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母亲的复仇》:一个关于女孩保护的社会问题

刘玲律师 北京刑事辩护 2022-01-04

         

以复仇为题材的电影总是很吸引人,比如《基督山伯爵》《V字仇杀队》等,观众从中感受着快意恩仇的洒脱和不羁。印度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也属于此类电影,讲述了一位母亲为被性侵女儿复仇的故事。


该影片根据2012年12月16日发生在德里的黑公交轮奸案改编的,BBC纪录片《印度的女儿》记录了这一案件。不同的是,黑公交轮奸案的六名凶手中有四人被判死刑,而《一个母亲的复仇》中的四名凶手却被法庭无罪释放。于是,对法律绝望的母亲戴维琪开启私力救济模式,通过一系列复仇行动惩罚凶手,实现了个案正义。这也是影片所要表达的主题:“正义不可能无处不在,于是有了母亲”。


影片中,戴维琪从生物老师秒变复仇女神,有勇有谋有胆有识。观众看着凶手被惩罚,痛快又解气,也不禁感叹:复仇真是高难度的技术活儿,要通晓毒物原理和制作,会射击,会开车跟踪,会破坏监控……复仇手法也讲究:戴手套不留指纹,戴帽子不暴露容貌,随时进行角色扮演……复仇之难,难于上青天,观众也理解了现实中有一些受害家庭饮恨含冤的苦衷。


戴维琪复仇属事后私力救济。在人类社会初期,血亲复仇、同态复仇是解决冲突的主要方式,基本操作就是血债血还。国家出现后,犯罪不仅被看作是对个人的侵犯,也是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因此国家承担起惩罚犯罪的责任,私力救济被公力救济取代。在法律框架下,戴维琪无权杀害或伤害他人,她的复仇行为实质是加害行为,也应受到法律制裁。否则,如果允许复仇,那么冤冤相报何时了,社会将陷入混乱中。


戴维琪复仇时,惨案已经发生。比较而言,提前预防犯罪、避免和减少伤害更为重要。当女儿提出去夜店时,戴维琪预感到危险并试图阻止,当女儿离开家门时,戴维琪提醒女儿保持联系,并叮嘱女儿的同学给予照顾……作为母亲,戴维琪该做的、能做的都做了,但是伤害还是发生了。




这部影片让我们想到新近发生在南昌的一起凶杀案:下午五点多,一位24岁女律师和两位女伴在繁华街区行走,突然一男子持刀从其背后砍刺,女律师倒地身亡。有媒体称凶手是随机寻找杀人目标。这位被害女孩,她没有深夜出行,没有衣着暴露,没有独自行走,没有行走于偏僻之地,没有与人争执,在自我保护方面,她能做的、该做的也都做了,但是悲剧还是发生了。


两个案件,两个女孩被伤害,都是同样的防不胜防,为什么?因为我们一直认错了方向、用错了力。我们总是过分强调女孩的自我保护,可是,再牢固的盔甲也能被刺破。我们应当将矛头指向凶手及潜在凶手,全力干预、遏制犯罪发生。


在预防犯罪尤其性侵犯罪方面,很多国家都在努力探索。美国1996年通过“梅根法案”,公布性犯罪个人信息。韩国2011年允许对性侵未成年人的罪犯进行“化学阉割”。韩国电影《素媛》也是根据一起真实强奸案改编,前不久,凶手原型赵斗淳即将出狱,引起社会恐慌。随即,韩国MBC电视台公布了凶手照片,在凶手肖像权和公众知情权博弈中,韩国选择了后者。


他国经验和教训,我们可以“拿来主义”,审视一下我们做的是否到位。法律体系中的犯罪预防制度是否完善细致?性侵违法犯罪之人有无及时受到法律惩罚?有没有公布有性侵史的罪犯信息并限制从业?有没有对强奸犯实施化学阉割以降低再犯可能?公共场所及交通、通讯工具有无配置专有设施或工具以保障女性利益,比如女性车厢、定位系统、一键报警装置?学校教育中有无将性别教育列入必学课程?家庭教育中关于男女平等的理念有无缺失,有没有特别强调尊重和保护女孩?……或许在很多方面,我们做得还不够,甚至未引起重视。


《一个母亲的复仇》中戴维琪的复仇行动,并不具有学习模仿价值,但是影片提出了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问题,即女孩保护问题。女性是人类的母亲,保护女孩本应是全人类、全社会的责任。


【原文首发于 法制日报主办、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法制与新闻》2019年第7期】



      刘玲律师

北京市律师协会刑事诉讼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清华大学法律硕士研究生联合导师

北京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律师

著作《分光镜下的法治》中国法制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