宭、尉遲治平等先生的倡導和組織下,在華中科技大學(時稱華中理工大學)舉行了漢語言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經過這兩次會議,兩岸三地的學者有了初步的接觸和了解,大家就關心的學術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學者個人之間也建立起了一定的友誼。原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現已注銷)1992年8月26日至28日在山東省威海市舉辦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殷煥先、曹正義二師名義上是會議籌備者,但因威海離濟南有好幾百公里,本人當時正好供職山東大學威海分校,算是地主,會務就由本人和提前趕來威海的張樹錚師兄具體操持,而實際操盤的是學會副秘書長尉遲治平教授。這次會議規模空前,是海峽兩岸三地以及其他國家的音韻學學者的第一次大規模聚首,算得上是一次大型的國際學術會議。會議正式出席者共73人,其中大陸54人,臺港地區11人,美日韓等外國學者8人,提交學術論文79篇。記憶所及海外的學者包括:美國的薛鳳生先生、日本的古屋昭弘/瀨戶口律子/臼田真佐子/木津佑子、韓國的嚴翼相先生等。以伯元先生為代表的台灣隊陣容強大而顯赫,除了伯元先生和師母外,記憶中有林炯陽、姚榮松、竺家寧、張光宇、董忠司、耿志堅、李添富、汪中文、吳疊彬、陳貴麟等先生,同行的有香港的黃坤堯先生。許多海外學者是第一次來到中國大陸,其興奮之情溢於言表。會議在熱烈友好、深入坦誠的氛圍中,進行了兩個整天的學術研討,各位學者都收穫滿滿。限於當時的歷史條件,在偏遠的海濱小城威海舉辦如此規模的會議,我們深感力有不逮,吃住行及會議場所皆顯粗糙,組織經驗不足,紕漏不少,僅進出威海的交通就難住了不少與會者!還有部分學者因食用海鮮不當或氣候不適,而生病住院!我們深感不安!幸虧各位先生,尤其是學界前輩,如邵榮芬、唐作藩、薛鳳生、李新魁、陳新雄等先生皆怡然處之,不予計較,會議方得以完滿閉幕!玉來何其幸也!自1992年8月因操辦學術會議與伯元先生相識以來,先生不懼山水之遠,多次郵寄自己的論著,書信指教學術路徑,將自己的詩詞作品寄給我欣賞,這一幕幕一樁樁時常會在腦海閃過。先生的關懷和指導永生難忘!值伯元先生辭世十周年之際,草成此文,以表紀念之情!深深地懷念伯元先生!

原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第七屆年會暨國際學術討論會(1992.8.26-28,山東威海)合影。

前排左起:魯國堯/陳振寰/董忠司/古屋昭弘/陳其光/邵榮芬/黃坤堯/許玉琪(時任山東大學威海分校校長)/唐作藩/薛鳳生/陳新雄/李新魁/林炯陽/竺家宁/李如龍/許紹早/瀨戶口律子。

(原照片不太清晰,翻拍後效果更加不好)

02

1992年9月,伯元先生返回台湾不久即寄来他遊歷大陆的一组《神州万里词》,共34首。底下是伯元先生寄來時的最後一首《臨江仙》詞及簽名的照片。原件系老式打印機打印的連頁紙,共8頁。因原紙較脆,加之本人放置不當,兩頁之間始有斷連之處,待空暇,當請裱匠裱好,以利收藏。
伯元先生1992年8月來威海參會,是作了充分準備的,也作好了遊歷神州大好河山的計劃。伯元先生及師母自台灣經香港,先去北京,會前遊覽了蓬萊、青島,會議期間遊覽了威海的市容和劉公島、成山角,會後遊歷了濟南、曲阜、泰山、西安。自西安回到北京,然後又經香港回台灣。伯元先生這次大陸神州之行,歷時一個月,並在香港度過了中秋佳節(9月11日)。伯元先生每遊覽一處即填詞一首或數首,最多的是關於北京的,共17首。今將神州萬里詞涉及的區域統計如下:
綜觀伯元先生的《神州萬里詞》,字裏行間都充滿了先生的家國情懷,或歌詠民族文化,或詠歎歷史人物,或感懷歷史事件,或讚美大好河山,或期許兩岸交流,或歌唱師生、朋友之友情,或論學論道,內容廣泛,標格高尚。這一組《神州萬里詞》不知有無出版?因消息不便,玉來並未尋得。不管出版與否,今將其抄錄如下,以饗讀者,也可為文壇提供另一文本。視詞意需要,有的詞後筆者以楷體文字略作注釋,以方便讀者。


神州萬里詞

古虔陳新雄伯元稿

 

浣溪沙·次韻答和年盼余遊京

五月臺員荔子紅。今來京國碧晴空。秋收處處覺年豐。    攜手同遊情意永,歡顏白髮兩心童。翱翔猶似鳥辭籠。

和年,即著名音韻學家陳振寰先生。陳振寰先生,字和年,王力先生高足。時任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秘書長。伯元先生此次大陸之行,是陳振寰先生代表中國音韻學研究會發出的邀請。


雙荷葉·北京天祥祠用東坡雙溪月韻

心如月。清光照徹南枝葉。南枝葉。人雖不見,丹心縈結。   千尋地窖青苔滑。未酬壯志身先折。身先折。精神永在,格完無缺。

天祥祠,即文天祥祠、文丞相祠,始建於明初,位於北京市府學胡同,原址是文天祥被囚大都時的土牢。詞中“千尋地窖”即土牢。


漁家傲·賦贈北方工業大學仇校長春霖用東坡皎皎牽牛河漢女韻

兄弟何庸分我女。相逢一笑人歡語。夢想朝朝還暮暮。今來處。京城石景山前浦。    此日新知明舊雨。溫文儒雅佳風度。迎客殷勤頻叩戶。須記取。他年仍要常來去。

仇春霖(1930-2015),男,文學家、教育家,時任北方工業大學校長。


臨江仙·賦贈靖華教授用東坡細馬遠馱雙侍女韻

昔少知音君與我,今朝喜勝霜靴。東坡詩學是專家。相逢京域後,應有筆生花。    石景山前初把臂,匆匆夜月偏斜。使君能賦帶隨車。從茲書往返,清水洗泥沙。

靖華教授,指朱靖華(1928-2008),男,山東安邱人,山東大學畢業,時任中國人民大學中文系教授,古典文學家,擅長詞學,精研蘇軾詞。

帶隨車,宋人化用韓愈《詠雪贈張籍》“隨車翻縞帶,逐馬散銀盃”典。縞帶,白色的絲帶。銀杯,银做的杯子,也泛指白色的杯子。整句話的意思是馳騁中的馬車,碾出的兩道車轍,像隨風飄舞的絲帶,奔馬的蹄印像散落的一隻隻銀杯。這裏寓指靖華教授文采飛揚。


菩薩蠻·北京天安門用東坡畫簷初掛彎月韻

今來初見京城月。清光未滿偏逢缺。竊國卻誅鉤。天安門上樓。    人人誰說好。不見能言巧。昔恨眾心知。英雄今已離。


菩薩蠻·梅葆玥梅葆玖姊弟京劇清唱用東坡風迴仙馭雲開扇韻

鏗鏘京劇隨風扇。梅家絕藝鶯聲囀。姊弟眾人警。聞名先淚零。    勞生雖草草。心喜身非老。飛渡海中間。交親年復年。


西江月·威海市劉公島用東坡世事一場大夢韻

威海當年舊事,心中此日非涼。傷懷往蹟滿長廊。熱血翻騰湧上。    軍費挪為別用,英雄又被人妨。今看國恥臉無光。人眼淒然失望。

劉公島,位於威海市市區東海岸外海,是清代北洋水師衙門駐地,是甲午海戰時清海軍的重要根據地。


定風波·中國音韻學會第七屆年會用東坡兩兩輕紅半暈腮韻

兩岸交歡淚滿腮。今來盛會已三回。早識洋洋流水意。何為。還將懷抱向君開。   嘉義來年春雨裏。勿已。諸公當勸酒中杯。更問座中諸學使。明歲。花開時節有誰來。

三回,指兩岸三地的學術交流舉行了三次:1990年香港、1991年武漢、1992年威海。


少年遊·泛海夜遊登州古市蓬萊閣用東坡玉肌鉛粉傲秋霜韻

東坡風骨傲寒霜。世少鳳和凰。窮通不計,行藏在我,青史姓名揚。   萬里飛來瞻往跡,蘇公寺,好文章。一瓣心香,千尋絕壁,為欲謁賢良。


少年遊·遊山東半島成山角天盡頭用東坡銀塘朱檻麴塵波韻

成山角下海揚波。洄水似圓荷。千尋絕壁,登臨慷慨,時局幸平和。   卌年故國山河遶,雖夢裹,也謳歌。好夢成真,無邊美景,喜不負經過。

成山角:大陸東海岸最東端,位於山東省榮成市(威海屬)成山鎮,山海之勢險峻,是黃海轉入渤海的重要航道標識。


浣溪沙·青島海濱用東坡覆塊青青麥未蘇韻

柳葉垂絲似綴酥。煙臺南下直馳車。海濱佳景世真無。   別墅幢幢前日造,碧波滾滾浪淘珠。倉茫獨立一拈鬚。


浣溪沙·遊青島棧橋與小青島用東坡醉裏昏昏曉未蘇韻

大峽雄關眼欲蘇。為觀琴島幾迴車。市街雅潔舊時無。   海浪滔滔衝護岸,遊人歷歷似穿珠。苦吟誰識短髭鬚。


浣溪沙·齊魯道中遇早期受業諸生用東坡雪裏餐氈例姓蘇韻

齊魯途中眼始蘇。奔波萬裏火輪車。歡能勝遇故人無。   握手相看皆舊識,寒暄未了語如珠。他鄉真許攬桓鬚。

攬桓鬚,蘇軾原化用用《晉書•桓伊傳》典,這裏有“欣賞、激動、高興”之意。


浣溪沙·濟南大明湖用東坡半夜銀山上積蘇韻

往昔曾留大小蘇。濟南風物迓高車。大明湖景世間無。   名士多如江過鲫,奇文珍似海涵珠。垂楊戶戶盡飄鬚。

名士多:化用杜甫詩《陪李北海宴歴下亭》“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典。


浣溪沙·濟南趵突泉用東坡萬頃風濤不記蘇韻

趵突泉中水似蘇。不辭萬里遠馳車。人間第一世真無。   漱玉留妝清若鏡,浪花濺處滾明珠。秋風吹拂柳如鬚。

趵突泉:濟南市七十二名泉之首,系一組泉群,泉中三泉并发,声如隐雷,旺時泉湧過丈。漱玉,指漱玉泉,李清照故居坐落其北。李清照集中有《漱玉集》《漱玉詞》。


江城子·雨中遊曲阜孔府用東坡黃昏猶是雨纖纖韻

宣尼府第雨纖纖。濺窗簾。墜雕簷。隔海飛來,直欲揭門帘。聖學高深傳不盡,垂萬世,白鬚髯。   達生夫子舊無厭。雪飛鹽。為花甜。墊足窺窗,用物尚沈潛。狀似當年無改易,人已去,又何嫌。


滿江紅·偕內與添富中文志堅諸君初見黃河於濟南用東坡江漢西來韻

濁浪滔滔,東流去,河黃非碧。心激蘯,中華命脈,相思顏色。未料此生終得見,豈能錯失如行客。與同行,攜手渡長橋,高談說。   治河史,曾經讀。千百載,徒歎惜。無人識栽樹,兩岸蕭瑟。倘廣植蒼松兼翠柏,陝甘黃土休疏忽。願後人,綠化兩高原,來群鶴。


水龍吟·偕內輿添富中文志堅諸君登泰山用東坡小舟橫截春江韻

泰山東峙神州,仰觀蒼翠彤雲起。往時夢見,今來登覽,神搖意醉。階石三千,齊煙九點,時飄泉水。幸身非老大,攀峰陟嶺,觀蒼莽,煙霞裹。   十八盤回峻遠,上天門,俯觀千里。玉皇頂上,摩崖碑下,呼來三子。絕頂登臨,群山渺小,此遊應記。料他年憶道,吾師不舍,乃能如是。

齊煙九點:用唐詩人李賀《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典。本指登臨濟南千佛山,可見齊州(濟南之北)有卧牛山、華山、鵲山、標山等九座孤立的山头。這裏是借典。


水龍吟·偕內與添富遊華清池西安事變舊地用東坡小溝東接長江韻

華清池畔煙霞,開元天寶風雲際。胭脂水滑,芙蓉帳暖,春宵夜市。既散朝網,卒荒王度,釀成戎事。只河東羽檄,邊城夜火,刀兵起,無豐歲。    憶昔西安事變,恨張楊,二人同醉。戈矛相對,元戎當厄,紅翻天地。從此人間,遽成腸斷,變端匪細。若是非不定,薰蕕一器,此情誰寄。

薰蕕,本指香草和臭草,這裏指善與惡/好與壞等。


江城子·西安古城用東坡夢中了了醉中醒韻

秦關漢月眼中醒。看分明。快平生。先世遣留,後代不須耕。我到西安尋往蹟,天作美,放秋晴。   登樓慷慨藉詩鳴。影斜傾。石階橫。原是皇都,王氣尚盈城。今日來遊當日境,真樂事,慰餘齡。


南歌子·秦始皇兵馬俑用東坡日薄房花綻韻

秦帝宮庭麗,項王炬火輕。始皇兵馬隱郊坰。豈料今來正好看分明。    陶俑昂揚氣,色呈琥珀餳。萬人觀賞眼難清。都道中華文物不虛名。

琥珀餳,一種琥珀色的糖飴,這裏用其顏色。


定風波·萬里長城用東坡莫聽穿林打葉聲韻

長城貫耳嚮雷聲。登高無懼且安行。木杖隨身如得馬。何怕。輕盈縱步快平生。   絕頂臨風催我醒。非冷。人人逢見笑相迎。共道今來相會處。當去。長天萬里碧空晴。


浣溪沙·北海公園用東坡山下蘭芽短浸溪韻

北海公園碧滿溪。臨湖蹊路潔無泥。柳陰深處曉鶯啼。   往與中南三海侶,十年河水界東西。一聲報曉待晨雞。

往與中南三海侶,北海原与中海、南海相联通。中海、南海合稱中南海。


西江月·北京大學蔡元培銅像用東坡照野瀰瀰淺浪韻

大度彌漫學海,聲名響徹雲霄。儒林祭酒實堪驕。勁立風中芳草。   民主當年播種,自由今日鳴瑤。胸懷磊落搭梁橋。應見晨雞催曉。


滿庭芳·應邀赴北京大學中文系演講用東坡蝸角虛名韻

北大聲名,如雷貫耳,算來卅載奔忙。瑤琴相接,敢不自雄強。縱天門龍已跳,青霞裏,莫放輕狂。應知曉,富才積學,方可騁辭場。   思量。當恁講,蘇公詩學,應不相妨。看挺然直節,水遠山長。盡奠基由小學,根深了,枝葉開張。英聲響,行雲流水,千戴有餘芳。


滿江紅·北京頤和園用東坡憂喜相尋韻

北上京城,今來到,滿園芳綠。應只有,帝王幽賞,柳繞叢簇。好似西湖波瀲灧,昆明池水清歡足。像孤山,映雪斷虹橋,千竿玉。   長廊上,多屈曲。雕欄畫,如何續。珍奇隨筆染,彩圖星縟。今入眼,當年修上苑,異方競獻千尋木。萬花園,脩竹秀成篁,群鷗宿。


哨遍·北京紫禁城用東坡為米折腰韻

五代舊都,千歲麗宮,實是吾民累。成丕基,永樂奪君歸。闢宏規,前王非是。日未晞。鳩工庇材無數,勞民徵集窮童稚。歎百業全荒,萬人無息,當年卻是如此。金碧漆雕扉。看殿閣,重簷盡翹飛。黃瓦紅墻,畫棟雕梁,匠心刻意。   噫。宏漢威兮。巍然獨立人間世。戎狄咸戰慄,群尊崇,帝王味。率萬國衣冠,八荒帥長,三呼萬歲春流水。聽聲震雲霄,餘音繳繞,瓊瑤珍玩多矣。又那堪,壽夭無定時。明已了,滿清更新之。復增華,百方千計。欲營皇家居室,往業難稱志。但隨心轉籌謀巧算,已是神搖意醉。永為天子復何疑。料難知,革命終止。


漁家傲·明十三陵用東坡些小白鬚何用染韻

陵墓巍峨誰點染。至今猶作觀光點。遞代明清朝似箭。君莫厭。史家自有褒和貶。   造室重巒人未敢。山陵從幸非虛忝。入地千尋多掩冉。皆有漸。帝王寥落莊嚴減。


定風波·景山公園用東坡雨洗娟娟嫩葉光韻

景山高聳好風光。仙風吹下御爐香。翠柏蒼松斜日晚。霞捲。滿城宮闕轉微涼。   亭號萬春人接踵。宜用。登高俯闞紫薇郎。更鼓逄逄沈寂夜。山下。紫金城裏月迴墻。


洞仙歌·天壇用東坡冰肌玉骨韻

王侯將相,到天壇流汗。人力難窮天意滿。勢開張,氣象雄偉莊嚴,當此際,肅穆心情匪亂。  仰觀天宇大,萬里長空,夜色漫漫吞銀漢。不識世間人,碌碌營營,因何故,未能心轉。看帝業,千秋萬年在,只瞬息時光,已然更換。


念奴嬌·別北京用東坡大江東去韻

北京雄偉,到來後,瞻仰無邊風物。舊殿巍峨,縱目處,盡是黃樓赤壁。玉砌雕欄,飛檐殿闕,瓦屋寒堆雪。天壇開闊,消磨多少雄傑。   更有芳綠頤園,碧波叢樹繞,長廊不盡,彩筆星稠,景無窮,銘刻心頭難滅。故國來遊,應欣不負我,滿頭華髮。此行如夢,還留池水明月。


念奴嬌·燕孫教授親至北京機場登機室道別用東坡憑高眺遠韻

先生碩學,似千尋樹葉,垂陰留跡。親至機場來送別,足見此心丹碧。鐵翼高飛,行將分手,仍繫心京國。丰神常在,念中情事歷歷。   一似西蜀玄亭,花開萬簇,幸我身為客。論誼自應參北面,應早共陪朝夕。未料初逢,便蒙青眼,何異騎鵬翼。知音難遇,那辭吹断橫笛。

燕孫教授,即周祖謨先生。周先生,字燕孫。


南鄉子·香港機場別添富弟用東坡霜降痕收韻

香港旅行收。默計同遊歷幾州。遠上泰山風正勁,颼颼。竭力攀登帝頂頭。   此去若為酬。一月相陪度客秋。朝夕追隨情意好,稍休。來歲還將解我愁。


臨江仙·香港與坤堯伉儷暨兩朋郎共渡中秋佳節用東玻夜飲東坡醒復醉韻

佳節今年香海過,興來亦欲遷更。持螯賞月到雞鳴。論詩多意緒,相和有秋聲。   可憾蓬萊難執手,總為課務牽縈。今來渡節已心平,同陪天上月,相互促詩生。





03


眾所周知,伯元先生在漢語音韻學上的貢獻是全方位的,他上古音、中古音以及等韻學領域都有重要著作問世,如《古音學發微》《廣韻研究》《音略證補》《六十年來之聲韻學》《等韻述要》等等,都已聞名學界。他發表的論文同樣也以上古、中古音研究為主。其實,伯元先生在近代音研究領域也有重要貢獻,主要涉及《中原音韻》的研究,其代表性著作就是《中原音韻概要》。《中原音韻概要》最早是1976年初版的,由學海出版社印行,有多版次印刷。《中原音韻概要》後修訂為《新編中原音韻概要》,2001年仍由學海出版社印行。伯元先生在《中原音韻概要·自序》里謙虛地說:“這本書不敢說有什麼見解,只不過採用前賢的成就,把它編成一本簡略的介紹而已。”還說:“自己一得之愚,也偶然加入其中。”在《新編中原音韻概要·序》里稱:“余審視舊作,雖體綱未變,而局部修正,仍所不免,故乃重加整理,而成此冊,交付重印,因內容編排,稍有更易,因名之曰《新編中原音韻概要》,示與舊本稍有不同而已。”顯然,《中原音韻概要》與《新編中原音韻概要》之間有先後關係,自然後出者更為精審,下面即以《新編中原音韻概要》為依據闡述伯元先生關於《中原音韻》的研究成就。《新編中原音韻概要》全書共三章和兩個附錄。第一章《中原音韻的產生背景》、第二章《中原音韻作者簡介》、第三章《中原音韻的內容分析》。附錄有《影印鐵琴銅劍樓本中原音韻》和《中原音韻》韻字的索引。《中原音韻》韻字索引部分采二百一十四部首檢索,同部首的字再以筆畫數排列,共收5866字。每個韻字後註明該韻字所在的韻部以及在本附錄《影印鐵琴銅劍樓本中原音韻》中的頁數。《中原音韻的產生背景》部分簡略介紹了漢語韻書的演進以及漢語語音的變化,肯定了《中原音韻》代表了十三、四世紀的北方官話的語音系統,其系統與元代興起的元曲用韻極其吻合,是研究國語語音形成的重要參考資料。《中原音韻作者簡介》部分根據《中原音韻》的有關序文和賈仲明《錄鬼簿續編》等文獻考據了作者周德清的簡要生平。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周德清,字廷齋,元代江西高安暇堂人,作有《中原音韻》,同時也精於音律,善作曲子。《中原音韻的內容分析》部分是全書的重點,除了闡述了《中原音韻》的內容、體例之外,著重分析了它的聲母、韻母和聲調體系,構建了一個讀音系統。其系統如下:表1  《新編中原音韻概要》聲母表

表1內共21個聲母。這21個聲母是通過與36字母的分合比較,以及分析韵字的内部组织得出的。通过比较,伯元先生讨论了全浊声母清化、知照合并等演变规则问题,跟其他各家構擬的聲母體系比较,则显其大同而有小異,其特色是有ŋ-、有v-,知照組是舌葉音,還不是捲舌音,尖團音仍然保持獨立。

表2  《新編中原音韻概要》韻母表
表2內共46個韻母。這46個韻母跟其他各家相比,有同有異,極具特色,如他給先天、廉纖兩韻的韻腹元音構擬了半高的e,而不是好多人主張的ɛ;另外,就是主張《中原音韵》沒有入聲韻母,所有古入聲字都與陰聲韵字合併了。伯元先生沒有專門論述《中原音韻》的聲調調值,但從其對《中原音韻》的內容分析中,可以看出他主張該書有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四個調類,主張古入聲調已經消失,並分析了平分陰陽和全濁上聲變去聲的現象。最後,特別需要說明的是,伯元先生《中原音韻概要》及《新編中原音韻概要》所附《影印鐵琴銅劍樓本中原音韻》並非常熟瞿氏原藏,而是文獻學家陳乃乾的寫印本。陳乃乾(1896—1971,浙江海寧人,清代藏書家陳鱣後裔,早年入東吴大學讀書,後在古書流通處、開明書店、中華書局任職。陳乃乾氏1920年在上海古書流通處據鐵琴銅劍樓藏本重新寫印出版行世,1925年他編刊的《重訂曲苑》也據寫印本刊入,成巾箱本。1926年復以《中原》和《太和正音譜》合刻,亦以寫印本收入。合刻本將周德清後序移至瑣非復初序之後。該本還有其他的單行本行世。與瞿藏本原本相比,陳氏寫印本遺漏、錯寫、竄誤之處較多,並非善本,建議讀者注意與原刻比對。總之,伯元先生關於《中原音韻》的研究成就,主要是普及了近代音的知識,提示了研究《中原音韻》的路徑,是为初學者的入門嚆矢,其有功于學林大矣!










致敬热爱语言学的你

汉语史与汉藏语研究邮箱 : ndlsyyx@163.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官方账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