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以诺:八万里路云和月 ——读范学德新书《最想活在这里》
八万里路云和月
——读范学德新书《最想活在这里》
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元帅壮志未酬而留下《满江红˙怒发冲冠》词曰:“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岳元帅做梦也想不到千年之后,有人会编排大型史诗歌剧《岳飞》来展现他未竟遗憾,为之作曲的是大名鼎鼎的黄安伦先生,他居住在全球十大最合适居住的城市之一——加拿大多伦多。
最近读到范学德兄长的新书《最想活在这里——走过全球最宜居的城市》(2015年7月华夏出版社第一版)第162页白描了那一幕:那几天,我几次看到黄安伦排练后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了。一次,我和欧阳劝他吃了几口后,他突然想起一件事,打开包,拿出一盘碟子对我说:“学德,这是歌剧《岳飞》首演的碟子,在厦门首演,指挥是郑小瑛,85岁的老太太。”我为安伦高兴,这是他在35年前写得大作,如今终于上演了。(2015-01-17)
范学德兄长这本新书扉页里写着——此书献给我的良师益友黄安伦、欧阳瑞丽夫妇,我索性就借岳元帅名句“八千里路风和月”引申出这“八万里路风和月”作为题目谈谈我的读后感。
我和范学德兄长现实初遇在玉龙雪山的旅途中,半夜起来跨过几百米外的客栈约起去看星星观日出,白天又约起跟团同行在咆哮的虎跳峡危险的崖边手舞足蹈。很可惜舍不得花一百多元买票没有跟他去漂长江第一湾。他在金沙江中间的滩地上捡了十几个鹅卵石,在我面前笑得很灿烂,战利品似的炫耀起来,他以为我是胆小不敢下水而拿我开玩笑,实际上我是有苦难言,一家人刚从四川灾区赈灾与“以工代赈”创业失败回去一切重新来过,这时填了产业,二女儿妙言刚刚出生,一切都得精打细算。那次去云南之行是一位刚刚生了孩子的小学英语老师赞助的恩典。古城转悠我既然舍不得花十块钱去买红艳艳的我给它取名“胭脂梨”来尝尝,当然也就不会去漂长江第一湾。除此隐情之外,一路上只有我这个西南巴人后生胆大敢跟他这个五十好几的东北辽人斗嘴。几天下来,我们建立了友谊,临别时他夸我反应快脑子好使,鼓励了我一番。在高原黄昏的光亮里我们一起吃了一顿丽江特色腊排骨饭,十几个谁主动买单都不行,那就用西人的方式——AA制一回,我那一份钱是蜀中老乡“基甸”大哥硬是要替付的,他还一个劲的跟我表达歉意,忘了带些奶粉来送给我。当晚我经昆明回了岭南,他则约了几个新友去了梅里雪山。后来我在他的博客里看到瑰丽壮观的雪山照片,还细致的讲述了藏族司机不平凡的故事,感动了很多读者。难怪那么多网友长期关注他的文章,数次集结出版,虽不是那种心灵鸡汤似的畅销书也算恒销书,在爱思考的人群里影响不小。
最早读学德兄长的书是在2003年初,朋友送给我一本牛皮纸封面的《我为什么不愿意成为基督徒》(非正版,大陆尚未正式出版),记录了他从不愿意成为信靠上帝的基督徒如何转变成为自由传道人的心路历程,这书与冯秉承博士的《游子吟-永恒在呼唤》一起影响深远,《我》是讲述哲学硕士知识分子的思考,《游》则是从科学家的角度实证,在这十几年里给很多慕道朋友提供了帮助,如同新书《最想活在这里》中谈到数位华侨朋友都跟我一样是接触《我》而认识学德兄长。
从2006年起,平均隔三年就会在中国出版一本以介绍美国生活为主线的散文集:《活在美国》(2006)、《细节中的文明——寻找美国的灵魂》(2009)、《这就是公民》(2012)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美国的教育、法律、社区生活、宗教这几方面,在处着眼,小处落墨,讲述了十几年在美国中产阶级社区生活的细节,小到如何缴纳交通罚款,参加孩子的家长会,大到参与美国总统的竞选等,品味美国的制度是如何从具体生活中生长起来,独立精神与孩子们的活力又是如何在一个教育体制下被塑造起来的。故又被网友称为成人的“细节启蒙”。 其中《细节中的文明》一书在新浪中国好书榜2010年3月榜入选书排行榜第五名。(http://book.sina.com.cn/top201003/index.shtml)
2015年7月新书《最想活在这里——走过全球最宜居的城市》正式在中国出版,不再是细致讲述美国而是放眼全球最宜居的城市,用他的脚底板到宜居城市的角落去亲身的经历,去眼见、触摸、呼吸、品尝,告诉读者宜居的细节。如今精选出60篇集结出版,学德兄长以传道者的眼光和天路客视角,在记录八城鲜为人知风景的同时,叙事中融合对建筑、文学、绘画、音乐、哲学、东西文化等对观等都有独到的看见,特别是每篇中几乎都有华人华侨人文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为读者提供饕餮大餐的同时又恬淡谐趣的交流人生经验。
当代作家出版游记的不多,初读学德兄长新作,立刻想起了陈丹青先生2014年出版的《无知的游历》,丹青先生2002年时在清华美院执教,我那时中午就在美院食堂蹭饭,常常遇见他骑着加重自行车的身影,他办了一个画展,画了自然表情的毛润之先生,打九宫格画的,就像街上画炭精画的那样,故意留下一副不画完的,很真实的表情帝,我想跟接近真实吧。虽然跟丹青先生合影留念,十几年的漂泊,几千公里的搬来搬去,找不到了。得知2009-2011年丹青先生先后游历了土耳其、俄罗斯、德国和匈牙利四国,并写成长篇游记,极具个人特色地勾画出了彼时彼地的人文、自然景观,牵连出此时此地的所思所想。赶紧买来拜读,书中他虽然没有公开他的信仰,但藉着他描述我才知道马利亚的晚年与墓地,解决了我的“无知”,丹青先生写到:“另一位名声太大的大人物,耶稣的妈妈,圣玛利亚,晚年移居以弗所,死在这里了。废墟不远处即是她朴素的旧居,松柏环绕,小极了,旅游图册有照片,我没决定去:在无数文艺复兴的绘画雕刻中,我无数次见过无数的她。她的旧居竟在这里吗,我终于相信世间真的有过一位女子名叫玛利亚,迁来这里前,她在利伯恒眼看自己的儿子钉上十字架。”(笔者注:“利伯恒”应该是“伯利恒”在耶路撒冷附近,耶稣生在伯利恒而不是受难在伯利恒,耶稣在耶路撒冷的“各各他”被顶十字架。)异曲同工,学德兄长在《最想活在这里》第264页讲述澳大利亚的“阿德雷德”城市,以前我听都没听过:“当年还不到20多万人口时,就有了1000多教堂。”这是怎样的一座城,被选进全球宜居是有它的软实力,也是在解决我的“无知”,值得当前疯狂拆十字架的力量冷静下来,什么是真正的和睦同居共建宜居。
我走过大半个中国,也曾游历港澳台及东南亚,游历的经历在学德兄长无疑是小巫见大巫。我感觉游历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自知无知。这两天阅读《最想活在这里》好像当年跟着学德兄长游丽江古城一样,一起走过八座世界最宜居城市,收录的60篇文章不仅是描述了迷人的异域风土人情如在眼前,更是在那些朋友的接待中记录了超过60位华侨的移民剪影,他们酸甜苦辣又惊艳无比的传奇经历带给我很多震撼思考。
我在初读的过程中圈出了30余处特别感动我的人物与景色:
1、墨尔本城:《大洋路畔又见十二使徒》中感恩“浩亮与浩泽”的童言与雷霆万千的海及海中屹立的十二块石头的雄姿;《住在友谊里》在海关的惊险中有平安“这么巧”与见网友的幽默“潜水”;《请喝茶,原来是这么回事》黄姐妹的茶经,喝茶喝出民主、信仰、人生的哲理思考;《鹦鹉落在我掌上》立刻令我想起李太白少年时有呼唤珍奇异兽的奇能的穿越蒙太奇,论述鹦鹉与帕斯卡尔之处妙趣横生;《震撼了澳大利亚的李存信》逃离故国的惊险华侨身上多数有“在我内心最深处,我觉得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山头上的人家》中交往中看到上帝的爱领会教会的感人与钢琴收藏家关于“鼓浪屿是我永远的故乡”的游子吟传奇故事。
2、维也纳城:《美泉宫,太有型了》泉池骏马与西安出土骏马的对比——“志在千里,志在云天之外”,“人需要鼓励的,别人鼓励你,自己也鼓励自己,把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维也纳里租来的牧师》带你进入牧师家庭的生活起居,“租用”奇闻,结尾处的戴德生名言:“照神的旨意、做神的事情,不怕神不供应。”朱牧师概括说,在购教堂的这件事情上,“我们正在经历神!”;《多瑙河及河边的联合国城》“人要站错了地方,哪怕眼前风景如画如诗如歌,你也看不到,看到了也没有感觉。”;《信生和她的儿子》讲述一位照顾儿子四岁发现患有全身肌肉萎缩症,如何取得硕士文凭积极生活的伟大母亲的生命优先秩序“用爱作画,每一笔、每一种颜色,都用爱心来画。”许多读者和我一样感动得潸然泪下;《从圣米歇尔教堂到后楼城堡》透过老教堂的废墟揭示“希望不在于我,希望在十字架上。”;《维也纳中央公墓》写莫扎特而想起恩师张岱年,其中1987年夏天张岱年先生80岁亲口对学德兄长感叹因文革耽误而完成不了的《天人新论》与莫扎特自知将死无法完成《安魂曲》“完成不了了,永远也完成不了了”那种永远的遗憾令铁汉掉泪。
3、温哥华城:《“永恒的自由”——维多利亚》奇遇《文化中国》主编梁燕城先生,不期而遇丁果的“如此妙事”,接待的主人家竟然同是芝加哥城北华人基督教会“真是奇妙”;《两个老人的福气》中两个身体不好的老华侨关爱停泊温哥华的中国船员如何令“领导想明白了”为之热泪盈眶,用生命注解“福气”:“你要得福气,就要给别人带来祝福。”。
4、多伦多城:《梵高与卢云:那可见与不可见的》感受学德兄长如何感受大师的“爱”,“我们的力量都来自那里,那是希望、创造、信心和爱,一切都在述说上帝的爱,爱把我们连接在一起。”;《尤宁维尔小镇最美的小街》那百年不变的半篮子面包味道,哪里有自由就是我的祖国“这是自由的土地,这是我的家乡,我在自由的土地上生长,自由的旗帜在飘扬。”;《与大作曲家黄安伦成为兄弟》的点点滴滴,华语世界中第一部《安魂曲》如何诞生“许多听众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5、卡尔加里城:《露易:群山之中的“蒙娜丽莎”》学德兄长用最美丽的笔触记下游览全世界最美丽的湖泊“奇异恩典”的祷告是他基督徒生命的开始;《好像积木堆的城市》不仅感受美丽城市的流光溢彩,布道会中“倾心上帝的人,必蒙上帝亲自引导”,“在爱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我简直被当成国王》体会那份使什么在驱使“爱中接待”——她说:“我们是弟兄姐妹,你来到这里就是到了家。”。
6、悉尼城:《不断的吃,不断地聊》里从接机到讲起缅甸华侨李杰光与大陆去的张雅琪的爱情故事,学德兄长对香港人讲起何为“上帝怜悯了我。”:“我开始了一个祷告:主啊,我愿意信你,但信心不足,求你帮助我。主帮助了我。就这样。”;《“喷气卡车”与麦考瑞大学的留学生》里面好一个“人在囧途——谁为你点亮人生的道路?”与90后大学生的互动,青春气息迎面而来;《Tommy,你吸毒了》主角戒毒到重生开书店的故事中洋人弟兄姊妹的帮助“让我们经历到祂无数的恩典”;《我见到了冯崇义和杨恒均》谈12.9一代及杨恒均看《我为什么不愿意成为基督徒》的认真回应都具有基督徒向文化名人宣教的史料价值。
7、阿得雷德城:《这里是离南极最近的地方》是个“教会城”;《在莫里尔塔保护地公园看树熊》除了描写绝妙的写树熊的憨态外东南亚难民来澳的故事读得落泪的“出埃及故事”:“历经多少惊涛骇浪/多少的黑夜与祷告/神是我的避风港/他恩手扶持我,领我到平安的彼岸。”;
8、奥克兰:《一树山公园和伊甸园》风光之外的牧师“真诚的承认自己的过错”学德兄长面对三百多人的布道会勉励同胞与“灯塔下面有个大赌场”赛跑谁先赢得年级轻轻的中国人的灵魂。
当然我只是初读列举了其中一些醉美风物之外的华侨人文故事,另外像与陈耀南的耶儒对话引人入圣,学德兄长问陈耀南先生:“你为什么会信耶稣?”他拿出赠给我的一本书——《读书教学记神恩》,说:“我都在这里记着的。”后来,我看了这本书,书中说出三个原因:第一,因为我是个人:有对宇宙的好奇、生命的自觉、罪与苦的反省;第二,因为我已过中年:日薄西山的感觉日强,而原有的种种心理负担没有减轻;第三因为我是华裔中文教师,移民到异域的冲击,以及专业职责上的教学相长,更加强了对比较熟悉的中华文化的反省。(第248页)
经天纬地曰“文”,照耀四方曰“明”,“文明”的载体终极是在人身上组成社群,形成文化。随着交通的便捷,像学德兄长这样不辞辛苦“八万里路云和月”的学者很多,朝辞纽约,夜宿北京,为文化传播汗流浃背。不会再有单一民族只有本国人的国家,来来往往的族人国人文化认同的人们都需要灵魂的安慰师。“自由传道”正是这样的安慰师,跨域了宗派,带着大使命在行走中彼此守望,爱与恩典涌流在世界各地,现实与虚拟连接,在数字时代的大潮流里心灵休憩,唯有“每日更新”所汲取的活水之泉能滋润心扉。
我盼望客居之旅路上更多的作者涌现,在“心灵之旅”中记录这个世代的喜怒哀乐。学德兄长《序》尾:“走了许多地方,但你最终发现的还是你自己,而心灵,就是你的生命之根。”
2015年08月10日章以诺于分州
范学德先生博客:http://blog.sina.com.cn/fanxue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