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织竹,似知足,是常乐

2017-03-17 传承文化的 中华手工

文|孙凝异  图|杨泽乾 杨俊鹏  


薄如蝉翼淡如烟

万缕千丝总相连

借得七仙灵巧手

换来天下第一帘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384zha3sv&width=500&height=375&auto=02016年,手艺网(www.91craft.com)前往梁平,记录当地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揭开梁平竹帘的神秘面纱。


离重庆主城约180公里的梁平县,古称梁山,是有名的“竹乡”,这里雨量充沛,盛产慈竹。慈竹,可药用止血,更因纤维长、韧性强,成为竹编工艺品材料。



与其他地区竹编多以竹片为原料不同,梁平人将慈竹刮青去簧,劈成竹片后再篾成直径只有0.3毫米到1毫米的细丝,100斤的竹子大约能取3斤丝,然后以织布机脚踏手捻的方式编织成帘。



长长的竹帘,以蚕丝做经,竹丝做纬。一天工作8小时,能织1米长。而竹帘的宽度,则取决于竹节的长短,从20多厘米到约50厘米不等。若要更宽的长度,则需将两片竹粘贴后再篾丝。


梁平竹帘画《夜宴图》局部 牟秉衡 53cm×640cm


这项“织竹”技艺,起源于宋代,到清代开始运用国画技法在细丝竹帘上画山水、花鸟、人物,或是写以书法。



挂在窗户上既通风透气,又能观室外。



而在外面,却看不清室内活动。



从右到左,便是从竹节到竹丝的大致过程。


逐渐地,以绘画装饰竹帘成为这项技艺的一大特色。2008年,梁平竹帘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名录。



但是,精湛、令人叫绝的竹帘制作技艺,却被忽略了。



如今的“竹乡”,能生产竹帘的仅4家作坊,均以销售竹帘画作为主营项目,牡丹、老虎、仕女……价格从几百元到上万元不等。


梁平竹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牟秉衡,今年已78岁。


师傅们苦守着百年来的传统,令人尊敬却显得无奈。没有市场,就没有生产,留存的竹帘都是师傅们在早些年织造的,33cm、43cm、47cm、53cm……哪些宽幅的竹帘用完了,再请人织相应宽幅的竹帘。但仅存的几家作坊,库房远比做销售的地方大。



“织竹”技艺,几乎沦为表演项目。



《中华手工》杂志记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2年,从点点滴滴中看到了太多凄美的故事。这一次迈出新步伐,与78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牟秉衡老师合作,取梁平竹帘透气、轻便、可卷折、易晾晒等优点,尝试以无画的素竹帘做茶席,重新还原其日常生活所用。


图中茶席为梁平竹帘,茶杯为四川的瓷胎竹编,这两项技艺师出同门,均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却又有细小的差别。为贴合瓷胎便于编织,瓷胎竹编的竹丝讲究扁平,而为了便于作画,梁平竹帘的竹丝则追求圆润。



因以极细的竹丝编织而成,梁平竹帘的柔韧性极好,将两边合拢,能形成细密的褶皱,好似裙摆。



27cm的宽幅,正适合做茶席,秀丽雅致。



因竹帘纯手工织造,两端边缘会参差不齐,必须人工用剪刀沿着边线修剪。时间久了,手握剪刀的两指便僵硬酸软。



编辑部的同事借来切纸刀,本想以省力快捷的方式修边,结果竹丝虽细但纤维韧性极好,起了折却不会断。偷懒的方式行不通,只能纯手工完成修边。



素色竹帘雅致,于是在竹帘一端落上牟秉衡老师创办的“竹帘画坊”印章,望能为喝茶闲聊增加一点谈资。


很长时间以来,梁平竹帘画以卷轴或贴布的书画方式装裱,将不整齐的边缘隐藏起来。剪断后作为茶席使用,须用白乳胶将两端经线线头收边。因经线将竹丝织得紧密,人们可以根据茶桌的长短用剪刀和白乳胶自己操作,而不用担心竹丝散开。



透气、透光,做帘、做席,皆好。

竹与茶,自相配。

「知足茶席」

织竹,似知足,是常乐。


希望《中华手工》的一次尝试,让梁平竹帘广为人知,逐渐走进你我的生活。


后 记


12年来,在《中华手工》记录的10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里,梁平竹帘算是离位于重庆的编辑部最近却又最远的手艺。


思维固守传统、作品没有市场、技艺没人传承、存活靠政府扶持……梁平竹帘画与绝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一模一样。最近一次稍大规模的销售,还是春节前一位来自福建的客户选购几幅画作送人。


推出知足茶席,我们是有信心但却犹豫的。



它透气、轻便、可卷折、易晾晒、质朴素雅,与茶空间搭配相得益彰。


但事实上,宽度在27cm、最适合做茶席的竹帘已没人愿意制作。牟秉衡老师家里仅存的两箱竹帘都是早些年前的老艺人织的,具体有多少米,能剪多少茶席,他们自己也不清楚。但只有产生销售,乡里的从艺者才能看到好手艺是有未来的


或许未来——

人们愿意重新生产制作27cm宽幅的竹帘;

竹丝的直径可以达到0.3毫米甚至更细;

绘画时重拾来自大自然的桐油而不使用清漆;

梁平竹帘,也不只是竹帘画和茶席……


暂且,我们把「知足茶席」看成一种众筹,为一门传统手艺众筹生命力,为振兴传统工艺迈出一小步。


晚上8点过,78岁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牟秉衡老师借着一盏日光灯,靠在画案旁翻阅杂志,从时尚设计到传统文化的内容都一行行细读。



其实,「知足茶席」还有诸多不足


竹子的色泽不一,织出来的竹帘会有深有浅。


因为每一节竹子的色泽不一,过去在织造时若没有经过刻意挑选,一张帘有可能深浅对比明显,也可能某些竹丝上带一点竹节天然形成的斑点,但牟老师的家人在挑选裁剪时会尽量避免这样的状况。



用作茶席,难免被水渍浸染,因此印泥里混合了胶,避免印章快速脱落。但竹帘的经线是以天然蚕丝织造,落章后总会被晕染,显得不够清晰。



包装,其实也是极其简单的。圆纸筒仅限于保护茶席不受弯折,便于运输取拿。我们贴上了几位老师在很多年前提写的“中华手工”签纸,让它看上去有一张稍带文艺感的“出生证”。



更大的问题,是没有数量保证。这种27cm宽、未上清漆、未经漂白的原色竹帘是前些年的老艺人织的,能剪多少茶席,牟老师的家人也没有具体数目。


我们暂且商定推出50幅白边茶席、50幅红边茶席,若后期数量不足,支付的款项我们会全数退回,还望谅解。



知足茶席,谈不上创新,也没有设计,我们只是让它回到最开始的存在方式——生活日用里。看到这里,你一定知道梁平竹帘可以有更多的可能,做灯、做屏风、做信袋……如果你是设计师,如果你对传统手工艺感兴趣,请留下你的姓名、一句话自我介绍、联系方式,希望在不久的未来,我们邀你一起前往重庆梁平,为那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出谋划策。



扫码或点击“阅读原文”购买知足茶席


↙ 点击“阅读原文”  竹与茶,自相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