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学生捅死陪读母亲,致命的15分钟内,母亲没有呼救!为何付出所有,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smartkids123 小学语数外 2021-04-29


11月22日下午

山东济南建大花园小区

发生了一起人间惨剧

一名24岁的男大学生

捅死了陪读的母亲…


很多居民听到

争吵、追赶、哀嚎声

但没听到喊救命

在建大花园四区六号楼与七号楼之间,就是案发地点。当时不少人听到了激烈的争吵声,期间还伴随着哀嚎。



争吵持续了几分钟,居民一直没有听到有人喊救命,误以为只是普通的家庭纠纷。  


业主张先生说,命案发生在11月22日傍晚6点左右,当时他和妻子正在家里看电视,楼下传来疑似打架的声音。


听动静好像是一个男的在打一个女的,有拳头打到身上的闷响声和被打女子的惨叫声。张先生以为是两口子吵架, 也没理会。 


22日下午6点多,居民李明(化名)正在玩手机,突然听到有人追赶的声音。


有一个女人在叫喊,仔细听了一下,一直没听到有人喊救命,也以为是普通争吵,第二天才知道一个儿子将自己的母亲杀死了。



“不知道那个母亲为啥一直不喊救命,如果喊的话说不定就能避免一场悲剧。” 


有人猜测,那位母亲没喊救命,可能被吓坏了,也有可能是没想到,自己的儿子能将自己杀死。 


有位老大爷告诉民警,他看到这两人打架,还曾上前劝过,说让他们别打了,再打就报警了。没想到后来出了命案。


警方22日下午6点20分左右接到报警,赶到现场时,受害者已经死亡。当天晚上,犯罪嫌疑人被抓获。 



据警方介绍,犯罪嫌疑人刘某,男,今年24岁,临沂市人。



下班时还挺开心

结果转角遇到了儿子

接着是致命的15分钟

据介绍,遇害的母亲王红(化名)在小区一家超市工作。


因为儿子在附近上大学,她就在小区里租了房子陪读,在超市上班不到两个星期,平时不爱说话,和其他员工交流很少,


超市一名员工称,通过查看监控,王红下班的时间是6点零3分,下班之前还和同事打了一声招呼,笑着走了,“当时看她还挺开心的。”


6点18分,路口传来叫喊声。



案发地点位于超市后方几百米远,这几百米的路上,王红和儿子遇见了。这十五分钟里,母子俩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没人知道。  


“直到第二天,王红没去上班,才知道原来出事了。”


同事称,王红在店里负责绑菜,面试时说自己就住在这个小区,想找份活干,入职后工作很勤快。  


受害者还有个小女儿

丈夫赶到时懵懵的

“我的儿把他妈害了”


据超市员工介绍,王红今年40多岁,家里还有一个八岁左右的小女儿,由爷爷奶奶照看,她来济南专心给儿子当陪读。


在同事眼中,王红生活很节俭,平时不会乱买东西。 



“听到这个事感觉挺震惊的。很惋惜,好好一个人突然就没了。”一名同事说,“她之前还希望我能帮她儿子介绍对象。” 


前几天,有同事见王红愁容满面,唉声叹气,就问了几句。“好像是因为儿子被学校开除了,所以不开心,具体的我也没问。”


这次出事,有同事猜测可能因为上学的事情,母子发生了争吵。


也有小区居民表示,王红的儿子可能患有抑郁症。 


事发第二天早上,王红的丈夫赶到超市。


“当时他说‘我的儿把他妈给害了’,说话时很无力,眼角还带着泪。”一名同事向记者讲述。  


学校回应:

男生只是请了长假

因精神或心理上的疾病

已经留了两级

22日,记者采访王红儿子就读的大学,工作人员表示,这名学生并没有被开除。“他因为身体原因一直在请假,课挂了很多。”


“可能是精神或是心理方面的,已经留了两年级,正常情况下应该是今年毕业。”


工作人员还介绍,这个学生的情况从大一就开始了,管理方面学校做了很多工作,一直在疏导他,他的母亲陪读也是这个原因,带着孩子很不容易,“这次,请的是长假。”


妈妈为什么不喊救命?小伊也觉得这个猜测很有道理:那位母亲没喊救命,可能被吓坏了,也有可能是没想到,自己的儿子能将自己杀死。 


上大学的孩子还需要陪读,可以想见,这家人把孩子看得有多重要!这样的父母,应该是天底下最无私、最有爱的父母。然而,父母的无私,换来的却是孩子的拔刀相向。

 

难怪有人说,中国式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付出全部,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一个朋友最近很犯难。


她10岁的儿子想要报某个兴趣班。


蛮好的事,可偏偏那个兴趣班相对于朋友家的收入水平而言,非常贵。贵到一旦同意孩子上了那个兴趣班,就意味着他们一家接下来很长时间,只能靠吃土度日了。


她问我:


要不要满足孩子?难得他这么上进。


看着她一脸慈母温暖的表情,我忍不住叹息。


如今,父母们对孩子的教育特别上心,甚至到了不惜砸锅卖铁的地步。


我能理解,但我觉得,我们必须要把握一个原则:即我们和孩子,两代人的消费水平要一致。


意思是,如果你很有钱,你自己的日常消费也是偏于奢侈的,结果偏偏让孩子在物质上很匮乏,穿破旧的衣服,不能买这个也不能买那个,把孩子限制得非常惨,那么这样我们是不建议的。


同样,如果你自己平日里过得非常拮据,却在孩子身上一掷千金,甚至不惜呕心沥血,压上自己的整个身家,我们同样不建议。


前者的做法,只会凭白让孩子产生“我不配”的自卑心理,以及对父母的怨恨。当我们把亲子关系搞糟了,如何还指望在其他重要的事情上,对孩子产生真正的影响力呢?


后者的做法,后果可能就更加可怕了。


很多父母咬牙扛起生活的重担,为孩子撑起的,却是一个真空的世界。

 

有一期《少年说》中,有个叫叶欣雨的女孩,一上台就声泪俱下,质问父母:“我想问爸爸妈妈,你们真正在乎过我的感受吗?”



父母本来一脸期待地仰望女儿,没想到一上来,就被狠狠打脸。


“自从你们开超市之后,就一门心思全在工作上,是钱重要,还是我重要?”叶欣雨泣不成声,气氛陷入尴尬。

 

超市是家庭的经济来源,父母搬砖和陪孩子两难全。

 

面对女儿的控诉,他们一直硬撑着,强颜微笑,最后一刻终于忍不住,双双掩面抹泪。

 

 

这对父母的硬撑,也是生活日常的写照。

 

他们默默负重前行,刻意留给孩子一片静好岁月,却也将孩子屏蔽在一个虚假的世界中,隐去了生活的真相,隐去了自己的心酸和无助。

 

一旦父母习惯了假装强大,孩子也会习惯对父母的付出麻木无感,熟视无睹。相反,在地铁上,一个小男孩努力踮起脚,抓住拉环,咬紧嘴唇,用力保持平衡,只为支撑起倚靠在自己身上小睡的妈妈。

 


看到妈妈也会疲惫,也有依靠自己的时刻,男孩心头陡然升起担当的愿望。

 

郭敬明在《夏至未至》中写道:


“年少时,我们总以为父母无坚不摧,直到撞破他们的无助,才明白那是因为爱,他们才愿意扮演英雄。每个孩子都会经历那样的时刻,突然想快点长大,庇护父母,像他们曾经庇护我们那样。”

 

父母适当示弱,孩子才有机会接触生活的实相,撞破父母的无助,发自内心地感恩和担当。

 

父母毫无保留地付出,模糊了与子女应有的界限。

 

网上曾有条新闻,山西太原一位83岁的老太太,每天都在火车站坐地乞讨。

 

经民警调查,老人有儿有女,正是44岁的儿子李某,每天一早把腿脚不便、视力不好的母亲送来乞讨。

 

 

李某没有稳定工作,每天打牌睡觉,靠母亲乞讨为生。老病相缠、本该需要儿女照顾的耄耋之年,反乞讨养儿,任子女榨干自己最后一滴血,可怜又可悲。无休止、无条件的付出,只能导致子女错位寄生,没有丝毫反哺感恩的意识。

 

2018年7月,杭州街头有一对靠织补手艺谋生的母子上了热搜。

 

50岁的母亲王素珍和28岁的儿子董怀利,应客户邀请,乘飞机去青岛织补奔驰车篷,仅补两个洞就一万元。

 

王素珍已在街头摆摊缝补二十年,后来她把手艺传给儿子,让他另立门户,在离自己不远的地方扎根做生意。

 

 

母子俩已在杭州攒下一套房子,但儿子一直怀揣一个梦想,就是能拥有一家店面,让母亲告别风吹雨淋。

 

同样是无私付出,母亲毫无保留把手艺传给儿子,但拒绝吃大锅饭,而是让他另起炉灶。母子是师徒,也是同行竞争对手。

 

弗洛伊德说:“成长的主要动力,来自和父母的分离。”

 

没有界限的付出,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力。划清界限,适可而止,才能推动孩子成长。

 

当孩子具备了健全独立的人格,才能拥有对父母和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

 

父母一味付出,容易忽略原则,无法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前几天,有位妈妈在朋友圈吐槽,现在养娃太奢侈,过个生日,花钱如流水。

 

原来,9岁的女儿参加了同学的生日派对,家长又包别墅、又请司仪,还有豪车接送参加生日宴的同学。

 

女儿回家就问妈妈:“以后生日可不可以也去别墅里过?也要带游泳池的!”

 

妈妈无言以对,转身在家长群发牢骚:“这要花多少钱?1万块都不够吧?下周孩子也要生日了,咱家哪里有钱给她这么造啊!”

相信,参加完这样的生日会后,想包别墅的不止这一个孩子。焦虑的家长,也不止这一位妈妈。

 

问题不在别人的炫耀,也不在孩子的虚荣,而是当付出成为一种惯性,家长很容易被孩子牵着鼻子走,丧失了成人的价值观和判断力。

 

对孩子不合理的要求,家长温和而坚定地拒绝,才能传递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

 

同事的儿子11岁,最近缠着他要一辆进口牌子的山地车。

 

本来他也一直想给孩子买一辆自行车,但儿子说了一句话,让他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

 

“我同学说,你都开这么高档的车,还舍不得给我买一辆进口自行车,这也太小气了吧?”

 

同事郑重告诉儿子:


“我的车,是我自己奋斗,努力赚钱买来的。将来你也可以靠自己努力挣钱,买一辆你喜欢的自行车。”

 

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不让孩子重复自己受过的苦,是每个家长的心愿。但是,当我们付出有形的东西越多,就越容易忽略无形的东西。

 

巴菲特说:“我很感激我的父亲,我幼时从他身上学到如何拥有正确的金钱观。”

 

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是父母付出的重点所在。


龙应台说: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欣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

 

父母对子女的付出,不忍奢求感恩和回报,却也不希望活成被子女遗忘的孤岛。

 

前几天,孙红雷转发的一条微博打动了无数人。

 

地铁上,一位老人侧身躺在儿子的臂弯里,像个孩子,舒服地睡着。

 

 

父母垂暮之年,子女一句问候,一点亲昵,足以慰藉孤独的内心。

 

这样心存感恩的孩子,离不开父母懂示弱、有条件、有原则地付出。

 

愿天下父母,都能被子女温柔以待。


同时,请父母们切记,切记:不要让孩子,欠你太多。


那么多血的教训,真的真的已经够了。


速算珠算、音标课程,国学大智慧、新概念入门级和青少版英语动画、人教版数学单元期中期末试卷等A类资料请回复字母“zl”。

微店:小升初英语、语文考点精讲、小学奥数课程,点击下面“阅读原文”查看。


语数外,下资料,上网课,分享智慧教育。

扫描右图二维码轻松关注



感谢您 “分享” 使更多孩子受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