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重新认识广电审查,影视从业者必须了解的五个创作意识!

2017-11-01 传媒大眼


传媒大眼导读

很多从业者经常妖魔化、神秘化、仇视化广电管理,曲解、歪曲、误解广电、影视、网络的内容审查工作,显然都是片面的解读。

来源:传媒内参(转载请标明出处)

文/本刊特约评论员


很多从业者经常妖魔化、神秘化、仇视化广电管理,曲解、歪曲、误解广电、影视、网络的内容审查工作,显然都是片面的解读。这里给大家提出五个方面的参考信息和五个意识,教你如何正确认识内容审查,如何精准把脉政府管理。


一、态度端正


有人形容我们广播影视网络的管理制度是“戴着脚镣跳舞的创作”,其实不尽然。

 

首先,管理一定是双刃剑,管扶结合,一手管理把关,一手扶持鼓励,管理的重点一定是繁荣创作。

 

第二,影视内容审查和管理并不是我国的专利,世界各国都在审查。

 

美国好莱坞制片协会的“一百条法则”把不同于本国文化、宗教、信仰的声音统一管理,细节很多;

 

伊朗作为审查较严格的国家,一直以来频出精品力作和影视名家。据他们的创作者讲每天都用90%的力量与管理周旋,只用10%的力量搞创作,但依然乐此不疲。他们觉得如果审查员看懂你的作品说明你成功了一半,审查员要求修改或删除的内容主创也一定认可。因为“被修剪的植物才能成为优雅的盆景”,“肆意生长的只有荒草”;

 

欧洲的视频网站youtube上,一直也把边缘文化的内容,诸如:反动言论、攻击时政、宣扬宗教等,用黄色条形码标注为问题内容;

 

韩国和日本的影视行业艺委会职能也非常强大,不但可以管理内容,甚至还能监督影院排片,可见世界各国都在做管理和审查。

 

第三,本着扶植创作的理念,管理方其实很少直接“枪毙”影视作品,而是尽量给创作者修改和补救的机会,与创作者进行亲切交流,共同探讨艺术创作的发展空间。

 

时任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总局长,兼任电影局局长的张宏森曾在2017年3月,正值《电影产业促进法》实施之初,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讲到:“审查并不是简单拦截和阻挡,我们要和创作者交朋友,我们之间并不是运动员与裁判员的关系,要多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影视发展是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

 

意识一:做好自己,正确认识审查和创作的关系。

 

二、权责明确


之前有的文章谈到“电影审查的重点并非龙标,技术审查才是重点”,明显有偏颇之嫌。文中指出第一轮审查只审查内容,在大关节上把控。为了控制成本,很多影片经常后期还没做好,就会先去送审,审查者看得也是绿幕、蓝幕、威亚没有去掉的毛剪片。第一轮审查完,基本就可以拿到龙标了,也就意味着这部影片“原则上”没有问题。片方可以拿着龙标和“技审证”(实际上还未经过技术审查,只是先贴个证再说)去制作数字放映介质(DCP)的母盘。

 

接着就是二轮审查,所谓的技审。技审所要面对的就是影片的最后版本,没有威亚、没有绿幕,跟观众看到的片子一模一样。只有等技审通过之后,影片才能最终上映。由此可见,虽然龙标是中国境内电影上映最具标志性的通行证,但在真正的电影审查过程中,第一轮龙标审查只是确认电影在内容的大方向上没有问题,更为细致和严格的审查,则隐藏在第二轮的技术审查中。


其实,实际情况并不如此,第一轮内容审查是由省级广电管理部门完成的,是整个审查过程的基础和绝大部分工作;也并不是简单把握大方向,而是对于每个镜头、每段情节、每句台词都要仔细斟酌和筛查,做到守土有责、底线有控。

 

而省局也无权发放龙标额,只负责颁发公映的通过文件,创作者拿着内容通过文件和技术完成后的成片再到总局进行技术审查。

 

技审是总局针对作品的技术规格和水准进行唯一审查,并对省局的内容审查结果进行复核,看看是否审查到位,大多数情况也不会再进行二度修改,只有少量意见的微调,所以说,省局的内容初审才是过审关键和拿到龙标的基础。

 

再看电视剧领域就更为明显了,省局负责全部一般题材电视剧的终审,直接颁发《电视剧发行许可证》,只有少数重大、敏感、特殊题材或遇到拿不准的审查问题,以及卫视上星播出和总局重点关注的电视剧才报总局终审。

 

意识二:了解政策,随时学习相关规定精神!

 

三、与时俱进


如果今天再审查过去的某些影片,很多可能无法通过,如《少林寺》(和尚吃肉)、《无间道》(警察卧底);还有原来很少提及的同性恋情节,随着《烈日灼心》上映也变成热搜;以前不允许出现的吸毒涉毒情节,也在《毒战》中看到;以前不允许脏话对白和露点镜头在《老炮儿》中也有尝试。

 

很多国外题材更为开放一些,有些也是国产影片不允许的题材和情节,如时下热映的《天才枪手》中青少年犯罪,《追龙》中的黑警察和血腥打斗,《看不见的客人》中非法手段破案和复仇、《血战钢锯岭》的残酷战争场面等。

 

可见审查的标准和细则是根据国内外不同情况,具体分析和区别对待的,同时也要根据时代发展不断更新。过去通过的今天可能不行,今天可以的过去可能不行。业内人士一定要看到事物的复杂性和更迭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一定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管理和审查一定是与时俱进的。

 

意识三:经验积累,参考已有过审案例!

 

四、提前准备


之前热播的《白夜追凶》,作为第一部走电视剧立项流程的罪案类网剧,或者就是电视剧,在拍摄之前主创就拿着剧本找到公安部的金盾影视制作中心和广电总局审查,之后才按照审了两遍的剧本拍摄完成,成片后又送总局审了一遍,前后共审了三遍。

 

作为网剧,绝大部分都是平台方自审自查的,少部分是播前政府抽查,但《白夜追凶》主动走了电视剧立项流程,算是主动给自己上了一层保险。

 

另外,《白夜追凶》属于公安涉案,归为“特殊题材”,从一开始审查尺度就比普通题材要严格,需要公安部门协审。所以最早开始走电视剧立项流程也是理所应当的安全考虑。

 

《白夜追凶》的导演认为审查并不是老虎。他回忆,成片后被删的戏总共不超过五场,而且没有整场删戏,只是有部分太血腥的镜头,总局建议能否用远景来代替特写,这个他们很是理解,毕竟有些画面确实冲击力太强了。

 

事实证明,审查越早介入,就会越早发现问题,越早修改,带来的是规则明晰,人力物力的损失也会相应减少,不要等到花钱拍完了,又“忍痛割爱”。毕竟,比起拍完后才被要求整场戏的剪掉,在剧本阶段就明确了什么能拍、什么不能拍,的确会使得整个剧组的工作更加高效集中。

 

有时候,外界多少还是有点妖魔化审查这件事。比如传言中“影视作品不能出现抽烟镜头,警察更是不可能”,其实“如果你的故事是合理的、剧情推动力是够强的,到了某个时刻警察抽根烟也是未尝不可的。”《白夜追凶》的实例就告诉我们,一切都可以商榷,但你不能在一开始就拿这个给自己的作品不够好找借口、找台阶下。

 

审查只会大浪淘沙出更出色的作品,作为创作者,要扪心自问的是,拿掉审查不允许的那些血腥暴力镜头,你的作品里还剩什么?对于那些打着擦边球贩卖血腥暴力的罪案类网剧,审查或许真的算是一件好事情。

 

可见,凡是提前准备迎接管理和提前学习相关政策的创作者,成功就会来的更为简便。

 

意识四:多方考虑,借助同行和官方先进经验。

 

五、底线让步


影片的内容审查有时也会根据大时代背景、具体主题、品质高低有所“商量”,也会做到小范围的“让步”。作品与时代大背景和大环境紧密结合时,如《战狼2》的大部头、大篇幅的暴力打斗镜头,较以往国产影片有很大突破,但故事主题与强国梦、中国梦、征兵潮、撤侨潮、国人海外安全等大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就会保留很多;《建军大业》的战争血腥残酷场面较之前的影片也有较大突破,这与红色经典、政府扶持、重大题材的创作背景不无关系。

 

另外,在一些大导演和好作品面前,审查也会做一些少量“让步”,如《人民的名义》的“官场现形记”、《我不叫潘金莲》的“上访死循环”、《老炮儿》的“痞子文化和市井精神”、《我的前半生》的“小三形象新塑造”、《烈日灼心》的“假同性的破案手法”等,主管部门都是基于对优秀作品的扶持和维护考虑,管理上都有一些商榷和调整,保留了一些以往“未见过”的题材和内容,确保了故事整体情节,使其没有硬伤和保证连贯完整,为名家名著的精品力作铺平道路,创造条件。

 

意识五:斟酌有度,应时应景做好底线把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