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假如潘金莲当年住的小区有围墙……

2016-02-24 海那边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那一天,刚刚向武松表白失败的潘金莲打开了自家复式小洋楼的窗户,失手将支撑窗户的叉竿砸在了路过的西门庆头上,四目相对,两心碰撞,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从此开始了一场狗血淋漓的生死虐恋。


因为这一次相遇,导致后来武大郎惨死、潘金莲、西门庆、王婆被杀、武松发配孟州,遇到了施恩,帮施恩醉打蒋门神夺回快活林,后来又被蒋门神买通了张都监要害武松,又被主角光环笼罩的武松来了个反杀,把张都监一家十九口杀个精光,逃往青龙山落草,后来被更大山头的梁山合并,劫富济贫、杀人如麻,最终单手擒方腊,在六和寺面对青灯古佛,忏悔自己一生犯下的杀戮……这一切因缘际会,都是因为当年哥哥嫂嫂住的小区没有围墙。


试想,如果当初潘金莲的复式小楼不是临街户型,而是封闭式的小区,那么,她就算再往楼下掉东西,也砸不到不在本小区居住的西门庆,在那个妇女不出门、任何约炮聊骚的软件都没有的年代,潘金莲很可能就此红颜空老,后来那些事情也不会发生了。




在武松和潘金莲生活的年代,中国普通老百姓的住宅区基本都是开放式的,从《清明上河图》就可以看出,整个汴京城的房屋基本都是临街而建,比美国的第五大道先进1000多年,只有深宅大院、皇宫相府,才有高高的围墙隔起。那么,中国的民宅小区是什么时候开始封闭起来的呢?


中国“房地产模式”的开启


中国的封闭式社区不是农耕时代的产物,1982年竣工的广州东湖小区,是我们国家的第一个商品住宅项目,也是第一个引进外商投资的房地产项目,由香港宝江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港币,这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啊,当年1000万港币都能拿来搞房地产,现在只能买个单位了。自然,它也是封闭式的。



遥想当年,改革开放初期的闯将们真是有一股敢为天下先的闯劲,负责东湖新村小区项目的东山区房管局负责任李庆符说:”东湖新村引外资建设以及建筑本身的设计和管理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全国各地所推广。从1980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他和同事接待了无数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各地的房管部门、建筑设计院等。后来,深圳、上海等地都出现了类似东湖新村的商品房小区。”


出现一个小岗村,全国农村都学小岗村模式,出现一个东湖小区,全国的商品房也都学东湖小区模式。现在绝大部分的小区全部都是封闭式的,这从它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大地上的模样起似乎已经注定了。


中国的房地产模式是跟谁学的?


大家都知道1979年那个春天的故事了,就在一年前,1978年,邓小平访问新加坡,对“新加坡模式”印象深刻,而此时的中国,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社会主义的旗帜上第一次写上了“市场经济”四个大字,迫切需要与国际市场接轨。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到“新加坡社会秩序算是好的,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中国大地掀起向新加坡学习的热潮。


从早期的引进外资兴建工业园、物流园、到公积金制度、住房制度全部都曾大力学习新加坡,而现在这种封闭式的小区,也是从新加坡学过来的。同时,我们还学习了新加坡另一种房地产模式——廉租房,只不过没有学好。


这种由政府出资建设低价卖给老百姓的“廉租房”在新加坡非常普遍,叫做“组屋”,89%的新加坡人是居住在组屋里的,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申请,据说新加坡的男青年向女青年求婚,都是说:“我们一起申请组屋吧!”然后女青年就感动说:“好的,我要给你生猴子。”




组屋的建设规划也是考虑周到,周边的配套设施如商铺、医院、学校都按比例建设,另外周边的交通设施如公交、地铁都尽量靠近组屋范围,组屋的底层不做住宅使用,而是作为活动场所或服务设施的地方。如果是下雨,你从组屋走到最近的地铁站都不用打伞,这在规划上不得不说是人性化十足。


新加坡从1955年开始实行中央公积金制度,这项制度规定,任何一个雇员或受薪者,每月工资必须扣除一定比例,雇主也需按雇员或受薪者工资的上述统一比例,每月拿出一笔钱,统一存入中央公积金局,记在雇员或受薪者名下。中央公积金制度为新加坡人购房提供了资金来源。公积金存取业务由中央公积金局经管,职工调动工作时不会受影响。中央公积金实际上是一种强制储蓄,由中央公积金局统一管理,并向存款人支付一定利率的利息。公积金中30%可用于购房。凡年满21岁、能组成家庭,家庭月收入在6,000新元以下(约合27000人民币)、不拥有其他产业的公民,都可申请购买组屋,并可提取公积金的1/2作为购房首付款。政府以高于公积金利息0.1%的利率为购房者提供贷款。购房者则用公积金偿还贷款,付款期限可长达25年。

    

一批批组屋的建设,一个个新社区的改造和兴建,不但改变了新加坡城市的面貌,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在新加坡这个弹丸小国里,平时上街,根本感受不到拥挤,就是因为各组屋建设的设施配套,人们不需要集中在一个地方购买东西,在自己生活范围内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因此,在新加坡住房民意调查中,93%的居民对国家组屋政策深表满意。


“亡羊补牢”还是“拍脑袋”


中国的廉租房目前相比新加坡的组屋还有一定差距,但我们不着急对廉租房进行改革,而是盯上了封闭式的商品房小区。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到了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也就是说,以后那种封闭式小区不准建了,已经建了的也要拆掉!


由于民众对于要拆自己围墙这件事反应很大,在新浪网的民意调查当中,就可以看出持反对意见的网友比例是很高的。




为此,《人民日报》及时出来发声,刊文《中央要求拆除小区围墙,是拍脑袋决定?当然不是!》,首先说明这次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全盘考虑的,紧接着最高法网站刊文称“封闭小区是农耕时代产物不适于今天”。似乎要与把民意扭转过来,不例外还有专家站出来说:“中国的围墙,是处处提防的表现。民众内心的安全感,防范……现在要拆了,说明政府在进步,社会在进步……”


说白了,当年疯狂发展房地产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拉动经济,交通问题还不在主要考虑当中。现在觉得堵车堵得太不像样了,看着那些一座一座封闭的小区把近路都堵死就觉得闹心,怎么办?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嘛,拆呗!当然有分析得更加深刻的原因来解释这次开放小区的决定,让我听得不寒而栗,最近风声紧,你敢听我都不敢说。


人口高度密集的新加坡却不堵车


我们还是说回治理交通堵塞这个问题吧,官方认为,现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之所以这么堵,封闭式小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小区内的道路没有充分利用,导致“城市道路只有动脉和静脉,没有毛细血管。”不可否认,这对缓解交通压力确有一定作用,为什么封闭小区,会对道路通行状况产生影响?不用太多文字,请看下面这张图。



我们再对比一下新加坡吧,新加坡是世界上汽车密度最大的国家之一,每公里道路平均拥有81辆汽车,而日本和英国却分别为43辆和27辆。这样高密度的汽车量应该很堵车吧?事实却相反。由于国土狭小,土地资源十分有限,因此新加坡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使得全国交通秩序井然,汽车畅通无阻,空气污染很轻。令人赞叹的是,新加坡的快速路及市中心道路上基本实现了97%无堵车现象,这一成绩与政府科学和合理的管理规划措施是分不开的。


新加坡规定,汽车数量的增长速度必须与道路容纳能力相适应,即使在很特殊的情况下,也不得超过2%至3%。为此,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制约汽车的发展,尤其对于私家车,更是严格地加以限制。




在新加坡,不论是购买汽车还是使用汽车,成本都很高。新加坡推出特有的“拥车证”制度。想要购买私家车的人必须首先向政府提出申请,投标购买一张有效期为10年的“拥车证”,才能到车行买车,然后注册车辆。如果“有车无证”,是绝对不可以上路的。10年期满之后,驾车者无论是继续用车还是另购新车,都必须支付另一笔费用。每个月,交管部门会发出一定比例(平均不超过3%)的“拥车证”,在社会上公开标售。因为数量有限,而想买车的人又多,所以标价一直在上涨。如今,1张“拥车证”至少需要5万新元(约合人民币25万元左右),有的车型甚至高达10万新元(约合人民币50万元左右)。

    

在新加坡,对于驾车者来说,除了汽油费、停车费、维修保养费、保险费、道路税、车检费等必不可少的支出之外,还有一个特有的电子道路收费。为了解决繁忙路段拥堵问题,新加坡在全球率先采用了电子道路收费系统(ERP),鼓励大家减少在繁忙道路高峰时段驾车。


政府在所有通往市中心的主要道路上都设置了电子收费闸门,并在每辆机动车上安装了收费读卡器。电子收费闸门在高峰时段定时开启,汽车如在这时经过,闸门上的传感器就会感应,“过路费”自动从汽车的读卡器里扣除。根据车型不同,过路费用在0.5新元至3.5新元(约合人民币2.5元至17.9元左右)之间不等。如果读卡器里的现金不足,或者汽车经过闸门时没把储值卡插放好,车辆信息都会被记录下来,政府罚单随后寄往车主手中。道路电子收费系统对于调节不同时段的车流量起到很显著的作用,人们可以选择绕道而行,或是在非高峰时段驾车,这有效减少了道路拥堵现象的发生。有数据显示,电子道路收费系统使市中心车流量减少了13%,高峰时段平均车速提高了20%。

  

除了“拥车证”和电子道路收费等管制措施,新加坡的道路和城市规划也处处尽显科学的规划设计理念。在新加坡的城市道路上,单行线比较多,虽然造成了司机驾车绕路的现象,但却减少了交通灯变化的复杂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加快车流车速的作用。此外,新加坡公交车站的设计也颇有讲究,公交车进站后会停在马路向外凸出一块的位置,这样不会造成占道,后面的车辆也可以顺利通行。同时,为缓解交通压力,新加坡政府在小区和住房设计时就考虑了交通因素,尽量把生活社区设计在离工作地点最近的地方,尽量使全新加坡人从家里到办公地点,交通最长时间不超过1小时。减少行人和车辆在路上的时间,是治理交通拥堵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秩序建设要跟得上经济建设




在新加坡,地铁的设计别有特色。早在1965年规划时,就将为乘客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放在首位,因此布局非常超前,并留有充分的余地,乘客不出车站便能中转到全国的各个角落。几十年过去了,地铁的规划没有变,而现在要做的就是“填空”,把一个个“方块”逐步地“画”出来。在地铁车站的周围,都留着比较空阔的地方,即使是最宝贵的地段也不卖。


秩序建设要跟得上经济建设,这也是新加坡成功的经验。建国以来,新加坡差不多每10年把自己的产业提升一次。与此同时,新加坡的社会政治秩序也在不断进步。在社会层面,尽管新加坡不接受西方的福利社会的概念,但社会政策在很多方面甚至优于西方诸多国家,尤其是政府组屋建设方面。在政治秩序方面,新加坡也拒绝了西方式的民主,但建设了有效的法治、廉政、政治开放与民主、高效公务员队伍等等制度,并且在所有这些方面,为世界所瞩目。


可见,任何一个单独的社会问题都不是只有一个单独的原因,而是处在整个社会秩序中的一环,拆了围墙,交通得到一定的改善,但随之而来的更多问题又如何解决呢?


点击“阅读原文”,体验海那边独创的移民评估工具,在线预约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