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避免催眠药物成瘾?

净净 精神时间 2019-07-03


催眠药物是目前最常用、最有效的失眠治疗手段,但随之而来的催眠药滥用与成瘾问题也日益突出。如何规范合理地使用催眠药物,避免成瘾等不良影响呢?


催眠药物的分类及管制等级


  • 苯二氮䓬类药( BZDs):  如地西泮、阿普唑仑、氯硝西泮等;

  • 非苯二氮䓬类受体激动剂(nBZRAs): 如唑吡坦;

  • 具催眠作用的抗抑郁药: 如阿米替林、米氮平等;

  • 抗组胺药: 如苯海拉明等;

  •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 如阿戈美拉汀等;

  • 食欲素受体拮抗剂: 如新药 suvorexant。


国际上,除氟硝西泮被国际麻醉药管制局列为 Ⅲ 类管制药品外,其他均被列为Ⅳ 类管制药品。


在我国,BZDs 中的三唑仑被 CFDA 列为第一类精神药品目录,其他 BZDs 和nBZRAs 列入第二类精神药品目录。


其他催眠药无明显耐药性和依赖性,因此未被纳入管制药品名单。


催眠药物临床应用趋势


19 世纪末,第一代催眠药物巴比妥类诞生。


20 世纪 60 年代 BZDs 应用于临床之后,巴比妥类药物的处方量锐减。


在 1992 年第 1 个 nBZRAs 药物唑吡坦上市之后,BZDs 处方药物的使用量也急剧下降。


近几年,新型催眠药不断上市,如 2014 年 FDA 批准上市的食欲素受体拮抗剂suvorexant,催眠处方药物的使用状况可能会再次发生变化。

 

目前新型催眠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确认,而 BZDs、nBZRAs 尽管有潜在的滥用风险,但由于无可替代的疗效,仍然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失眠处方药。因此,临床医师应该对它们的用法、成瘾性有全面的认识。


BZDs 的特点及成瘾性


BZDs 主要通过非选择性与 GABA 受体复合物结合而发挥改善睡眠的作用,可以缩短患者的入睡潜伏期和提高睡眠效率,但会改变基本的睡眠结构,主要表现为慢波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减少。


长期或高剂量使用易产生戒断反应、耐受依赖等不良反应。BZDs 成瘾相关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种。


  • 耐受现象:失眠患者通常连续使用数天 BZDs 即可产生;


  • 戒断症状:用药后任何时期停药均可出现,主要包括焦虑、失眠、抑郁、知觉和运动症状、耳鸣、感觉异常以及胃肠道症状,其严重程度与 BZDs 的使用剂量、用药方式以及多种 BZDs 的联合使用有关。此外,还与使用者的生理状况、精神状况以及药物滥用史有关。


  • 假性撤药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需与上述症状鉴别,表现为对症状的过度解释,往往是由于患者对戒断症状具有过高的预期或心理负担。


nBZRAs 的特点及成瘾性


不同于传统的 BZDs, nBZRAs 对 GABAA 型 α1 受体有较高的选择性,且不作用于其他的受体亚单位,因此较 BZDs 表现出更少的不良反应。


但是,高剂量的 nBZRAs 对其他的受体亚单位也有一定的作用,从而失去了对于 GABAA 型 α1 受体的特异性,以致于带来与 BZDs 相同的成瘾性及戒断症状


从目前总体的研究来看,nBZRAs 的成瘾性和不良反应相对较小,安全性相对较好。


合理使用,避免成瘾


合理用药原则


首先,严格掌握各催眠药的临床适应证和禁忌证。


其次,使用前对患者进行全面临床评估,包括临床诊断、一般状况、心理状态、人格特征、既往酒精及其他药物滥用史,对于有其他药物滥用史或精神疾病史等成瘾易感因素者应谨慎使用。


此外,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个性化治疗


  • 入睡困难,应选用起效快的药物,如唑吡坦、扎来普隆;

  • 睡眠维持困难,应选用半衰期长的药物,如替马西泮、艾司唑仑、氯硝西泮;

  • 合并抑郁,应考虑抗抑郁药,如多虑平、米氮平、阿米替林。


使用剂量及疗程


一般来说,催眠药的使用应从低剂量开始,并维持最低有效剂量,尽量避免持续每晚使用和使用超过 2~4 周,鼓励患者在真正有必要时再使用。


特殊人群用药


  • 对于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患者不要使用BZDs;

  • 老年人应使用低剂量药物;

  • 孕妇尽量不要使用。


联合用药


一些催眠药常被联合应用于其他疾病的治疗,此时应注意一些潜在的风险。


BZDs 的抗焦虑作用起效较快,因此,在焦虑障碍的急性治疗阶段常与起效较慢的抗抑郁药联合使用。但由于 BZDs 的中枢抑制作用,在联合使用具有中枢抑制作用的药物或物质时应注意酌情减量。


此外,在联用抗精神病药氯氮平时,可出现吞咽、呛咳反射减弱、口腔及上呼吸道分泌物误吸入肺的风险,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在抑郁症、双相障碍及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联合使用 BZDs 可能会增加自杀风险应格外注意。


停药方法


在停用具有成瘾性的催眠药物时,应遵循个体化原则,应考虑患者的治疗时长、药物半衰期、停药症状发生的可能性及每日总用量。


总体而言,应采用缓慢、渐进式停用药物:每 2 周减少原剂量的 25%,直至完全减停;第 1 周和第 2 周分别减少原剂量的 25%,此后每周减少原剂量的 10%,直至最终完全减停。


当药物使用为高剂量时应以中等速度减量,低剂量时应以小幅减量,以预防严重的戒断症状。


采用多种手段有助于进一步减少 BZDs 的使用,并且提高长期用药患者停药的成功率。丙咪嗪、曲唑酮、卡马西平、丙戊酸盐等药物均可用于辅助 BZDs 停药。近期有研究显示,普瑞巴林在 BZDs 戒断中疗效确切,且耐受性良好。


编辑 | littlepsych

欢迎投稿 | yuxiaoying@dxy.cn

题图:视觉中国


参考文献:

中华精神科杂志, 2017,50(01): 14-1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