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0年前陌生人借给他10元路费,50年后,绵阳八旬老伯竟做了这件事…

绵阳晚报 绵阳晚报 2022-04-28

☎微信广告合作:0816-2381382


借了别人十块钱,你会记多久?一天,一个星期,还是一年?家住游仙区魏城镇的刘老伯却记住了半个多世纪



家中无钱也无粮

陌生人借给他10元路费


上世纪60年代,那时刘代永20来岁,他和母亲兄弟妹妹住在射洪县农村,哥哥在外打工。“我们一家人都穷,我们的亲戚也很穷。”如今已经83岁刘代永还记得当年的困难情境,还记得穷到什么地步。“不仅没有钱,粮食都没有,借都借不到。”刘代永告诉记者,现在大多数人们过着吃饱穿暖的生活,当年的人们能过果腹已经知足,想的就是活下去。


那年农历二月份,家里粮食已经吃光,农作物还是小苗。全家老小既没钱也没粮,怎么办?“当时射洪认识的一位熟人在北川,通过这一层关系,我们一家人就准备迁移到北川去。因为听说北川山大,不缺粮,迁过去虽然穷,但能够借到粮食不会挨饿。”刘代永说,这样近乎逃荒一样的迁移计划遇到了难点——没有路费。


亲人那边粮食都困难更何况是钱,这时,一位姓陶的老师伸出援手。陶老师名叫陶庆明,是金华镇一所中学的老师,他和刘代永本人没有什么关系,但刘代永的兄长和陶老师的弟弟一同在山西打工。“只凭这一条纽带,我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了陶老师,把情况向他说明,他听后便借我十元钱作为路费。”刘代永告诉记者,在此之前他和陶庆明并不认识,心中十分感谢陶老师,想着以后一定要还给他。


定居绵阳五十载

八旬老人独自回乡找到恩人


到北川后,没有房子也没有粮食,一切从头开始。后来,刘代永一家又从北川搬家到游仙区魏城。“一开始生活很困难,忙着养活自己和家人,以至于一次射洪都没有回过,自然也没有把钱还给陶老师。现在生活好很多了,比以前好百倍都不止!”那时没有电话联系也忘记了地址,50多年过去,刘代永记得的只有陶庆明兄弟二人的名字,和陶庆明在金华镇当过老师这样一条信息。


“我今年83岁了,回想当年陶老师给我的帮助,想在有生之年把钱还了,好好谢谢人家!”有了这个想法,5月下旬的一天,刘代永简单收拾了下,独自出发乘车去到了射洪。“准备了几百块钱,坐班车再转车到了复兴镇。”凭着模糊的记忆,刘代永搭乘一辆摩的,让摩的师傅带他到陶姓人家比较多的村镇。走到一个村,问一家,不认识;第二家,也不认识……终于,一位老大爷说自己认识陶庆明,但是他在射洪县城,也不知怎么联系。“再一问,问到陶老师的儿子在复兴一所小学教书,这样辗转知道了陶老师的联系方式。”刘代永拨通了陶庆明的电话,赶去射洪县城。



时隔数十年之后

两耄耋老人终相聚


“我介绍自己是绵阳,姓刘。陶老师说了个名字,是我大哥,他这才想起来那件事。”刘代永说,他现在经济情况一般,还了500元钱买了一箱奶以表感谢。“其实我不只是为还钱,更为感恩!


陶庆明长刘代永几岁,如今已年过九旬。“当年我兄弟和他哥哥一起修宝成铁路,知道他家中有困难,我就借了点钱给他。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他还记在心上,并专程找到我,硬塞给我500元钱,我没办法只好收下。”昨(3)日,陶庆明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当年他在金华教书,有固定的收入,对于借钱给刘代永这回事,他早就忘记了。别人有困难时,力所能及帮一把,这也是做人的本分。


几十年后再见到刘代永,陶庆明十分高兴,热情地邀请刘代永在射洪玩了几天。


(刘代永和老伴)


50多年前,刘代永一家人陷入困境,陶庆明慷慨解囊送来10元钱,解了他一家人的困难,这种雪中送炭实在是难能可贵。

50多年后,刘代永老人不忘恩情,跨越两地寻找恩人,这份诚信之心实属不易。

10元的恩情,跨越了半个多世纪,让我们为这样的温情点zan!


今天

读晚报新闻

抽现金红包


祝你好运哦

记者/曹雨婷 编辑/叶子

值班主任/侯荣  值班编审/李霞


绵阳名医公众号

你身边的健康专家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扩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