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专栏 | 香港人如何看待香港诸多问题(一)关于“香港人”以及住房问题

观棋者语 香港直通车 2022-11-09

0

1

关于如何看待“香港人”?


我是在香港土生土长的中国香港人,香港殖民结束时,我刚好18岁。


很多内地朋友对香港的印象都比较负面,这情况,有一些香港人心知肚明。但有更大一部分香港人只是隐约地感受到不对劲,却说不出所以然。见识和器量不足以让这类人察觉或承认这个情况,现实和预期间的冲突造成心理落差,于是乎出现了近年来的种种疯狂行为和异端邪说,我个人觉得是很丢脸的。


一群人在共同的环境下成长/工作/生活,肯定会塑造出某种共同的倾向。日本人有日本人的特质、会计师有会计师的特质、北大生有北大生的特质,无庸置疑。


不过群体观察的应用范围应有边界。边界如何定立?让我举个栗子说明。


荷兰人是世界上平均身高最高的。假使我们现在要和荷兰做家具贸易,肯定是要尽量卖一些长床才能符合市场。不过如果我明天要招待一个荷兰朋友,而特地去准备一张长床,就不太合适了。


如果这次我们的贸易对象是日本,卖些短床过去,没毛病。但如果我明天要招待一个日本朋友,而特意准备一张短床,很可能他会和我拼命。


不仅如此,举一个内部的例子。事实上,申请留学和海归的整体数据变化反映了国人对本土教育和发展前景的信心。但具体到个别例子,坚称某某官员的子女留学就反映其对祖国没信心、等同背叛,如此则是小题大做。


如上所述,群体大数据尽量避免应用到个体。同一时间,个体行为例子再多,也不应上升到群体。



这就是香港人对内地朋友的盲点。例如好多没有机会出外见世面的香港人,会以香港自由行旅客的表现对内地朋友作整体评价,于是出现严重误判,觉得内地朋友水准非常差。但他们没有想过,香港旅行团的定位是短线廉价团,就算是光鲜亮丽的大明星,去楼下烧烤摊帮衬时也不免随意一些何况廉价定位本来就吸引三山五兵的顾客呢。这又是香港人见识浅薄的一例。


所以,大家对香港人的负面评价,作为香港人是应当虚心接受的。即使扪心自问无愧良心,终究落到如此田地,没有一个香港人是无辜的。香港人这个群体的问题是很多,但一切都要看他们的造化,自己解决。


另外内地人在说到香港时,都提到香港严重的房屋问题。这是香港绕不过的坎,就从它的分析开始吧。


0

2

关于香港住房问题


首先开宗明义:香港的房屋、土地、楼价问题,不是市场问题,不是政策问题,而是税制问题。


此话怎讲?


香港的公立服务,无论是从普及性和服务质素上,都是全球顶尖的。公立服务的两个大头,一曰医疗,二曰教育。


香港的公立医院不单全民不要钱,连保险也不用买,而且医护人员水平和器材用药都是不亚于私立的。虽然轮候时间多被诟病,但主因还是源于那些病短期内尚不致死,要优先处理其他紧急的病人。



我好些长辈检测出严重癌症或心脏病等等,不管的话就会死得很快的病,往往都能得到非常及时的治疗。我妈十年前急诊进加护几星期,在公立医院做心辨置换手术,只收每天100元住院费(困难户可豁免),到今覆诊十年都是诊金药费皆免。


香港实施中小学十三年免费教育,到大学可以申请一半无条件资助,另一半无条件低息贷款(GrantLoan),近于免费之余质素也是顶尖。香港每年的状元大部分来自公立/直资中学,现时的政府班子包括特首在内大部份出自本地公立中学,就知道香港教育的公平性。也许你不知道,现任财政司长陈茂波就是50年前的劏房户出身。基本上只要能够读得上,就不愁没有机会。



除了公立服务,香港的各种社会保障如综缓,老年保障,虽不完美,但比起世界好多地方,表现都是很突出的。


一般来说,要达到这样的福利程度,像西方国家那些,税率最少要达40%以上。好像美国,近50%的税率还做不到全民医疗呢。偏偏香港是以低税率高效率闻名的营商天堂,个人入息税最高是16%,公司好像是25%左右,零销售税,低关税。收入中位数是20000港元,免税线是12000(未计扣税项目)。在此情况下,香港政府还能每年挤出庞大盈余,多年累积下成了世界人均储备最多的地区之一。


所以问题来了:钱从何来?


答曰:从地产来。



香港政府的地租、差饷、物业税、印花税和卖地收入是主要收入来源。近二十年多了一份有关金融投资的收入,但地产相关收入仍是占了很可观的部分。所以,如果将香港居民的住屋开支看成为税金一部分,相对香港的福利水平,并不算高。从整体来说,算盘是可以这样打的。


不过落到个体,这种地税收入方式产生一个严重的问题:这是一个劫贫济富的税制


试把一部分租金看成税金,一个人再穷,只要没有足够运气轮候到公营房屋,就必须缴纳高昂租金,没法进入免税群体。即是,进入免税群体的资格,不在于居民收入,而在于其运气。


另外,以香港收入中位数20000港元计,李嘉诚每月十来亿的收入最少是普通人的几万倍,不过无论他住得再大再奢华,也不可能在居住开支方面每月按比例付出普通人的几万倍。最后,作为地产持有者,业主绝对有办法把地租地税的成本转嫁到基层的租客身上,受压的还是基层。


所以,这解释了为什么香港的楼价永远不堕,解释了为什么人人疯狂地必须买楼(虽然他们未必知道深层原因)。因为香港的物业不单是用来住的,香港的住宅物业,首次置业是脱离税网的手段,第二个可以出租的物业是不自觉地成为“税吏”的通行证。


由此可以推断出香港地产的痼疾所在:香港地产的既得利益者,远不止是几个地产霸权,还有占一百万以上的“税吏”阶级,而且更黑暗的,本应是执法者的港府,其实是埋得最深的那个剥削者。另一方面,身处基层的无产阶级也没有团结抵抗制度本身的共识,他们最大的希望只不过是想在此一制度下脱离剥削、甚至成为下一任剥削者,循环往复,永不止息。



可以说,香港的现时土地改革难于上青天。欣幸见到国家最近对地产业的整顿,绝对是走对了方向。


而这样畸形的制度是何来的?恭喜你猜中了,是当初的殖民者英国


自战后不久,香港经济开始有起飞迹象,港英政府就推行“高地价政策”。那时的港英政府目中无人,这样的无良口号他们是敢肆无忌惮宣之于口、书之于文的,我没冤枉他们。为什么要推行高地价政策?因为那时候生意都由英商把持、最高收入的全是英国白人,如果要从利得税“和入息税入手盘剥,等于是搬石头砸自己脚。想来想去,有什么东西是英人不需要,而中国香港人无法割舍的呢?只有我们脚下这一方世世代代血脉相连的土地了。把你祖传的土地抢过来,然后高价卖回给你,这种没本钱生意,谁不想做?


香港的房屋问题我是依这个角度观察的,虚心接受大家批评指正。我不认为香港政府是房屋问题的罪魁祸首,但地产行业尾大不掉,又牵涉政府自己的收入根基,处理起来投鼠忌器绑手绑脚倒是真的。


香港的房屋问题的确严重,但其实没有外间炒作般民不聊生人间炼狱。要将“居住问题”和“置业问题”两者分开来考虑、分开来解决。


在“居住问题”上,香港是情况恶劣,但不至于束手无策。劏房其实不是每一个都像网上流传的沙龙摆拍那样巨恶劣的环境。占大多数的劏房,小是小了些,贵是非常贵,不过还能住人。


而目香港轮候公营房屋的平均时间是5.9年,这还是因为曾特首迎合地产霸权停建公屋的后遗症,现任特首正在想办法十年内压到3年轮候。我相信在祖国撑腰下,能办得到。就算不计算轮候期间的少少补助,社会的基层在劏房咬紧牙关平均打拼最多六到十年就可以永久享有廉价公营房屋,世上做得到的政府恐怕不足两成。


下图香港公屋的典型客厅,另外还会按家庭人数配置一到两间睡房(这家装修稍微新一点,不过面积和格局基本类似),当然独立厨厕必须有。香港约200万人居住在公屋,最贵的公屋约每月3000港币租金,便宜的1800,看地段。



公屋的标准室外环境。因为是流水作业式兴建的,统一设计、统一买料,所以全部都差不多,没有特别好也没有特别差。



“置业问题”却是另一个不同的问题。绝大部分香港本地年青人其实不用纠结“居住问题”,因为如果是在香港出生成长的“土炮”,就算不是父母已经置业,熬也熬到公营房屋了。所以他们根本不是餐风露宿居无定所,他们的不满是没有办法自己买楼、没有办法成为“资产阶级”。居住是刚需,政府必须照顾,成为资产阶级却是优胜劣败的资本主义淘汰制度,胜者为王愿赌服输,不是吗?


喋喋不休地谈了那么多房屋问题,绕了这么一个大圈,其实到最后还是为了铺垫我最想表达的内容:究竟香港这班黄丝年轻人在搞什么鬼?下回更新会进入正题


只有看清了香港底层的生活逻辑,才能开始讨论黄丝的由来和演变。


篇幅限制,这一话题我们留作明日讨论,如果感兴趣可以关注公众号,我们明天见。




/香港身份/
我能不能拿香港身份?
识别二维码30秒查看结果

咨询香港身份办理条件了解香港优才/留学/专才为你一对一评估及身份规划快速拿到香港身份!👇👇👇了解香港优才请找我小港君微信:yinheyimin032
- END -

猜你还想看


↓ 点击「阅读原文」30秒知道你可否申请香港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