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年援助同行、2000个日夜相守……这群绵阳人在“绵阳第十县”的激情岁月

绵阳晚报 绵阳晚报 2019-06-13

☎微信广告合作:0816-2381382


距离绵阳600多公里的阿坝州西北部,海拔超过3000米的壤塘县,是一个偏僻落后、脱贫奔康任务异常艰巨的国家重点扶贫县。


▲绵阳援建的高山道路九倒拐


从2012年至今,长达6年的时间里,绵阳市对口援建壤塘县,投入1.65亿援建资金,实施36个援建项目,助推壤塘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当地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切实增强。


时至2018年7月底,绵阳市对口援建壤塘县第三批援建队的工作任务基本结束,本报特派记者远赴壤塘,深入采写了一组对口援建一线的感人故事。


▲对口援建的科研合作基地

在结束两年的援建工作前,绵阳对口援建壤塘工作前线指挥部指挥长李大勇和队员们,把胸前的队徽送给了当地的干部和群众。这个金灿灿的队徽上面刻着“绵壤一家亲”几个大字,旁边还有一个爱心包围的中国科技城图标和牦牛角。


两年来,李大勇们从骨子里从行动中不断散发出的“绵壤味”,让“绵阳第十个县”壤塘干部群众真正体会到了汉藏同胞的血脉深情。


▲壤塘县城

藏名记不住汉名

绵阳干部更名改姓

7月下旬的一天,吾依乡西西村达青沟安置点细雨如丝,一排排错落有致的藏式新居依山而建,构成一幅雨中藏家的美景,村民穷麦老远就招呼着记者一行中他认识的人:“壤贾,外面雨大,你们快到屋里来。”


绵阳援壤指挥部副指挥长贾永和热情上前握手,与穷麦拉上家常。原来“壤贾”正是贾永和的藏族名字。


▲藏式新居


援建干部取藏族名字,还是绵阳援建指挥部指挥长李大勇的“先进经验”。


“我要作为责任人联系贫困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可是汉语名字对于藏族同胞来说很拗口,藏民们根本喊不出更记不住,见一次教一次也没用。”李大勇苦笑着说,要是贫困户连帮扶责任人的名字都叫不出,那肯定工作开展不好。


后来有一次和藏族干部下乡,发现藏民都喊的是藏族干部的藏名,李大勇突然灵机一动:“既然藏族同胞记得住藏名,我给自己取个藏名不就行了嘛?”说干就干,他就立刻给自己取了个藏名“耸李”,还真就让村民们记住了。



▲李大勇和藏族群众亲切沟通

贫困户“包庇”干部

“东窗事发”追车献哈达

西西村村民陈政华是贾永和联系的一位贫困户,脱贫攻坚修建房屋时一来二去,贾永和与陈政华一家感情日渐深厚,贾永和时常到陈政华家看望。有一次下乡,贾永和看到陈政华儿子眼睛红得吓人,给他拿了200元钱让他赶紧带儿子到县医院去看病,还主动帮他联系好绵阳的医生。儿子的红眼病好了以后,陈政华一家对贾永和更是心存感激。


事后不久,西西村脱贫迎来州级检查,调查人员入户到陈政华家中例行开展询问,一连串的发问,陈政华都回答“有”。最后调查人员问:“有没有低保?”没有低保的他竟然也回答“有”。调查人员一言不发转身就走了。


“你为啥要说谎呢?没有低保为啥说有?”在场的当地干部告诉陈政华,这样做是会对帮扶干部造成不良影响的。陈政华后悔莫及,马上拿上哈达,向调查队的车子追过去,好不容易追上车。他向调查队员献上哈达解释说:“对不起,对不起,我刚才答错了,帮扶我家的绵阳干部对我们非常好,我以为说没有低保会对他们有影响,所以你们问的我全都答有。”



调查队队员一听是这么回事,都高兴地笑了,“贫困户能这么维护干部,充分说明当地的群众对绵阳援建干部的工作高度认可啊”。


▲石里乡中大石村高原双低油菜花盛开

脑梗塞和高原心脏病

再次验证援建队员的热血

绵阳援建干部到达壤塘后,大多都出现过高原反应,有的整夜睡不着觉,有的呼吸急促胸闷心慌,有的头晕脑胀嘴唇干裂等各种身体不适。


这些只是小事,严峻的考验时有发生。


绵阳援壤工作队在帮扶村开展工作

苟清平是一名部队转业干部,2016年9月随援建队来到壤塘县人社局工作,去年6月21日上午,苟清平突感身体不适,“左手端杯子的时候手在发抖”。


医生赶紧将苟清平接到壤塘县医院,经过检查怀疑为脑梗塞,且出血位置在脑中干。李大勇和贾永和得知消息,赶紧联系绵阳四〇四医院成立医疗组,随时准备转院。随后,壤塘县医院通过两次间隔CT检查,发现脑部血液没有扩散,指挥部决定立即将苟清平送回绵阳治疗。


6月22日凌晨2点,苟清平到达绵阳四〇四医院,绵阳医疗组通过与华西医院远程会诊,反证了绵阳援建壤塘医疗队诊断正确,治疗效果明显。通过专业医师的推拿治疗,苟清平身体逐渐开始康复。


援建队员董豪是游仙区一名教师,去年有一天,援壤刚满一年的他突然感觉心跳加速,仿佛身体都失去了控制。


“当时他心跳达到每分钟180多次,跳得全身发抖,一看就是强烈的高原反应,我与李大勇商量后立即安排将他送回绵阳治疗。”贾永和说,结果到绵阳医院做了全身检查后发现,董豪的心脏膨胀得很大,是典型的高原心脏病。


“没想到的是,这两个同志病情刚有好转,就天天给我打电话申请归队。”李大勇说到这里不禁动情,由于他们的要求很强烈,指挥部只好指定绵阳四〇四医院再做检查,结果显示他们的身体根本不符合条件再上高原,“虽然最终拒绝了他们的要求,但我们所有人都很感动他们的奉献精神”。



吾依乡西西村藏式新居


六载同行 绵壤情深


壤塘县位于阿坝州西北部,面积6863平方公里,境内群山延绵起伏,沟谷纵横,草原、林海,湿地、峡谷兼容,与2省3州7县接壤,总人口4.35万人,藏族占总人口的90%以上,是阿坝州地理位置最偏僻、工作条件最艰苦、经济发展最滞后、脱贫奔康最艰巨的国家重点扶贫县。


▲壤塘县城新貌


壤塘县成立于1958年9月30日,60年来,壤塘县地区生产总值从建县初期的0.15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8.23亿元,翻了54倍;截至 2017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1044 元、10482 元。国道317线、国道227线、壤班路全面贯通,壤塘通往成都、青海等地的交通运输网全面构建,境内也实现100%乡镇通畅,100%行政村通达,100%行政村通硬化路的3个100%目标。


▲壤塘漫山遍野的牦牛


民族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学校建设由建县初期的一片“空白”发展到2017年各类中小学及幼儿园58所,在校学生达6800余人。60年来,社会民生事业发展巨大,全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290户5988 人,贫困发生率从25.6%下降到10.1%,农牧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收入稳步增加,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切实增强。


绵阳市对口援建壤塘六年


 2012—2016年 


绵阳共投入援建壤塘资金1.1亿元,实施24个援建项目,全部顺利完工投入运行。绵阳援建的自来水厂、气象站、群众文化活动中心等市政基础设施让壤塘县城市功能基本完善,高原双低油菜、食用菌基地等产业化项目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牧区生产性道路、牲畜暖棚等农村基础设施促进了牧民增收,新农村建设、基层村委会等基础设施项目改变了农村面貌,干部周转房、农民特困户建房等民生工程改善了干部群众生活条件,精品藏寨、观景台等旅游设施支撑了文旅发展战略。


▲317国道上的小伊里农庄


 2017—2018年 


共投入援建资金5500万元,实施12个项目。其中产业发展项目4个,投入援建资金2190万元;义务教育保障项目1个,投入援建资金200万元;基本医疗保障项目1个,投入援建资金100万元;贫困村基础设施配套项目5个,投入援建资金2790万元;智力帮扶项目1个,投入援建资金220万元。助推帮扶20个贫困村、1290户贫困户、5988名贫困人口脱贫。


▲壤塘游客中心的电商产品展示柜


2018年7月,海拔3285米的壤塘县城,正沉浸在即将到来的60岁生日的喜悦中。


60年来,被公认是全阿坝州最偏僻最艰苦最穷的壤塘,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公认变化速度最快的,就是最近这六年,两千多个日夜。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这首高原壮歌里,多出了强烈的绵阳音符。


“绵阳是真正把壤塘作为自己的第十个县来扶持的。”情深意重的帮 助带来情真意切的感动,壤塘的县领 导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感恩党, 感恩祖国,感恩绵阳”。




记者/王鹏达  王望·文 陈冬冬·图

编辑/陈亚妮  值班主任/侯荣  值班编审/陈朝红



猜你喜欢 

绵阳人请扩散!可怜女婴被遗弃园艺山太阳城小区外!出生不足一周,经检查身体健康,孩子父母在哪里?

惨痛教训!男子醉酒驾车身亡,生日宴举办者赔偿7万余元!宴席同桌有责任吗?

近100万辆车紧急召回!涉及多个品牌,绵阳人快看有没有你的?

记忆中的绵阳·老街巷 | 南街故事多,印象老城旧时光

健康 | 走路防病又抗癌!什么时间走、走多少最好?这样做功效加倍!


(长按识别二维码)

本报原创,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私信小编

——————

微信广告合作

0816-2381382

点击“阅读原文”,绵阳人都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