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的穷孩子VS富孩子

银河君 香港直通车 2022-11-09

 

香港一个贫富差距极大的地方,有的人月入一万几千,慨叹买楼无望时,有的人20-30岁开着超过200万一部的超级跑车去西贡兜风。有的孩子从小保姆保镖跟进跟出,进入各种高档学习班,有的孩子在家想要一张课桌都是奢望。这就是现实,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阴影……

 

香港纪录片《子非鱼》和《穷富翁大作战》,让我们真实的看到这个城市的穷孩子和富孩子,他们之间相差的不仅仅是金钱……



1

《子非鱼》:“抽中面包”的穷孩子



佘伟豪,香港鲜鱼行学校三年级,总成绩班级第一,最弱的学科是英文。他从未见过爸爸,也不知生父是谁。


佘伟豪与妈妈,租住在一幢唐楼的其中一间,那是间不足十平米的“劏房”,意指把一间房间分割成好几间,租金也会便宜点。



在逼仄的空间里,他时常发愣。这里实在太窄,平时吃饭只能放在冰箱上吃,写作业要靠着床写,而床的一头,紧挨着洗手间。


佘伟豪的妈妈文化程度不高,只能靠体力活维持生计,在物价高企的香港,她从来不敢买超过100元的东西,面对儿子懵懂的发问“你是不是很穷”,她也只能沉默一下然后回答,“对。



年仅十岁的佘伟豪,还听不出来妈妈话语中力透纸背的辛酸与无奈。对于他来说,贫穷或许只是对一双新球鞋的渴望,却得到妈妈最直白的拒绝,“我没有钱啦!”


经济上的吃力让佘伟豪的妈妈在很多方面都望而却步,比如说补习。



英文是在香港这个高度国际化城市行走的敲门砖,佘伟豪虽然班上排名第一,但英文一直不够好,但无论妈妈多焦急,也依旧拿不出给孩子补习英文的钱,“外面上一节课要100元,真的拿不出来。”


不只是佘伟豪,他班级里其他的同学,也都茫然于英文。课堂知识的有限,家长文化的匮乏,经济能力的窘困,都苛刻地限制着这些孩子的成长。



这个分不清“d”和“b”的小男孩叫董汝峰


采访的时候他正在和姐姐写作业,当被问到他的功课跟不跟得上的时候,董汝峰一脸诚实地回答,“一定跟不上啦!”



但他解释功课不好的原因,却让人无限唏嘘。



这些穷孩子们即使年龄再小,也能或多或少地明白,自己的生活阈值是有限的,似乎一眼都能望穿。


除了物质上的匮乏,鲜鱼行学校的孩子们,也处在一个精神贫困的境地。


黄俊修是佘伟豪的好朋友,越南裔,算是半个空巢儿童。父母没有时间陪伴他,他只有寥寥无几的零花钱,偶尔买一只五块钱的插芯笔,也时常因为买不起心仪的东西而懊恼。



在旁人的眼中,这是一个有点不学无术的小胖子。



他沉浸在自己的自由快乐中,无所谓功课。已经因为成绩差被留级也不在乎,作业不会写也不在乎,无法完成学业也不在乎。


可就是这样无所谓的孩子,从他小小年纪的口中,我们听到了“故乡”二字,他想回到那个地方。



外籍打工的压力让家长孩子都处在一个几近窒息的状态,年幼无知的黄俊修只能通过玩耍获得短暂的快乐麻痹自己逃离现实的渴望。


因为,香港没有给他退路,没有谁给他退路。



底层学生之中,还有不少人和黄俊修抱有同样的态度,觉得念得下去就念,念不下去就出来打工,最差最差还可以申请政府的综援。


从客观上来说,底层孩子缺少与更高阶层孩子竞争的经济、文化与人脉资源;从主观上来看,许多孩子也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2

《穷富翁大作战》:领先几百公尺的起跑线



在《子非鱼》展映前后,香港RTHK《穷富翁大作战》真人秀,就请到了一位富家千金到鲜鱼行学校做几日的交换生,交换过程中,恰好寄住在董汝峰家中。



这个走进鲜鱼行学生中间的“白富美”叫Tiffany,父母都受过良好的教育,父亲更是某外资银行的高管,家境殷实。


当佘伟豪不得不因为经费问题连本地的学校旅行都缺席时,同龄的Tiffany已登顶过巴黎铁塔,去瑞士打过雪仗,下海洋亲过海豚。



当黄俊修趁着空闲时间到社区中心蹭电脑玩,享受着无人看管的自由时,Tiffany正忙于学习钢琴、舞蹈、唱歌,她年纪虽小,却有了一种“样样精通”的架势。



让底层孩子可望而不可及、让底层父母囊中羞涩的英文补习,在Tiffany这里也不是问题,因为父母早已斥重金请来美国外教,每周有好几堂一对一的线上口语课。



Tiffany的妈妈Cisy则有着清晰的养育目标——尽可能让孩子接触丰富的事物。


她坚信,钢琴也好芭蕾也罢,只有让孩子从小都接触过一遍,才更有机会发掘自身的兴趣和长处,“不提前给足了机会,孩子怎么知道自己将来喜欢做什么?”


不过我们可以想象的是,“让孩子都接触一遍”的背后,是雄厚的财力支撑。



临时到鲜鱼行学校交换的Tiffany,也的确没有辜负妈妈的期望,表现得异常优秀。


英文课上,董汝峰等一班同学呆呆地望着Tiffany用流利英文回答各种问题,在把嘴巴张成O型的同时,也暗中交流“你听清楚她说什么了吗”、“没有,你呢”。



对女儿的表现颇为满意的Cisy说,如果确实有起跑线,这里的孩子在一百公尺处,她相信Tiffany已经在两百或三百公尺了。



虽然听上去有些无情,但这就是现实。


像Tiffany这样的孩子,也是香港的常态。在这个遍地精英的国际都市,显然不缺长得漂亮、家教良好、多才多艺的“贵族小孩”。



他们含着金汤匙出生,却跑得比同龄小孩更用力,既能享受的起每周末电影和晚宴的小资,也承受得了住在劏房,三餐没有保障的苦日子。


其实孩子对于物质财富的认知并不太深刻,就像Tiffany,她知道自己生活的富足,也感恩生活的富足,但她不知道这其中社会阶级的差异对未来人生的影响。

她天生就赢了别人两百公尺,以后只会越跑越领先。这就是阶级的固化。

《穷富翁大作战》节目最后,Tiffany用流利的英文写日记,“我认识到自己是个幸运的女孩……我有很好的父母,有舒适的生活……将来我希望能多多帮助底层人士,捐款给慈善机构……”


从这次交换经历中,她开始反思到财富价值的能量。



“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对于不同家庭出身的孩子来说,意义也会不一样。

香港富人的子女,清一色都在国际学校(例如German Swiss, 英基, CIS等 )或在英美名校接受最上乘的教育,也有少部分入读本地名校。

在家庭环境督促下,在精英文化盛行的上流社会,他们很多也成为高材生,入读牛津剑桥哈佛耶鲁等顶尖名校而以一级荣誉毕业。

他们自幼在上流社会见过世面,多数有一流的社交手腕,性格自信外向,而且精通中英文。


他们毕业后,大多加入投资银行,对冲基金及其他顶尖企业,月入50000起跳。部分做几年得到一点社会经验后,便回到家族企业,管理上亿元的资产。

而普通人家和贫困家庭,更多会进入普通学校,少有进入传统名校,更少有就读于国际学校以及海外留学。

平民百姓家长也倾向采取「放养式」不干预的态度,事事以无为而治的精神而顺其自然,希望孩子自己探索出自己想走的路和好好读书。
 
香港的阶层差异,深刻印证了那句话:穷人的孩子在减负,富人的孩子在苦读。
 
在这样的现实下,我们每个人该如何定位自己家庭、孩子的发展,怎样才能帮助孩子获得长远的发展,都值得特别的思考……

 
- END -


猜你还想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