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以诺:《静悄悄地“光与盐”在诉说些什么》(读《光与盐》)
《静悄悄地“光与盐”在诉说些什么》
——读《光与盐—探索近代中国改革的10位历史名人》所思
当年许多人向我推荐阅读《光与盐》一书,我赶紧买来读,连夜读罢,感触良多,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里书中提到的十位历史名人是那样的特别,虽然身份不同然而却有共同的心志,效法耶稣,爱我们的同胞,为社会的文明进步尽上基督徒的本分。
他们绝非行为艺术,而是实实在在地用持之以恒的一生在践行耶稣的爱,他们的付出如“两头燃烧的蜡烛”,有的时候他们也遭遇各样的难处,然而他们存无愧的良心仰望上帝,虔诚地相信“使我们胜了世界的,就是我们的信心。”而坚持不懈,日积月累后,取得“日久见人心”的效果,付出的爱终有口碑,赢得了世人的尊重。
(2008年7月,本文作者与队友读过堰塞湖探访灾民,左三)
此书在大陆出版发行之时我还在四川时正值“512”汶川大地震前期救灾工作基本完成后的一个停滞时期,整个灾区的志愿者面临“激情救灾”向“常情援建”的转折,起初百万志愿者争先入川,那时留下来的已经不多,就在留下来的志愿者中对于今后到底该如何来事工也是左右为难。感谢上帝,那时藉着这本书进入四川灾区,我所认识的朋友中许多人都饱含泪水读罢此书,感概万千,与他们的付出比起来,我们在灾区所受的苦就算不得什么了。
(512地震后,分发救灾物资现场井然有序,章以诺摄影)
值得欣慰的是,《光与盐》为此而出版,上帝藉着此书感召许多人坚持下去,《伯格理传》作者阿信那时采访编写了十来位灾区志愿者写了一本书《有一种爱叫坚持》,似乎就是《光与盐》的当代延续版。我这个不成功的探索者也曾竭力在灾区而不顾一切,虽然总总原因之下不得不回到广东。然而时至今日,仍有昔日的一些战友活跃在灾后重建中,甚至有的姊妹嫁给灾民,弟兄娶了灾区妹子为妻,比如:广东来的建英姐妹嫁给灾区的陈弟兄,他们这七年多,生了三个孩子。这不仅具有《光与盐》中的人物相同的爱心行动,更有一种扎根的平民精神。
(昔日抗震救灾志愿者蓝姐妹,09年初与灾区陈弟兄结婚,如今已经是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的母亲,女儿16年8月8日出生)
为什么我们的眼里饱含泪水,是因为我们对这片土地爱得深切。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被称为“神州”不是徒然的。过去的几千年里,它虽偏行己路,然而利玛窦来了,马礼逊来了,戴德生来了……他们用爱的甘霖浇灌神州,软和了地土,终于长出了作物,《光与盐》所记述的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这一批土生土长出的朵朵奇葩,虽然全都安息主怀,然几十年来还没有一个后继者能够在这片土地上像他们那样影响深远……
人类有意无意之中总是善忘。阿信读过《光与盐》后发出这样的感慨:“中国的基督徒很少有人还知道20世纪初的中国基督徒社会事工,它的专业程度、深度和广度曾经对中国社会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让千千万万的人从他们的工作中中实实在在地受益。”而他们用生命活出来的见证,他们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所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这些后辈认真地去学习和继承。著名学者何光沪先生更是对“读者”报以厚望:“所以,我很希望,有幸能够识字读书的年轻‘读者’,不但要读读这本书,更要深长思之,并且起而行之!”
静悄悄地“光与盐”在诉说些什么?《光与盐》仿佛一张旧照片,浓缩显影着:
容闳:心系中华的第一位公派留学生、唐国安:清华第一任校长、石美玉:中国最早留学美国的女医生、范子美:《万国公报》最早的中国编辑、丁淑静:中国新女性的开路者、梅贻琦:清华大学校长,亦是著名的战争年代西南联合大学的校长、林巧稚:中国现代产科医学奠基人,双手托起千万人的希望、韦卓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校长,跨越中西文化的桥梁,“普世基督教”早起的倡导者、吴怡芳: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晏阳初:立志乡村建设得改革家。
《光与盐》是他们真实的事迹、信仰实践的集萃。他们当中有的事迹家喻户晓,有的却因为总总原因埋在历史的记忆里,然而他们所作的事工是长存的,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他们在踏踏实实的大量工作中展现出来的精神生命是超越的境界,他们的工作曾为千千万万普通的学生、农民、读者、病人、产妇、婴儿带来巨大恩惠!
读《光与盐》的时候,如同穿越时空的辖制与他们促膝长谈,他们竭力活出了耶稣基督在“登山宝训”中的要求标准:通过美好的行为,成为这个世界中的“光和盐”。
反观我们今天在物质文明大大丰富之下却在“行动力”上远远不如他们果敢而奋勉,这“失落的传承”,总叫人忧心忡忡,盼望我们每一个读者都被爱点燃,因为我们本来就是世上的“光与盐”,绝不甘心仅仅是做个读者吧!知行合一的发挥我们的功效,演好我们的角色——“我们成了一台戏,给世人和天使观看。”(《哥林多前书》4章9节)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142r9gpwx&width=500&height=375&auto=0
《光与盐》序言
(何光沪)
这本书所讲述的十个人物,是当今的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人物;这些人物后面的历史,是当今的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历史。
这些人物为之献身的事业,是当今的中国人应该继续进行的事业;这些事业后面的精神,是当今的中国人应该从中吸取营养的精神。
为什么呢?
在往昔,我们所记住的历史人物,主要是“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古时所谓“才”,多半指“文采”);在当今,我们所关注的同时代人,也多半是政界、商界的“大腕”和演艺界、体育界的“明星”。然而,我们中国人今天的生活,包括日用设施、家庭关系、学校教育、医疗卫生、职业培训、书报媒体、国际交往等方面,以及这些现代化生活所以来的各种的“硬件”和“软件”,却更多地是得益于古今“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之外的一些人,即那些献身于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的仁人志士们的努力。这些人在“1850年至1950年”间,作为“教育、医疗、媒体、外交领域中的先驱”,以及“妇女运动、民事机构和社会工作的领导者”,凭着感人的献身精神,通过艰苦的终生劳作,在那一个世纪“艰难的环境中,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许,有一些人记得容闳的名字,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海归”派;有一些人记得梅贻琦的名字,因为他曾任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的校长;有一些人记得林巧稚大夫,因为她在1949年以后还很有名;还有一些人记得吴贻芳女士,因为他曾作为中国代表签署《联合国宪章》……但是,我们却久已淡漠了他们,还有晏阳初、韦卓民、石美玉、范子美等人那活生生的高尚的人格,淡忘了他们在踏踏实实的大量工作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生命,忘记了他们为千千万万普通的学生、农民、读者、病人、产妇、婴儿带来的巨大恩惠!
在当年,中国人不但记得中国与外国交往中的屈辱和不平,也记得其中的友好和互助;不但记得俄国沙皇夺取了我们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也记得美国政府退还了清朝千万两庚子赔款;不但记得日俄在东北的争夺和英法在上海的租界,也记得美国在抗战时对中国的巨大援助和“飞虎队”员得英勇战斗、“驼峰航线”上的惨烈牺牲。在本书讲述的人物故事后面,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互助的历史,而当今无数国人却忘记了,或根本不知道历史的这一面。在中美关系对全球影响越来越大的今天,回顾这段历史,对于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美好明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另外,在今天,虽然有些近现代史专家不曾忽略中美关系中友好互助的大量事实,但许多知识分子并不曾注意过中美文化关系中基督教的作用,一般的国人更不知道。本书讲述的这些具有留美背景的杰出人物,其事业和贡献背后的精神动力,乃是他们真诚的基督教信仰。
这些人物为之献身的事业,虽然分布在不同的领域,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为中国的普通民众谋取实实在在的福利。在中小学和大学教育尤其是乡村教育方面,在医疗卫生保健尤其是妇女儿童的保健方面,在学术和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新闻出版方面……他们都取得了在当时条件下令人赞叹的成果。更令人赞叹的是,他们不仅仅为下层民众的外在福利或生活改善而辛劳工作,而且更为普通国民的内在福利或素质提高而殚精竭虑。因为他们都深刻地了解,道德提升或精神文明,是中国社会的真正进步和中国人民的真正幸福所必不可少的。直面今日的国情民情,这样一项艰巨而宏伟的事业,不是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吗?
这些一项事业,当然需要种种条件的配合,然而,它最需要的乃是一种精神。那就是把亿万民众看成自己的兄弟姐妹、骨肉同胞的精神,即《论语》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和《圣经》教人“爱人如己”的精神;那也是在流俗腐败的环境中抵制腐蚀、抗拒不义、寻求人生真谛和历史光亮的精神,即中国哲贤所谓“众人皆浊我独清”、“朝闻道夕死可矣”和耶稣要人做“世上的盐”“世上的光”的精神。在今日的世风人情中,扪心自问,我们不是该从这种精神吸取营养,甚至以之革面洗心吗?
由此四端观之,这本书说的是历史,却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讲的是以往的志士仁人,却有益于今日的平民百姓。所以我很希望,有幸能够识字读书的年轻“读者”,不但要读读这本书,更深长思之,并且起而行之!
“阅读原文”更多福音文学写作者章以诺精彩原创,您看此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