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德基谈工业互联网:满天繁星VS月朗星稀!(二)

陈德基 计世研究院 2022-07-03
 关注计世研究院,看新鲜的ICT报道!


普奥创始人兼董事长陈德基,毕业于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计算机科学系,曾在艾默生过程控制集团从事工业过程自动化工作二十余年。陈博士是全球实时物联网的首倡者,并且是全球标准的制定召集人。他参与制定了全球第一个工业无线传感器网络标准IEC62591(WirelessHART),同时,还作为最早期的核心成员参与制定了OPC国际标准。

近日 ,计世研究院特邀陈德基博士分享了工业互联网的认识与看法。本文从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的故事、工业互联网的升级演化、工业互联网满天繁星VS月朗星稀等角度进行分享。

01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的故事

Fisher Controls是最早的自动化公司之一,它最初是由William Fisher于19世纪后期创立,经过多次转手,Fisher Controls现在是艾默生过程集团的一部分。

Fisher先生是爱荷华州一个小镇上的志愿消防员,每当火灾发生时,对用水需求的增加导致小镇水压的下降。为了弥补这种压力下降,有时候需要手动调节供应阀,而Fisher却找到了一种能够自动维持水压的办法。

他建立的机制感测到压力,并自动调整阀门以将压力保持在理想的范围内。从这个不起眼的发现,他开始生产调压器、阀门、机械调节器以及之后的气动控制器。

气动控制系统(Pneumatic Control System)是第一个在流程工业中使用的大型自动控制系统。它基本上是用空气压力实现流程测量和阀门驱动,用气动逻辑作控制。现在有些地方,大家仍然能看到气动控制系统,执行时,能听到气体喷出的响声。

随着电力带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子控制系统(Electronic Control System)成为了主流。它依赖于电力来操作流程测量、控制以及执行机构的系统。

计算机的出现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DCS。第一代DCS的代表是霍尼韦尔1975年推出的 
TDC 2000,TDC是基于当时的小型计算机,一个主机带多个终端设备;第二代的代表是艾默生1997年推出的DeltaV,DeltaV是基于当时广泛流行的个人电脑。

我认为可以把2012年定义为第三代DCS的元年,它是包含了第二代DCS的工业互联网系统。

备住:本书的第二章详细介绍了流程工业和流程控制的历史:《控制回路基础 – 批量过程和连续过程》(Control Loop Foundation - Batch and Continuous Processes),原著T. Blevins和M. Nixon,翻译陈德基,清华大学出版社,2017。

02工业互联网是工业自动化的自然升级演化

再来谈谈工业3.0的核心——工业自动化系统:PLC(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和分布式控制系统DCS(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

PLC是离散工业的主流控制系统。一个工厂通常有很多PLC,各自控制某个设备或产线。PLC通常是个嵌入式盒子,内部处理单元一般不是通用计算机CPU,而是FPGA或DSP等。控制配置一般在系统外生成然后通过专门工具下载进去,PLC相对简单,因此,供应商也相对较多。

我的研究背景是DCS。DCS是流程工业的主流控制系统,一个工厂通常就一个DCS控制所有的产线,所以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互联多个控制器和多个计算机。

控制器也是一个采用通用CPU的嵌入式计算机,控制器直接或通过各种现场总线与传感器、执行器相。工厂一般有一个控制室,里面通常带有大屏展示,操作员通过图形界面对生产进行设计、配置、下载到控制器。

人们习惯认为自动化系统的任务就是正确地生产产品,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我们知道企业主的目的是花最小的钱生产出人们愿意购买的产品,为了帮助客户更多地盈利从而自己盈利,DCS供应商可谓是操碎了心,远远不局限于支持生产产品。

列举几个在艾默生的经历:

1、艾默生的DeltaV是全球第一个推出的基于电脑工作站的DCS。我加入艾默生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打通DeltaV的对外通信,建立生产现场与企业、社会的数据桥梁。我们研发的OPC成为了DeltaV新品发布时的一大亮点,OPC后来成为了离散和流程行业共同的主流国际标准,现在又同MQTT一起成为工业互联网的主流数据交换技术。

2、到了2005年,我们开始制定第一个无线工业现场总线标准WirelessHART(IEC 62591),并同时推出了普适测量的理念,通过无线的优势,方便地远程监测生产之外的信息,设备状态、人员安全、气体泄露等等。这些应用现在换了个马甲,被称为典型的工业互联网应用。

3、先进控制算法能够更高效地控制复杂的生产,DeltaV支持多种先控算法,如MPC、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数据分析模块等等。如果把这些算法延伸到一个云平台上,是否可以叫做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呢?我认为是可以的,近期,和友人翻译的《先进控制基础》会由清华出版社出版,详细了解的朋友可以翻看查阅。

制造一个产品,还要考虑原材料和副产品,我称为一进一出。理想的生产应该不消耗多于产品需要的原材料,理想的生产应该是零排放。早期的粗狂生产不关心这两个,随着IT成本的指数级下降,企业发现处理这一进一出的回报慢慢大于投入了。随着政府污染监管的加强,企业发现这一进一出忽视不起了。新的DCS版本也是源源不断地满足这些方面的需求,一进一出的问题也是当今工业互联网的关注点

大家可以看到,DeltaV系统自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一个物联网系统,就是一个工业互联网系统,工业互联网早就在工业3.0里孕育成长了。

03工业互联网是工业“互联网”,满天繁星VS月朗星稀

“互联网(Internet)”属于专有名词,它的字母I是大写的。最近比较流行的一个词是“互联网下半场”,马化腾表示:“互联网的下半场属于产业互联网”。另外一些人认为下半场是“物联网”。

我前面说过工业互联网也叫产业互联网、产业物联网、工业物联网、物联网等等。从这个角度,“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也就成为了专有名词,它的两个字母I都是大写的。

互联网是全球一张网,无数个独立的节点服务于各自不同的目的,同时节点内部和节点之间能够标准化地无缝交互。互联网催生了无数的基础设施企业如华为、ISP运营商、无数的应用企业以及BAT等互联网公司。

工业互联网也是全球一张网。但是当人们谈到它时,却常常只关注网上的一个个应用,智能家居、无人驾驶汽车、黑灯工厂等等。很多工业互联网的践行者都在努力打造网上的这些节点。我们不要忘了它们之间是要互联互通的,不要忘了它们之间的共性。工业4.0有三个打通的理念,上下打通、前后打通、端到端打通,这后面两个打通,都涉及到多互联网节点间的协作。

互联网把人搬到了虚拟空间,工业互联网把物也搬到了虚拟空间。像互联网一样,工业互联网也会催生无数新的基础设施企业,比如那些帮助把工厂搬到虚拟空间的企业,工业互联网也会催生无数新的应用企业。普奥的定位是前者,这些新的企业有些会成为象华为、Google、BAT这样的巨无霸,但没有一个会独霸全球。

工业互联网将是包含无数个平台和企业的满天繁星,而不是庄家通吃的月朗星稀。当工信部长说工业互联网市场将是十个阿里巴巴的规模时,或许是从本文的这个角度来分析的。


推荐阅读



专家观点:奥普创始人谈工业互联网(一)


工信部:四项举措推动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


关注:大数据产业发展态势究竟如何?4位行业专家为你一一解读


最新!国家发改委首次明确了“新基建”范围!


后台回复“信创”,获取往期视频回放、PPT等资料


后台回复“大讲堂”,获取往期大讲堂回放、PPT等资料


后台回复“新基建”,获取新基建专业社群入群方式



·END·




💼更多商机合作请添加微信联系
计世研究院小助手微信号:jsxzs2020
(添加时请注明事由)



关注不迷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