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章以诺:《八万里路云和月》——读范学德新著《最想活在这里》(原创首发新浪网“读书频道”)

2016-07-30 章以诺 章以诺的声响




八万里路云和月

          ——读范学德新书《最想活在这里》

 

宋代民族英雄元帅壮志未酬而留下《.》词,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岳元帅做梦也想不到千年之后,有人会原创大型史诗歌剧《岳飞》来展现他未竟遗憾,为之作曲的是大名鼎鼎的黄安伦先生,他居住在全球十大最合适居住的城市之一——加拿大多伦多。


读范学德兄长的新书《最想活在这里——走过全球最宜居的城市》(第162页)谈起范学德与黄安伦先生在一次大会上见面:那几天,我几次看到黄安伦排练后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了。一次,我和欧阳劝他吃了几口后,他突然想起一件事,打开包,拿出一盘碟子对我说:“学德,这是歌剧《岳飞》首演的碟子,在厦门首演,指挥是郑小瑛,85岁的老太太。”我为安伦高兴,这是他在35年前写的大作,如今终于上演了。(2015-01-17)


范学德兄长这本新书扉页里写着——此书献给我的良师益友黄安伦、欧阳瑞丽夫妇,我就借岳元帅.》词中名句“八千里路风和月”引申出这“八万里路风和月”作为题目谈谈我的读后感。


先谈一点我和范学德兄长的初识。



(笔者与学德兄长初次合影,摄影:韩博)


那是有一年在丽江古城的旅途中结实,我们并不住一家客栈,凌晨三点的黑灯瞎火里要走好几百米才到他那里,白天约起要一起去看星星观日出然后跟团去看长江第一湾和虎跳峡。很可惜当年因为“奶粉钱”的缘故舍不得花多的票钱跟他去漂长江第一湾。我在岸上看他在金沙江中间的滩地上捡鹅卵石,回来后在我面前战利品似的炫耀起来,笑得跟孩子似的灿烂无比。他还以为我是胆小不敢下水老拿我开玩笑。回到车上我这个三十出头的西南巴人跟他这个过了五旬的东北辽人就文斗起来,诙谐对话跟说相声式的逗得大伙一路笑声,感觉山路也没有那么颠簸。



(《烛火中的祈祷》章以诺拍摄)


几天下来,我们建立了友谊,临别时他夸我反应快脑子好使,在高原黄昏极强的光亮里我们一起吃了一顿丽江特色腊排骨饭。十几个弟兄姐妹谁主动买单都不行,那就用西人的方式——AA制,而我那一份钱是蜀中老乡“基甸”大哥硬是要替付的。后来我在学德兄长的博客里读到有关于我的那一瞥,事情发生在篝火晚会结束时,他写道:最后是基甸和以诺表演小品,说的是邓小平访问美国的故事,一个笑话,在网上传了很久,但他们两位表演得惟妙惟肖,基甸的一口四川腔,到此发挥得淋漓尽致。”

 

当晚我经昆明回了岭南,学德兄长则约了几个新友去迪庆看梅里雪山。几天后从他博客中看到瑰丽壮观的雪山照片,虽然忍着高原反应,还写博客细致的讲起藏族司机不平凡的人生故事,感动了很多读者。文笔优美又如此真诚勤力,难怪那么多网友长期关注他的文章,数次集结出版,虽不是那种心灵鸡汤似的畅销书却是恒销书市场的一员,在爱思考的人群里影响不小。


最早读学德兄长的书是在2003年初,朋友送给我一本牛皮纸封面的《我为什么不愿意成为基督徒》(大陆尚未正式出版),记录了他寻找信仰的心灵历程,这书与冯秉承博士的《游子吟-永恒在呼唤》一起影响深远。《我》是讲述哲学硕士知识分子对文化与信仰的思考,《游》则是从科学家的角度实证,在成书以来的的十几年里给很多关注信仰与灵魂的提供了帮助,如同新书《最想活在这里》中谈到数位华侨朋友都跟我一样是接触《我》而认识范学德。





他从2006年起,平均隔三年就会在中国出版一本以介绍美国生活为主线的散文集:《活在美国》(2006)、《细节中的文明——寻找美国的灵魂》(2009)、《这就是公民》(2012)基本上都是围绕着美国的教育、法律、社区生活、宗教这几方面,在处着眼,小处落墨,讲述了十几年在美国中产阶级社区生活的细节,小到如何缴纳交通罚款,参加孩子的家长会,大到参与美国总统的竞选等,品味美国的制度是如何从具体生活中生长起来,独立精神与孩子们的活力又是如何在一个教育体制下被塑造起来的。网友称他的书籍是成人的“细节启蒙”。 其中《细节中的文明》一书在新浪中国好书榜2010年3月榜入选书排行榜第五名。(http://book.sina.com.cn/top201003/index.shtml) 

   

2015年7月新书《最想活在这里——走过全球最宜居的城市》正式在中国出版,不再是细致讲述美国而是放眼全球最宜居的城市,用他的脚底板到宜居城市的角落去亲身的经历,去眼见、触摸、呼吸、品尝,告诉读者宜居的细节。如今精选出60篇集结出版,学德兄长以传道者的眼光和天路客的视角,在记录八城广为熟悉又鲜为人知风景的同时,叙事中融合对建筑、文学、绘画、音乐、哲学、东西文化对观等等都有独到的看见,特别是每篇中几乎都有接触到的华人华侨人文故事,真是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读者提供饕餮大餐的同时又恬淡谐趣的交流人生经验。


当代作家出版游记的不多,初读学德兄长新作,立刻想起了陈丹青先生2014年出版的《无知的游历》,丹青先生2002年时在清华美院执教,我那时在清美隔壁八国联军的设计公司上班,中午就到清美食堂蹭饭,常常遇见他骑着加重自行车的身影。有幸看到他办了一个画展,画了自然表情的毛润之先生,打九宫格画的,就像街上画炭精画的那样,故意留下一副不画完的,很真实的“表情帝”,我想除去了造神的光辉很接近生活的真实吧。虽然当时跟丹青先生合影留念,这十几年的漂泊,几千公里的搬来搬去,早已找不到了。得知2009-2011年丹青先生先后游历了土耳其、俄罗斯、德国和匈牙利四国,并写成长篇游记,极具个人特色地勾画出了彼时彼地的人文、自然景观,牵连出此时此地的所思所想。赶紧买来捧读,书中他虽然没有谈他的信仰,但藉着他描述我才知道马利亚的晚年与墓地在土耳其的以弗所,解决了我的“无知”。丹青先生写到:“另一位名声太大的大人物,耶稣的妈妈,圣玛利亚,晚年移居以弗所,死在这里了。废墟不远处即是她朴素的旧居,松柏环绕,小极了,旅游图册有照片,我没决定去:在无数文艺复兴的绘画雕刻中,我无数次见过无数的她。她的旧居竟在这里吗,我终于相信世间真的有过一位女子名叫玛利亚,迁来这里前,她在利伯恒眼看自己的儿子钉上十字架。”(笔者注:“利伯恒”应该是“伯利恒”才对,该小城在耶路撒冷附近,耶稣生在伯利恒,受难在耶路撒冷的“各各他”。)


我在学德兄长的《最想活在这里》第264页第一次读到澳大利亚的“阿德雷德”城市:“当年还不到20多万人口时,就有了1000多教堂。”这是怎样的一座城,平均200人就修一座教堂,以教堂多犯罪率极低而选进全球十大宜居城市真是有它真实的软实力,也解决我的“无知”。2014年至今浙江有1200多个教堂的十字架被拆除,现在还停不下来,主导的力量该冷静下来读读这本书。什么是真正的和睦同居,如何来共建宜居城市?


我少年离乡,走过大半个多中国,也曾多次游历三地及一次半个多月的东南亚之旅,有些人觉得我走得很远了,其实这点游历在学德兄长面前无疑是小巫见大巫。恕我浅薄,感觉游历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自知无知,越游越谦卑。这两天阅读《最想活在这里》好像当年跟着学德兄长游丽江古城一样,一起走过八座世界最宜居城市,书中收录的60篇文章不仅描述着迷人的异域风土人情写得实在,所涉人物活灵活现如在眼前,更是在那些朋友的接待中记录了超过60位华侨的移民经历剪影,他们酸甜苦辣又惊艳无比的传奇带给我很多震撼和思考。


我在初读的过程中圈出了30余处特别感动我的人物与景色:




 1、墨尔本城:《大洋路畔又见十二使徒》中感恩“浩亮与浩泽”的童言与雷霆万千的海及海中屹立的十二块石头的雄姿;《住在友谊里》在海关的惊险中有平安“这么巧”与见网友的幽默“潜水”《请喝茶,原来是这么回事》黄姐妹的茶经,喝茶喝出民主、信仰、人生的哲理思考;《鹦鹉落在我掌上》立刻令我想起李太白少年时有呼唤珍奇异兽的奇能的穿越蒙太奇,论述鹦鹉与帕斯卡尔之处妙趣横生;《震撼了澳大利亚的李存信》逃离故国的惊险华侨身上多数有“在我内心最深处,我觉得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山头上的人家》交往中看到上帝的爱领会教会的感人与钢琴收藏家关于“鼓浪屿是我永远的故乡”的游子吟。




2、维也纳城:美泉宫,太有型了》泉池骏马与西安出土骏马的对比——“志在千里,志在云天之外”,“人需要鼓励的,别人鼓励你,自己也鼓励自己,把自己生命中最美好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多瑙河及河边的联合国城》“人要站错了地方,哪怕眼前风景如画如诗如歌,你也看不到,看到了也没有感觉。”《信生和她的儿子》讲述一位照顾四岁时儿子发现患有全身肌肉萎缩症的虔诚基督徒,她如何陪伴孩子取得硕士文凭并积极生活的伟大母亲,她的生命优先秩序“用爱作画,每一笔、每一种颜色,都用爱心来画。”感动我潸然泪下《从圣米歇尔教堂到后楼城堡》透过老教堂的废墟揭示“希望不在于我,希望在十字架上。”《维也纳中央公墓》写莫扎特而想起恩师张岱年,其中1987年夏天张岱年先生80岁亲口对范学德感叹因文革耽误而完成不了的《天人新论》与莫扎特自知将死无法完成《安魂曲》壮志未酬的悲凉“完成不了了,永远也完成不了了”那种永远的遗憾悲怆令铁汉掉泪。




3、温哥华城:《“永恒的自由”——维多利亚》奇遇《文化中国》主编梁燕城先生,不期而遇丁果的“如此妙事”,接待的主人家竟然同是芝加哥城北华人基督教会“真是奇妙”《两个老人的福气》中两个身体不好的老华侨关爱停泊温哥华的中国船员如何令“领导想明白了”为之热泪盈眶,用生命注解“福气”:“你要得福气,就要给别人带来祝福。” 




4、多伦多城:梵高与卢云:那可见与不可见的》感受学德兄长如何感受大师的“爱”,“我们的力量都来自那里,那是希望、创造、信心和爱,一切都在述说上帝的爱,爱把我们连接在一起。”《尤宁维尔小镇最美的小街》那百年不变的半篮子面包味道,哪里有自由,那里就是我的祖国“这是自由的土地,这是我的家乡,我在自由的土地上生长,自由的旗帜在飘扬。”《与大作曲家黄安伦成为兄弟》的点点滴滴,华语世界中第一部《安魂曲》如何诞生“许多听众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5、卡尔加里城:《露易:群山之中的“蒙娜丽莎”》学德兄长用最美丽的笔触记下游览全世界最美丽的湖泊“奇异恩典”的祷告是他基督徒生命的开始;《好像积木堆的城市》不仅感受美丽城市的流光溢彩,布道会中“倾心上帝的人,必蒙上帝亲自引导”“在爱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我简直被当成国王》体会那份使什么在驱使“爱中接待”——她说:“我们是弟兄姐妹,你来到这里就是到了家。”




6、悉尼城:《不断的吃,不断地聊》里从接机到讲起缅甸华侨李杰光与大陆去的张雅琪的爱情故事,学德兄长对香港人讲起何为“上帝怜悯了我。”:“我开始了一个祷告:主啊,我愿意信你,但信心不足,求你帮助我。主帮助了我。就这样。”《“喷气卡车”与麦考瑞大学的留学生》里面好一个“人在囧途——谁为你点亮人生的道路?”与90后大学生的互动,青春气息迎面而来;《Tommy,你吸毒了》主角戒毒到重生开书店的故事中洋人弟兄姊妹的帮助“让我们经历到祂无数的恩典”




7、阿得雷德城:《这里是离南极最近的地方》是个“教会城”《在莫里尔塔保护地公园看树熊》除了描写绝妙的写树熊的憨态外东南亚华裔难民来澳的故事是读得眼泪迷糊的“出埃及故事”:“历经多少惊涛骇浪/多少的黑夜与祷告/神是我的避风港/他恩手扶持我,领我到平安的彼岸。”


(以上插图照片来自范学德博客,路上摄影:范学德)


8、奥克兰《高天压出一腔孤独》一看这名字都有独孤求败般的高处不胜的风光,“一路行走,一路祈祷和平”《一树山公园和伊甸园》带我穿越了时空,领略了“那古老的记忆不会消失,人在梦中也固执地寻找乐园。”


当然我只是初读列举了其中一些醉美风物之外的华侨人文故事,另外像与陈耀南的耶儒对话引人入圣,范学德询问陈耀南先生的信仰历程:“你为什么会信耶稣?”他拿出赠给我的一本书——《读书教学记神恩》,说:“我都在这里记着的。”后来,我看了这本书,书中说出三个原因:第一,因为我是个人:有对宇宙的好奇、生命的自觉、罪与苦的反省;第二,因为我已过中年:日薄西山的感觉日强,而原有的种种心理负担没有减轻;第三因为我是华裔中文教师,移民到异域的冲击,以及专业职责上的教学相长,更加强了对比较熟悉的中华文化的反省。(第248页)


经天纬地曰“文”,照耀四方曰“明”,“文明”的载体终极是在人身上组成社群,形成文化。随着交通的便捷,像学德兄长这样不辞辛苦“八万里路云和月”的学者很多,朝辞芝加哥,夜宿北京城,为信仰传播汗流浃背。不会再有单一民族只有本国人的国家,来来往往的族人国人文化认同的人们都需要灵魂的探索者。他正是这样的探索者,带着使命在行走中彼此守望,爱与恩典涌流在世界各地,现实与虚拟连接,在数字时代的大潮流里唯有心灵休憩并“每日更新”所汲取的活水之泉才能滋润心扉,认识真我。


我盼望客居之旅路上更多的写作者涌现,在“心灵之旅”中记录这个世代的喜怒哀乐。如学德兄长在《序》尾中说:“走了许多地方,但你最终发现的还是你自己,而心灵,就是你的生命之根。”(初稿2015年08月10日)


本文在l新浪官网网读书频道首发:http://book.2008.sina.com.cn/news/2015-08-17/1655760939.shtml新浪网读书频道

范学德先生博客:http://blog.sina.com.cn/fanxuede



(笔者与范学德兄长在成都读者见面会上与主办方一起合影留念)


附录: 《最想活在这里——走过全球最宜居的城市》(后记)作者:范学德


几年前,我有一天突然发现,英国经济学家信息社推荐的“世界上最适合人居住的10座城市”,我居然去过了8个,并且都留下了文字记录。剩下的是哪两座城市啊?布鲁塞尔,OK,知道,和欧洲其他名城不会差太大。不必去了,免得落入鲁迅所说的中国十景病。倒是 Perth,从来没听说过,在澳大利亚,哪里?翻开地图,找了好一阵子后,才在澳大利亚的西南角找到了。中文,有的将Perth译为珀斯,有的柏斯。

 

怎么也没想到,去年秋天,我在新浪博客上收到一条信息,问我能否来Perth布道,后来才知道,这是珀斯基督教宣道会南堂的牧师陈俊业发来的。他是西澳华福区的负责人。

 

就这样,我在2015年4月24日早上来到了珀斯,接我的正是陈俊业,一见面,我们就像认识了多年的老朋友,一下子就冲淡了我对珀斯的陌生感。他把我送到了徐增福、傅绪琼夫妇家。他们夫妇一开口就说,范弟兄,你就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

 

当晚他们开车一个半小时,把我到了营地,营地就在海边,涛声阵阵。第二天一大早,我走到了海边才意识到,眼前的大水涛涛是印度洋。太阳升起来了,眼光洒在海面上,浩瀚的海水立即变了颜色,墨绿,浅蓝,淡紫,粉红,金黄,一条条,一片片,起起伏伏,我惊呆了,一下子就相信了,在莫奈画笔下的七彩海面是真实的。我不停地说,主啊,感谢你。大海潮起潮落,我的心激动不已,走着走着,一首小诗来到心中:

 

    我知道你在我身旁,

    金色身影

    漫过野花的暗香。

 

在珀斯期间,几次到印度洋岸边看日出,看日落,面对那伟大的辉煌,我心中充满了赞美。

 

营会期间,我结识了徐永祥、姜兰萍夫妇和他们的儿子铭铭,我们曾在海边一起散步,拍照。营会结束后,他们家要去游览Pinnacles (尖峰石阵),而这,正是我想看的奇景。到了景区,一下子就想起了中国的一句老话,沧海变桑田。眼底,变成的不是桑田,而是在一片片金沙上,金沙上矗立着一个个金色的,灰色的和粉色的石柱,千姿百态。走在金沙上,抚摸着一根根石柱,怎么也无法想象,这就是昔日的海底,而不远处,浩瀚的印度洋,湛蓝色茫茫无际。更没有想到,在我离开珀斯前,徐永祥一家竟成了我在基督内的兄弟姐妹。

 

在珀斯休息期间,洪鼎发夫妇和他们的大女儿琳惠,开车一个半小时,把我送到了小镇New  Norcia  (新诺尔察),一天后,陈利龙、王蔚夫妇又把我接回去,并且一起漫步在印度洋海滩,看到了印度洋最壮观的日落。新诺尔察是一个小镇,整个小镇就是一个修道院,并且是澳洲唯一的修道院小镇。这里,方圆几十里没有人烟,夜半我仰望星空,天宇广阔、幽暗、神秘,我又一次体会到了帕斯卡尔名言的深邃含义,这永恒沉寂的星空令我的心灵颤栗。但这颤栗之中,渐渐涌上一股暖流,就是在小礼拜堂中僧侣一再吟诵的诗篇,最后,他们吟唱:“哈利路亚” ,那声音柔和谦卑,充满了爱。我一再地重复:“哈利路亚”。“哈利路亚”。

 

走过了无数小镇,但几乎没有一个小镇像新诺尔察一样,使我的心立即安静了。就像来过这里的几位兄弟姐妹说的,一到这里,心一下子就安静了。抬头时,我渴望举目望天。低头,我合起了祷告的双手。

 

在中文对珀斯的旅游景点介绍中,第一位的是位于珀斯城中的国王公园(Kings  Park)。我去了,但印象不强烈,也许去的不是时候,它是植物园,已经过了百花齐放的季节。而最震撼我的新诺尔察,居然没有进入景点的前十名。但对于另外一个景点Rottnest Island(罗特内斯特岛),我的看法则与众多旅游爱好者的评价基本一致,它与尖峰石阵可以说是伯仲之间。徐增福兄把我送到码头后,我乘游轮登岛,骑自行车在岛上不到十分钟,就看到了西澳大利亚特有的一种小动物:Quokka,  音译为考卡,它非常可爱,似鼠非鼠,似兔非兔,学名是短尾矮袋鼠,是最小的袋鼠之一,它的脸似乎一直在笑,就像珀斯的阳光一样灿烂。

 

但罗特内斯特岛最令我震撼的不是短尾矮袋鼠,而是在小岛西边的顶角看到的大海,那一刻,我才明白了什么叫白浪滔滔,大水滚滚。我从震撼中醒过来后,几把就脱掉了体恤衫,挥舞着它狂喊。但雷鸣般的涛声把我的叫喊压倒了海底。

 

怎么也没想到,世界上最适合人居住的十大城市,我竟去过了九个,而这个我从没听过的珀斯,居然成了我的最爱,刚离开它,就想再回去再多看它几眼,看那里的天,那里的海,那里的小城和兄弟姐妹。

 

感谢世界各地邀请我去访问的兄弟姐妹和他们的热情款待,感谢王小羊大力推荐此书,感谢责任印刷刘洋,感谢红林文化设计封面。尤其感谢王占刚、许婷两位编辑付出的辛勤劳动,特别是王占刚的耐心和热情。


凡事谢恩,这是我的信念。(2015. 5.30)



(笔者与学德兄长分别三年后在成都重逢时合影留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