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90年前靠鸦片起家,这家企业在香港每年收租上百亿!

银河君 香港直通车 2022-11-09

在香港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连上班地点都要分三六九等。而写字楼租金最高的中环,无疑是位于最顶端的存在。


但中环也有鄙视链,在鄙视链顶端的,无疑是置地广场(landmark)国际金融中心(IFC)


而我们今天的主角怡和集团,拥有两个红圈连线之间的几乎所有物业(蓝色标志和红色标志),包括置地广场(landmark),太子大厦,遮打大厦,历山大厦,怡和大厦,交易广场等等。



事实上不仅是这些物业,香港人的日常生活基本不太可能脱离这家公司。


买东西躲不过惠康、7-11、万宁,吃饭的话,Pizza Hut's、KFC和美心也由怡和代理,家里用的宜家家具,也是怡和的,甚至出差住酒店,文华东方也是它的。



这家创立在190年前的企业,靠鸦片起家,现在仍是世界500强之一,雇佣了 40 多万职工,可以说是目前亚洲历史最悠久的公司之一。


ONE

鸦片起家的黑金原罪


1832年,威廉·渣甸和詹姆士·马地臣来到了广州,在广州成立了怡和洋行。



1834年时怡和洋行已经占据了广州进口贸易总值的三分之一。但是,正常的商业贸易远远不能满足威廉·渣甸的欲望,进行罪恶的鸦片贸易才是他真正的面目。


东印度公司退出对华销售鸦片的行列后,怡和洋行就迅速垄断了对华鸦片贸易。威廉·渣甸利用贩卖鸦片带来的大量利润购买中国的茶叶、丝绸等物品运回英国高价售出,再将获得的利润投入到鸦片贸易之中。



19世纪的英国东印度公司


明面上与暗地里的贸易相互配合,到1837年时,怡和洋行已拥有资本261.3万西班牙银元。


可以说怡和的第一桶金是有原罪的。


当年林则徐在广州实行禁烟,怡和洋行创始人威廉·渣甸赶紧跑到伦敦,游说英国人向中国开战,并且力劝英国人夺下香港作为贸易的据点。


威廉·渣甸还提出了“渣甸计划”。他给英国首相巴麦尊在信中详细记述了战争计划、战略地图、战争策略作战所需军队和战舰补给,以及战后英方应提出五口通商、战后赔款、订立条约等要求,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提供了关键的信息。


可以这样说,怡和洋行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英国讽刺鸦片贸易的漫画


在鸦片战争爆发后,怡和的总部迁移去了香港。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怡和成为了香港重点英资洋行之首。当年怡和、会德丰、和记、太古成为了四大洋行,其中又以怡和为首,成为了当时远东最大的财团。


1961年,怡和集团在香港上市,获得了市场的追捧。怡和开始了以香港为核心,然后向整个亚洲扩张的时代。怡和的业务从金融保险、零售百货、建筑工程、机械制造、汽车贸易、再到房地产等等行业。怡和旗下又以置地九龙仓两家公司为左膀右臂。一度是香港最大的房地产商。


TWO

怡和和李嘉诚的九龙仓大战


在70年代,凯瑟克家族(威廉·渣甸的侄孙后裔,威廉·渣甸没有后裔)遇到了资金链的危机。这个时候一批华人企业家开始捉住机会反击这些老牌的英国财团。


其中为首的就是两代华商——包玉刚跟李嘉诚。当时李嘉诚是香港地产新贵,包玉刚则是老牌世界船王。两个人利用凯瑟克家族出现的财务危机,靠着雄厚的财力,联手拿下了九龙仓。


九龙仓不是严格意义的仓库,而是香港最大的货运港,拥有深水码头、露天货场、货运仓库,怡和洋行是其大股东之一。



可以说,谁拥有九龙仓,谁就掌握了香港大部分的货物装卸、储运及过海轮渡。


但在当时,九龙仓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了。1977年年末和1978年年初,九龙仓的股票每股大概13港元多点,不足14港元,总市值不到14亿港元。


但是,市值远被低估的九龙仓却在香港最繁华的地段拥有大量的地皮、物业。而当时香港的地价一直在飞涨,即使股价再高几倍,也是有购买价值的。


一旦开发利用起来,就会有很大的升值空间。


更加关键的是,当时的怡和洋行仅仅持有九龙仓5%的股票就控制了这家公司。


怡和大厦


这就像是土财主手拿黄金,却当作土疙瘩在用。


于是,李嘉诚在暗中秘密收购九龙仓的股份,买下了将近1000万股散户持有的股票,准备杀怡和一个措手不及。


收到风声的怡和也在市场上回购股票,到1978年3月,九龙仓的股票就被推至46港元。股价在短短一两个月时间内涨了三倍。


众多小股东看到九龙仓股票大涨,也纷纷跟进,这就让股票价格居高不下。


事情发展到这里,想要以低价购买更多股票已经是不可能的了,当时的李嘉诚只能算是中等富豪,并没有那么多资本再继续了。


恰好怡和去找了同行汇丰,汇丰银行执掌人沈弼亲自出马翰旋,劝李嘉诚放弃收购九龙仓。



李嘉诚为了避免一下子得罪两大洋行,以后借钱不好说话,也借机停手。


也正是在此时,就像鲨鱼闻到血腥味的包玉刚,来了。


1978年8月底的一天下午,两位大佬在中环怡和旗下的文华酒店会面。一位是雄心勃勃的未来地王李嘉诚,另一位是想要抢滩登陆的海龙王包玉刚。


两人的这一次私下会面,牵扯着两大洋行的命运,也涉及到两家未来发展道路的走向。


第二天下午,两位商界大佬很快就达成协议,李嘉诚把手中的1000万股九龙仓股票以三亿多港元的价钱,转让给包玉刚。包玉刚则为李嘉诚牵线搭桥,助李嘉诚吞下了和记黄埔9000万股股票。



到1978年9月5日,包玉刚正式宣布他本人及家族已购入20%左右九龙仓股票。随后怡和开始打响反击战,1978年12月,同属于怡和上市公司的置地增持九龙仓股份至20%,与包玉刚相当。


但在1980年,包玉刚抛出每股105港元的价格,小股东们奔走相告,纷纷抛售手中股票,仅仅一个多小时,香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收购战宣布结束。


在大势面前,置地知道已经回天乏术,无奈之下,将自己名下的1000万股股票以10.05亿港元的价格打包卖给包玉刚。


最后包玉刚花了几十亿的代价拿下了九龙仓,开始了华商在香港的一个全新的时代。


如今九龙仓旗下的海港城每年在香港就收租达到了100多亿元,整个九龙仓每年的租金达到了151亿。



但怡和集团也不算满盘皆输,据怡和集团当家人凯瑟克回忆,这场收购战的最终结局是以和谈收场的。


怡和与李嘉诚签定了一份非常有意思的合同,合同规定,怡和每年从李嘉诚手里收1%香港置地的股份,一共执行26年,直到怡和掌控了香港置地51%的股份。


经过了 26 年以后,香港置地的价值大大地提升,而且拥有香港中环最核心地段,最主要的物业。也就是本文开头中环核心区域的那一大片物业。




商场上,曾流行过英资退,华资上; 华资退,中资上的说法。 九十年代初,主宰香港经济命脉的英资财团,随着九七回归大限降临,影响力开始下降。 此消彼长下,由首富李嘉诚为代表的一众本地华资财团愈加叱咤风云。


享尽香港「地运」逾100年的怡和,最终也敌不过九七回归的历史巨轮,毅然于1994年从香港股市除牌,将旗下数家公司迁到新加坡重新上市,是「撤资」香港的表表者。


不过,怡和的业务重心仍放在大中华区及东南亚地区。 打开怡和2015年报,集团全年收入达到652.7亿美元(约5,091.1亿港元),其中,53%利润来自大中华区。


而从华资手中接过旗帜的中资企业,到尖沙咀海傍,看看维多利亚港彼岸,从上环到北角一带的商业大厦天台的企业广告牌,便懂了。



/香港身份/


我能不能拿香港身份?

识别二维码查看结果


咨询香港身份办理条件了解香港优才/留学/专才为你一对一评估及身份规划快速拿到香港身份!👇👇👇了解香港优才请找我小港君微信:yinheyimin032
- END -猜你还想看


↓ 点击「阅读原文」30秒知道你可否申请香港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