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记忆中的绵阳·老街巷 | 成绵路:百年变迁诠释市井生活味道

绵阳晚报 绵阳晚报 2019-06-14

☎微信广告合作:0816-2381382


今天是7月22日(星期日)

天气炎热

大家多喝水~~

  绵阳·老街巷  

本期婉妹儿带你走进


熟悉绵阳的人都知道:没有在成绵路上“觅过食”,就肯定算不上正宗的绵阳“老饕”。走进成绵路,悠长悠长的街道,繁茂的树木遮天蔽日,让这条街道显得格外幽深僻静,街道两旁的小吃店、渔具店、自行车店鳞次栉比,行人往来穿梭。从最初的川陕公路、绵阳通往成都的一条公路,到充满市井气息的生活区,历经百年岁月,成绵路承载着绵阳城市变迁的记忆,浓缩着老绵阳最“草根”的生活味道。


成绵路二巷 

记者 凌弘 摄于2005年6月

“绵阳第一条马路”

其实,相较于绵阳城区的其它道路,成绵路的资历尚浅。据《绵阳市城乡建设志》记载,民国16年(1927),军阀田颂尧开始修建成绵马路,这条南北走向的公路,是川陕公路经过绵阳城区的必经之道,在民间被称作“绵阳第一条马路”,也因此路为绵阳到成都的始端,于是取名为“成绵路”。


成绵路的建成,还与另一个人有着深厚的渊源——孙德操。1892年,孙德操出生在绵州,曾在田颂尧手下当排长,后因战功卓著步步高升,当上“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成为绵阳及其所属各县的“土皇帝”。孙德操任职期间,在绵阳城市发展上做了不少事情。修建成绵路时,由于涪翁堰的阻隔,需要修建桥梁。为了方便省事,孙德操决定搭建石拱桥,但石拱桥的原材料哪里来呢?他就打起了城墙的主意。1927年,孙德操首拆北门炮台两座,用来修建成绵路石拱桥。建成的拱桥长21.85米,宽7米。成绵路虽然顺利修建好了,孙德操却开了绵阳拆城墙的坏头。


成绵路二巷 记者胥江 摄


民国时期,绵阳道路得到了长足发展,孙德操设绵(阳)剑(阁)广(元)马路整修委员会,在城内修建汽车通行的马路,将土路、石板路改建为三合土、碎石路,街道分为三个等级。城外成绵路、绵新路、绵三路、绵江路等相继建成。原来的成绵路起点位于建国门,经解放路、珠市街(现临园路),道路呈南北走向,通过如今的成绵路一巷,就能到达当时的北河渡口,便可过渡到达开元场,一路北上,到达陕西。因此,当时这里也是绵阳的重要交通枢纽地。


“绵阳通”汤毓良说,成绵路初衷是作为交通要道,修好了也带动了街道附近的经济,让原本荒地少人的地方热闹了起来。“尤其当时还在成绵路附近修建了绵阳第一个汽车站(现金桥商场原址)。此后沿街商店、旅馆汽车站、修理行、饭店、澡堂应运而生。街道车水马龙,十分繁华。”沿街比较出名的建筑有“大金台”茶馆、四维饭店、西北旅馆、平津食堂。抗日战争时期,山东省联立六中(国立六中)流亡到了绵阳,在此街建立了校本部,另外还有车行、诊所、复兴工业社等。


一条街道南北“翘”

如果翻开绵阳城市地图,你就能发现,成绵路两头“翘”起,高高“翘”起的两端,像两道极其不自然的折痕,让原本畅达的道路多了分曲折。自然而然,这种特别的曲折,是充满故事的。


城市的街道一般呈直线或稍微弯曲分布,环城的道路则呈圆形或椭圆形,但成绵路的南北两端不仅硬生生地被折成翘脚,甚至弯曲程度接近90°。其实,这与绵阳城市发展标签有关。新中国成立之后,绵阳城市不断发展,到了1959年,绵阳新建剑南路(原名青年路)和涪城路,在临园口形成了六路路口;这个巨大路口,将珠市街和公园路、成绵路和解放路、涪城路北段和南段分成了六条路。六路口自然不利于老百姓出行和城市管理,为了将六路口改成十字路口,随后封闭了解放路,将成绵路的南端“翘”通涪城路,使南端入口面对新华巷,同时成绵路的北端也“翘”起,使90°“翘”向剑南路。而成绵路原来的北端出口,随着房屋兴建,已经形成了一条小的巷道,通往富乐路。


在成绵路,还有一个金色家园拱桥家居广场。如今,这里根本寻觅不到拱桥的身影,然而这座拱桥,就是拆城墙而建筑的石拱桥。


成绵路一小召开家长会 

杨松林 摄于1994年

这些,无不折射出这座城市的变化与发展。成绵路在1964年曾改名为“反修路”,直到1972年复名为“成绵路”后沿用至今。半个多世纪来,街道不断扩长扩宽。2005年大改建后,整条街全长达700多米,宽约10米。“虽然成绵路在不断变化,市民味道越来越浓,但变化却相对缓慢。”汤毓良说。如今,走进幽深的成绵路,除了一些现代化的高楼商贸,你还能发现一些古老的建筑,以及那些浸染过岁月的细节和裂痕。透过这些细节,你能看到不一样的绵阳:古朴、悠闲、缓慢、慵懒。透过这些裂痕,你似乎能看到纵横交错的根,与这座城市的基座盘根错节长在一起。岁月流逝,成绵路的功能不断发展升级,从最开始的交通要道,到后来自发形成的生活区,在近百年的变迁中,诠释着最底层、最鲜活、最厚重的市井生活味道。


美食飘香滋味浓


这是一条有盐有味的街道。山西面馆几十年的老味道,“要德”馒头又香又有嚼劲,饺子、串串、油茶、米粉……应有尽有。而令汤毓良念念不忘的,是烫面油糕、喜沙油糕、“蜘蛛抱蛋”的滋味。汤毓良小时候就住在成绵路,当他第一次吃烫面油糕时,一口咬下外皮,滚烫的红糖就顺着手臂流了下去,痛得不得了。喜沙油糕里面加了豆子和糖,又甜又面又有嚼劲儿。“‘蜘蛛抱蛋’就有趣了。一个平底锅里油烧热,放上稀面糊,锅铲擀平,面饼中间放一块糯米,就像蛛网兜住了一堆白白的蛋。又有油饼又有糯米,十分好吃。”


汤毓良的父亲是一名医生,曾经在成绵路开医馆。成绵路上茶馆、旅馆特别多。沿街大房屋是茶馆,里面是单间小旅馆,每间屋子里除了一张卧床什么都没有,旅客上厕所必须去公厕。对于性格闲散的绵阳人而言,坐茶馆自然是一件特别享受的事情。忠实的茶客往往很早就进来喝早茶,那时候流行喝盖碗茶,跑堂的“幺师”娴熟的手艺自然不用多说。茶馆里生意火爆,一张桌子,茶客坐定,一声“‘幺师’,上茶!”伙计抱来了一大摞盖碗茶底座,哗啦一下洒在桌子上,茶杯底座均匀落在桌子上,不颠不倒。大茶壶、长茶嘴,手臂轻使巧劲儿,热水温顺流出,倒进每个茶杯,不多也不少,正是刚刚好……商贾在茶馆里商谈,闲人在“吹壳子”,形形色色,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活法。


成绵路一巷 记者 胥江 摄


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兴起,下海经商、个体经营者猛增,市场活了起来,也有了“以街为市”的风潮。绵阳城区“以街为市”始于1987年。在新建的富乐路上,街中心搭建两条棚户带,形成商业门面,随后公园路、成绵路、翠花街等14条街道全部搭上了售货棚。“以街为市”看似方便了行商,却对城市卫生、治安、环境带来了非常负面的影响,导致城市功能异化,阻碍城市综合效益发挥。1996年,绵阳首先从成绵路开始整治以街为市的顽症,经过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清肃工作,不仅解决了经营者的就业场所,又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脏乱差的现象,为深入开展城市管理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年四川省举行的全省“三优一学”创文明城市竞赛活动中,绵阳由过去的倒数第一名跃居成为全省第一名。取缔“以街为市”成为绵阳城市管理的突破口,是绵阳创建文明城市的首要举措。随后绵阳先后被授予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先进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



如果你也是老绵阳,

熟悉绵阳的那些老街巷。

欢迎给婉妹儿留言提供线索!


记者/杨佳  编辑/陈亚妮  

值班主任/侯荣  值班编审/袁文燕



猜你喜欢 

@绵阳人,你的养老金又涨了!增加部分7月底前发放到位,快来算算涨多少?

绵阳这个砸车男子逮住了,5月以来作案多起,专挑越野车下手…………

吓到不敢说话!微信、QQ聊天记录将成有效证据?没那么简单……

“骂我可以,不要扣我工资”,一句话扎心职场中年人!

微生活 | 手机别再清垃圾了,只需打开这个开关,用很久都不会卡!


(长按识别二维码)

本报原创,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私信小编

——————

微信广告合作

0816-2381382

点击“阅读原文”,绵阳人都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