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撞车》:人世的浮世绘中谁不渴望救赎?

2017-03-16 章以诺 章以诺的声响 章以诺的声响


电影《撞车》:

人世的浮世绘中谁不渴望救赎?

 

抵制乐天在行动,倒韩口号满天飞的日子,一部囊括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等三项大奖加三项提名奖的电影《撞车》,越过时空的走廊,依然放光,伴我度过喧嚣。影片揭示美国社会的任何行为都会带上某种种族歧视的痕迹,民间动乱刨根问底总是源自于此。美国不是孤立的,美国就像一面镜子,正是当下各国社会的投影,那理不清的人世浮世绘中谁都在寻找自己的救赎。


 

影片叫“撞车”,英文名“crash”直译碰撞、暴跌、崩溃、碰撞声等。导演从车祸说起,层层剥开发生的原因,将那些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捕风捉影的讯息叠加,当现实遭遇无法掩盖时,借着看似偶然的事情而火山爆发。人性的局限,原罪的困顿,靠微弱的人性光芒是无法实现和解,却还要在共生之中一直撞车下去,直到世界的末了。


 

电影故事背景虽然发生在洛杉矶——一个多民族、多文化聚集的大城市。影片开头的几句台词:“在落砂机,没人触摸你,我们总是躲在冰冷的建筑物后面,我想我们很怀念那种触摸的感觉,我们彼此碰撞(crash),只是为了感觉到彼此的存在。”


虽然影片谈的是种族问题,透过影片看社会,我怎么看怎么像,这不也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当下?

 

城乡矛盾、本外矛盾、贫富矛盾、进出口矛盾、官民矛盾、家庭矛盾、人际矛盾等等日积月累,受制于瓶颈,无法疏导,人与人之间隔着墙,缺乏接触,固步自封的坚冰,带着有色眼镜越是挣扎越是沉沦,这除不去的吊诡,处处皆是凄凄惨惨戚戚。一有风吹草动,比如爱国情绪高涨就扭曲成宣泄口的碰撞。


 

这部影片的伟大叙事在于,透过镜头不断挖掘了不同肤色人群的内心的不安,透过人物遭遇的点滴心理变化的客观。比如,当那位一直为黑人权利而呐喊的警察最后关头误杀走在悔改路上的黑人偷车贼的场景,把我看哭了。人在紧张情绪中常常误判,人如此,国如此,这世上稳如泰山的地方也曾地动山摇啊!

 

我虽然不赞成社会上形容“无知者只是人的半成品”这有悖造物主心意的论断,事实上我们正生活在遍地无知者的空间里,更多的无知者无畏的自大,完全是封闭在自以为义的枯井里。

 

尽管许多人自诩爱国,这爱国者却分不清爱国的界限,常常是冲动爱国;满嘴在念叨“阿弥陀佛”,并不知道所念原意是“无可奈何”,放不下尘世的六根,找不到净土,正酒肉穿肠过日子;也有一些成了基督徒的,也受制于过去的环境,所信很浅,浅到只是换了一个庙子,求饼求鱼,生命影响力仿佛撒在石头上的种子。


 油画:《撒种的比喻》作者:梵高


悲哀的是无知者常常并不觉得自己无知,人总是觉得上帝在自己的一边,自己是绝对的正义,他人不认同自己就是绝对的罪恶,他人即地狱的思维,笼罩在无知者的头脑。在人际碰撞中就麻烦了,总以为自己在替天行道,却不明白天为何物?总以为自己是爱国抵制这国那国,当年砸日系车的伤者还躺在医院,人群却没有反思,不明白所砸所伤皆是本国,到头来要么倒退乱成一锅粥,最多能成新的萨拉热窝,按照息事宁人的旧例,那得承担庚子赔款的人头一两白银,这不算完,还要承担长白山休眠火山被忽然弄醒的火山霾尘噩梦……

 

谈回影片,在最后部分,导演用悔悟的黑人偷车贼自掏腰包吩咐华裔给偷渡客买饭,但他的神情依然有些自以为义,看似往人性变好的方向发展,实际上面临更多的试探才开始……

 

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个体,一面有神的形象,一面又卖给了罪。活在善与恶的无能自控的互换中,每个人意识到在为恶的时候停不下来,疾病乱投医,扯来无花果叶子为裙掩盖羞耻,处处都是身不由己的一声叹息。这样的情形,正是跨越千年的保罗之叹:“我也知道在我里头,就是我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罗马书》7:18-19)


 

摇臂机越升越高,在最高点俯拍下来,新的撞车出现,车主在争吵,有人主动上前去劝解,似乎碰撞就有希望,毕竟人们在碰撞中开始接触。这依然是乌托邦的想象解决人际纠纷之道。这新的车祸发生,新的碰撞真能带给了我们一种融合与交流的希望吗?

 

实际上,镜头定格的俯视,仿佛天上有一双眼睛俯视这个世界,电影就此结束证明,这地上根本没有人间天国。国与国、人与人的纷争是周而复始的日光之下无新事。肉身沉重,无法自救,更无法救人。不要困在人群里寻找救赎,当举目望天,领受上头来的智慧,得着超越的能力。(2017年3月16日凌晨)


惟独从上头来的智慧,

先是清洁,

后是和平,

温良柔顺,

满有怜悯,

多结善果,

没有偏见,

没有假冒。

——《雅各书》3:17


奥斯卡经典电影:《撞车》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