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寻梦环游记|尴尬而又幸福的走进影院,看一封在川普时代下献给墨西哥的情书”然而中国赢了,墨西哥可能是中国的,“朝闻道,夕死可矣”!

2017-11-28 章以诺 章以诺的声响


“我尴尬的走进影院”

 

迪士尼电影《寻梦环游记》,口碑极好,孩子们很想去看。好吧!奶爸就淘两张票供四个人看(划算)。到了电影院打完漂酿,到身高柱子上量了一下,三儿(有光)还差一点点,女儿已经超过1米2。是该买票了,买吗?还是厚脸皮去赖皮?(身边常见这样的啊)当时那种侥幸逃票的心理被深处来的“责备”。点滴改变,守规矩,从自己开始,赶紧再淘一张。

 

检票时,我被拦在了影院的外面。原因是动画片小孩都要买票(影厅门口贴有观影须知),我只好嘱托哥哥带好弟弟妹妹,在外面沙发上等。还有二分钟开演的时候,我忍不住还是秒淘一张,最后30秒,尴尬而又幸福的走进影院。成长的代价,起码是沉甸甸地电影票来了。


 

“一封在川普时代下献给墨西哥的情书”

 

《寻梦环游记》被《名利场》杂志称为“一封在川普时代下献给墨西哥的情书”,这是我们“四川娃子”(川普)竞选时扬言要在美墨边境筑墙的大背景下,软实力展现出对墨西哥传统文化的示好,影片在墨西哥上映后票房口碑双丰收,意味深长。换位思考,要是日韩拍一个中国文化背景的大片在敏感时期的中国上映,即使能进影院,观众的境遇就不用我浪费口水了……


 

“稀奇!这墨西哥难道是中国的?”

 

电影一开场,小镇的风光虽然是墨西哥的,彩色的纸雕飘飘,像藏胞的经幡,又像汉家贴在墙上的剪纸。浓浓地家庭氛围,对孩子的管教方式等,给我的感觉却像是在中国发生的故事那样亲近到没有文化隔阂。很多地方还有中文。(有可能是特别针对中国的版本,我看的是中文配音版)浩渺大洋隔着的墨西哥,难道是中国的吗?消失的玛雅文明创造者真是漂洋过海去的中国殷商文明传播到中美洲的结果吗?(注1)


 

“墨西哥亡灵节VS中国中元节”

 

恕我愚拙,观影才知道“亡灵节”,因此看起来很新奇。墨西哥人对逝者的纪念可以追溯至印第安文明时期,资料显示,在阿兹特克文明时期,每年(18个月)至少有6个与过世的祖先有关的庆祝活动,西班牙殖民者到达之后,为了更好地进行殖民统治,将这些原始部落的庆祝传统与欧洲宗教的传统进行融合,继而传承了下来。

 

2008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亡灵节列为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的 11 月 1 日至到2 日的一天一夜里对于墨西哥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一天。墨西哥人不把死亡看作一件沉痛的事,因为死后的人会在另一个世界,活得很好,有唱有跳,一如既往享受他们的派对,而且一年会回来一次,和他们重聚。人们会像电影里那样将自己打扮成骷髅的样子,和看不见的逝者一起狂欢。

 

电影原型的街道“瓜纳华托”是上帝打翻的调色盘,墨西哥人好色如意大利,房子漆成五颜六色,街区就连缀成炫彩的风景线。亡灵节与祖宗同乐的风俗,美食供奉,烛光遗像,十足的墨西哥版的中元节。


 

“墨西哥鸡肉卷VS中国包子”

 

电影一开演,奶奶叫孙子吃的“墨西哥鸡肉卷”,是墨西哥的传统食物,在厚厚一层玉米粉里裹上鸡肉或猪肉、蔬菜、辣椒、酱等等,用玉米壳包起来蒸,很像中国的包子。


 

“到底该谁来当家?”

 

想起一个段子。儿子问爸爸:“爸爸,咱家谁当家?”爸爸:“大事我当家,小事问你妈。”妈妈补充说:“是啊,咱普通人家,家里都是小事情听起来是爸爸当家,实际上平凡人家确实都是小事情。往往多是女性在主导。影片里的奶奶在家里极其受尊重,可见墨西哥和中国一样面上是大男子主义,实际上多是年长的女性说了算。电影里的奶奶和到了另一个世界的曾曾祖母伊梅尔达也是个强势又很可爱的女性大家长。


 

“墨西哥小镇广场VS中国农村晒坝”

 

影片展现了墨西哥村庄生活的日常。一个村庄有一个小型活动中心,人们聚会娱乐都在那,这个感觉跟我小时候的农村生活很像。村里有个晒坝,收割季节晒粮食,晚上开社员大会,生张满日的人家在这里放电影。八十年代初还跳过交谊舞,现在是坝坝舞(广场舞)。现在,沿海富裕点的农村不仅有广场,有的还建有村史馆,运动设施等。


 

“墨西哥万寿菊VS中国菊”

 

在墨西哥文化里,万寿菊代表着通往家庭的路,在《寻梦环游记》中,一座座连接活人世界和亡灵世界的“奈何桥”。当然与中国的“奈何桥”相反,亡灵世界的人要走上一座万寿菊形成的桥,要回到人间也要用万寿菊的花瓣祈祷。主角米格带着观众踏上载满回忆的大桥,通过令人目眩神迷的菊花桥,见识一个用非凡想象力勾勒出的新世界。脑海里想起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周杰伦扮演的王子舞者大刀。

 

万寿菊象征着太阳的光芒,是万物的起源,指引亡灵走上回家的路,因而是亡灵节很典型的装饰品。仿佛死去的亲人真的可以通过那样一座桥回到人世间。在中国扫墓也是用白色或黄色的菊花。当然历来赏菊是秋天里的大事,但更多的菊花是用来泡枸杞菊花茶。


 

“墨西哥的‘记得你’VS中国的‘三不朽’”

 

诺贝尔奖得主墨西哥作家帕斯说过:“死亡是墨西哥人最钟爱的玩具之一,是墨西哥人永恒的爱。对于纽约、巴黎或是伦敦人来说,死亡是他们轻易不会提起的,因为这个词会灼伤他们的嘴唇。然而墨西哥人却常把死亡挂在嘴边,他们调侃死亡、爱抚死亡、与死亡同寝、庆祝死亡。”

 

墨西哥人的家庭观念真的很强,亡灵节的内涵和墨西哥人的情感核心是“亲情”,家人比梦想更重要。亡灵是靠生者的记忆所维系的,一旦生者的记忆消去,亡灵也将随之消散,迎来“最终的死亡”。生命与死亡在墨西哥文化里并不是以肉体死亡为分界点,逝者在生者世界留下的记忆才是关键:“在爱的记忆消失之前,请记住我”。“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没有一个人记得你。”

 

“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的里程碑。“立德”,即树立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虽久不废,流芳百世。曾国藩感叹:“古人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最难,自周汉以后,罕见德传者。立功如萧、曹、房、杜、郭、李、韩、岳,立言如马、班、韩、欧、李、杜、苏、黄,古今曾有几人?”

 

人生的不朽在哪里呢?电影里有个转变很感人。米格和后现代的孩子一样,对亡灵节也没有认同感,对供在祭坛上的祖祖辈辈不以为然。但影片最后的画面,他抱着妹妹说:“这些不只是照片,是我们的家人。”

 

我们太挤了的时代,都快挤成相片了。当然迟早也会成为相片,但每一张遗像背后都曾是活生生的人。亡者的肉体消失,灵魂去了哪里?亡灵的世界到底怎样?


 

电影里这个亡灵世界的构建合乎秦始皇的视角:世上有,底下有。一种活灵活现的,立体的空间上的垂直感。绝没有强拆。世上的墨西哥有史以来的第一批居民在底层建造金字塔,历史树上一层是殖民时代,再上是墨西哥革命时期,顶端是接近现在的人们在用起重机盖起高楼。

 

当死亡不需要避讳,亡灵节的起源是用来寄托我们对逝者的哀思,希望能借此与逝去的亲人得到短暂的重聚。

 

人死后的世界到底怎样?电影里不同于中国人通常对死后世界恐怖凄凉的十八层地狱的想象。墨西哥小男孩米格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最色彩绚丽的死后世界遐想。似乎比活着的世界更美好、更浪漫的时空交错之感,令人向往,形同天堂?

 

当然电影还是保留了人类的良知共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切隐藏的事情都会显明。”只是影片里并没有审判者的身影!但老奶奶的墙上为何有货真价实的“十字架”而墨西哥的墓园也多“十字架”?


 

这奇特的混搭墨西哥民族啊!无论怎样,为米格确实回到人间高兴。当他丢失了曾曾祖父埃克托的照片后,却因为音乐唤醒老年痴呆的太奶奶可可,最终将珍藏的缺角照片补齐,埃克托不仅魂魄健全,还在阴间一家团聚,把我看哭了的皆大欢喜,这就是电影的魅力。


 

“朝闻道,夕死可矣”

 

有人说,人生会经历三次成长:第一次是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米格为了避免埃克托玉石俱焚,不再孩子气,不惜牺牲自己,愿意接受曾曾奶奶“不再碰音乐”的要求而回去供奉埃克托的照片,是他第一次成长;他竭尽全力还是丢失了埃克托的照片,是第二次成长;他通过弹吉他唤醒太奶奶的意识,间接补全照片,是第三次成长。

 

好电影靠情节取胜,往往是悲剧的结局,又来一个圆满的反转,让你哭成泪人的时候又给你带来温暖,达到笑中带泪的效果。毕竟电影源自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它不一定要贴近现实,不一定要很丧,也可以给人以安慰和希望。电影透过墨西哥视角,精彩的刻画了人间和亡灵世界,但里面没有描述世界的由来,谁创造了世界?万物受造的目的“道”在哪里?


 

走出影院,《请记住我》的旋律还在脑海。感叹家庭、梦想、爱、回忆,人生的重奏,如何担当与平衡需要智慧。亡灵的世界虽然不是电影般绚丽,但死亡确实推开一扇门,不是空穴来风,人人总要面对。本片导演说:“死亡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人们总是忽视它的存在,不敢相信。但有一点很明确,就是我们都要面对它、经历它。这个既残酷又很有力量的现实,我很自豪我们从来没有隐藏过它。”

 

墨西哥人的世界观里人有两次死亡:第一次是他停止呼吸的时候,就是人们都认可的在生物学的死;第二次则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的时候,那时候他是真的死了,也就是电影中那种“终极死亡”。

 

墨西哥人的灵魂就真的消失了吗?有那么轻巧吗?为何《圣经》里记载有硫磺的火湖:“那迷惑他们的魔鬼被扔在硫磺的火湖里,就是兽和假先知所在的地方。他们必昼夜受痛苦,直到永永远远。”(启示录20:10)

 

如果说中国人东渡美洲是真实的史实,那么中国人是从哪里来的呢?中国人的文化和墨西哥的文化同源千百年的演变后完全是一样的土地开出不一样的花朵了。“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夫子两千五百多年前的穿越时空的寻道声响,还久久的飘荡在大地上,谁溪边静思过空谷的回音,举目仰望?

 

闻道有先后。年已不惑,三观成熟。观影归来,回家路上与孩子们的谈话,感觉到他们观影的成长。我们洗洗、祷告后,陪伴他们安然入睡,我也去睡了。早上问他们,都没有做恶梦。很开心与爸爸一起观影。(2017年11月28日上午初稿,对于这篇观影感会引来啥,见注2)



 

尴尬而又幸福的走进影院,

看“一封在川普时代下献给墨西哥的情书”,

然而中国赢了,

墨西哥可能是中国的,

朝闻道,夕死可矣”!

 

 

注:1、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墨西哥东南海岸的拉文塔地区,考古学家发现了具有大型陵形土墩、宗庙以及大量的石雕、玉雕的文化遗址,命名为奥尔梅克文化。奥尔梅克文化是影响范围很广的美洲最早的文明。在遗址中发现的一组由16位小玉人和6根玉圭组成的奥尔梅克文化祭祀中心。玉人的面貌特征一望而知,都是中国人的面目。这与奥尔梅克的其他石雕神人形象都是中国人面貌特征的情况也是一致的。在毕尔霍摩萨市立博物馆的库藏文物里竟然还有一件刻写有甲骨文的石磬,考古学家推测奥尔梅克文化可能是商代灭亡后逃到中美洲的商人王室的旁系后裔遗留的文化遗存。奥尔梅克文化所普遍使用的文字,极有可能就是传人墨西哥的商代后期殷墟普遍使用的甲骨文。值得注意的是,奥尔梅克人不仅面貌特征与中国人相近,在生活习俗卜与商代殷人也是相一致的。至于殷人是如何东渡到墨西哥的,根据文化迹象和后来有人的实验,推断可能是凭借竹木筏顺太平洋洋流漂流过去的。

 

2、与基督徒的思考:笔者竟然带着孩子观看了一部不属灵的电影,还敢写观影感,不用猜都知道,会被一些人的口水淹没,君不见基督教色彩浓烈的《血战钢锯岭》都引起教内观影的大波澜。(捂脸)但非基督教的叙事世界不存在吗?基督徒如何去跨文化对话(宣教)呢?传播学奠基人拉扎斯菲尔德的《大众传播的社会作用》一书中说到:“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说来,如果不加适当的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则更大。”(若有不理性友善的评论,我只会因尊重而放出来,但不会回复,见谅!)


见证人:当神算遇见了耶稣,这是我的血战钢锯岭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510sxrurl&width=500&height=375&auto=0

【章以诺原创自荐】


【永远的记念】九岁中学生韩露安息主怀一周年

火车上传福音的人(奇妙的恩典之旅)

藏獒黑蛋的故事(章以诺名字的由来)

《校花》(酝酿十年才写出的故事)

《声响》《回乡》总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