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清华设计学术周圆满落幕
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主办的“2015清华设计学术周”于上周圆满落幕,该论坛以“新常态·新设计”为主题,历时4天,邀请到了业内各界精英共同探讨新常态时期的新设计,讨论建筑设计者们应该怎样面对“新常态”下的新局面,如何“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
本次学术周汇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美术学院、中国建筑设计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产、学、研机构的多方资源,内容包括主旨论坛“新常态·新设计—— 回归常态经济的适宜设计”,建筑、结构、暖通、水、电5个专业9场学术活动,宣传片及《2015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作品集》发布,“工程设计图纸展系列——阙里宾舍施工图展及清华大学图书馆施工图展”两组主题展览,话剧《建筑大师》两场演出,并在5月22日举行“2015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启动仪式。
5月19日,主旨论坛上举行了“2015清华设计学术周”开幕式、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宣传片首播式及2015版作品集首发式。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关肇邺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道增教授亲临现场。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周畅、清控人居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童利斌致辞。
周畅
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参加这次学术周活动我个人有几个感想: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是一支脱胎于大学的设计机构,这种类型的设计院与其他大型设计院的区别是它植根于高校,建筑设计研究院紧密配合,可以更好的将产学研结合在一起它有天然的优势。建筑业在这样的新常态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将以怎样的趋势发展?我想在这次学术周上即将发言的各位尤其是设计院的领导和同事们会给我们启发。在新常态下我们国家经济将从高速发展转变为稳定发展,我们的设计行业接下来可能会重新回归到为人服务,为生活服务,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服务这个层面。这就需要我们的建筑师、工程师更加务实,有更正确的、更具有人为关怀的、更清晰的设计价值的取向。如何用新设计迎接新常态的挑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学术问题,学术周是一个恰当的时机,我们也高兴地看到今天在主旨论坛上发言的各位都是对我们的责任、我们的过去和我们的未来有更多思考的建筑师。我们相信他们的精彩演讲和真知灼见会给大家指出思考的方向,希望通过这样的学术交流能够让大家的设计思路走得更好,走得更踏实。
童利斌
清控人居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作为清华控股旗下最重要的集团之一,我们是在人居科学思想的指导下,以人居建设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大型集团。集团的战略定位是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设计师、美好人居环境的缔造者。这样的定位决定了在人居集团内的各个兄弟单位在新常态经济稳定回归的情况下,有责任深入地探讨如何用人居科学更专业、更务实、高水准的为人民服务。与此同时,我们集成了学术、技术产业集团,需要下属企业开拓更广阔的产业化发展道路。面对新常态,我们需要认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为此今天的论坛集合了行业中的领军人物,他们的讨论会为集团及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建筑师和工程师们指明前进的道路,让大家在新常态下有更深的突破,为国家发展创造更多服务于大家的有益于全民生活的提升。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文兵,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朱小地,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阿卡汗建筑奖获得者李晓东,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朱锫,围绕“新常态·新设计”分别进行了演讲,文兵、朱锫、庄惟敏,以及旭辉集团北京地区事业部总经理孔鹏进行了圆桌研讨。
清华控股有限公司,清控人居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土木水利学院,国环清华环境设计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清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天津大学建筑设计院,山东农业大学,青海大学,人大附中,北京交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山东省淄博规划院,新华家园养老企业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中国水电集团地产开发公司,金隅嘉业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万达集团设计中心,广发银行北京分行,北京国际商务中心区开发建设有限公司等单位领导及与会听众共计500多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主旨报告
自省的地域实践
李晓东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李晓东工作室主持人、阿卡汗建筑奖获得者
作为一个在改革开放之后从清华走出去的中国建筑师,李晓东曾在荷兰留学8年、在新加坡教书7年。15年异乡的工作生活,既是他探索属于自己的建筑形式的过程,同时也是他不断寻找自我定位和文化身份的历程。西方的教育背景和融合了东西方文明的新加坡给了李晓东广阔的国际视野,同时也促使他不停地反思自己的建筑观。
在讲座中,李晓东从新加坡早期风格各异的殖民建筑谈到适宜热带地区的当代建筑,从20世纪80年代西方后现代主义影响下强调文脉和符号的中国当代建筑创作,谈到近年来不顾城市环境的怪异建筑,他认为这无不是一个国家特定阶段下时代特征的显现,而非建筑师的个体责任。
从其博士导师亚历山大·佐尼斯“批判的地域主义”承袭并发展而来的“自省的地域主义”,是李晓东回国后多年设计实践的理论指导。他认为,“自省”是对现实问题的反思和城市化过程中的自我调整和思考。从丽江玉湖完小和淼庐,到福建桥上书屋和北京篱苑书屋,清华建筑学院新系馆和集合住宅,李晓东通过这6个项目生动地阐释了他在设计实践中对自然环境、地方传统和城市问题的思考,并简要谈论了自己对目前新城镇化这一热点议题的看法。
玉湖完小
淼庐
桥上书屋
篱苑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新馆
集合住宅
“空”——自然与传统的启示
朱锫
朱锫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导师
对于一个一直身处在体制外的建筑师,朱锫多年的建筑设计实践多与博物馆、展览馆等中小尺度的文化类建筑相关。朱锫从不用某些特定的专业理论语汇来定义或总结自己的创作实践,他坦言,自然和中国传统文化是给予他设计最大启发的两大源泉。
朱锫认为,特定的环境比如说气候、地理以及其特殊性,可以塑造人的生活方式,最终塑造一种特定的文化,同时也会塑造一种建筑。同时他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归纳为艺术精神,一种回归事物本源、超越所有的艺术精神。从传统山水画中的计白当黑、“无之以为用”的空间观,到因势而为的中国传统造园理念等等这些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审美观,值得中国当代建筑师和艺术家仔细体会,对中国当代的建筑创作会有很大启发。
结合对自己近些年设计作品的分析,从早期的北京木棉花酒店、蔡国强北京四合院改造、阿布扎比古根海姆艺术馆、北京佩斯美术馆和到近三年完成的深圳OCT设计博物馆、大理杨丽萍表演艺术中心、喜马拉雅中心、北京石景山文化中心、大理美术馆和济南小清河湿地博物馆、民生美术馆等项目,朱锫一路走来,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地理建造论和批判性原始自然主义的设计思想。作为一名跨界艺术创作的建筑师,朱锫相信,在艺术和建筑的背后存在一个不为人知、需要我们去探索的地方,而这恰恰可能是建筑的本质所在。
大理杨丽萍表演中心
小清河湿地博物馆
喜马拉雅中心
民生美术馆
OCT设计博物馆
平常态·我设计 VS 新常态·新设计
朱小地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
作为毕业于1980年代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校友,朱小地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积累了大量设计经验,形成其个人的建筑观,创作了一批优秀作品。清华大学于2013年聘任朱小地为清华大学双聘教授。
朱小地认为,建筑师要有平常态,这个平常态对应的是建筑师自己内心的价值。
在当今的大数据时代中,大众的欣赏角度和广泛的传播途径给建筑语境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建筑不再是基于专业领域的学术讨论,更失去了单边的解释权。建筑系培养人才是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现在公众和媒体可以通过语言与建筑学领域进行互动,因此建筑师在社会影响上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同时在功利主义价值体系下,人们被金钱以及其他各种欲望限制,特立独行的思想行为不会被宽容地对待,天才和大师也不会产生。建筑师必须停止迎合外界,从自尊走到自爱,再从自爱走到自觉。只有自觉意识才能使建筑师放弃旧有的思维惯性,加入到当代快速发展的全球化行列中。如果单纯靠知识系统进行建筑创作,建筑师不会有独创的东西。因为知识提供的是过去时,而建筑给予的是将来时。只有自觉意识才能挖掘真正与众不同的事物,才能影响别人。
在五台山的“风铃宫”剧场项目中,朱小地试图把剧场和五台山的演出结合在一起,使演出内容和空间相互配合。项目的概念为一本徐徐拉开的经书,以形成一个曲折的空间氛围。立面轮廓选自山体、水的波纹形状,也包括了精神层面的一种追求。
最近的“又见敦煌”项目中,朱小地提出做一片水,来解决市场问题,同时也在戈壁和沙漠中表现敦煌在世界的地位。这个建筑和敦煌的场景融为一体,以营造一个场所精神。
“风铃宫”剧场
又见敦煌
理性、共生、品质、本真——常态经济下的建筑创作观
文兵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
文兵自1997年离开清华大学后进入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至今已有18年之久。相比于学术性的设计思路,他的工作经历给予他更多的是有实践意义的策略方法,以及更具有普遍性的建筑设计工作者的创作态度。
文兵认为,习近平主席关于新常态的讲话给建筑行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国家投资降低,进而整个设计行业项目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师在市场上获得认可的机会虽然减少,但能够回归到自己最初平和的心态,反而被人接受的环境和空间会变大。
文兵理解的新常态是被动的应对和主动的选择。被动应对是速度必然慢下来,建筑师必须适应这个状态。主动选择是建筑师主动地认为它是一种常态的状态,基于此做出自己的判断。
文兵在城市建设的市场上总结出六少六多:大规模城建少了,有机更新多了;巨额投资少了,粗粮细作多了;急功近利少了,勤思慎行多了;千城一面少了,地域性、多样性多了;求新、求怪少了,和谐、平实多了;崇洋、媚洋少了,理性、本土多了。也就是说建筑师的活少了,但心态平和了。
他通过中国建筑设计院西柏坡华润希望小学等项目总结了新常态下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建设的新特征:不贪大、不逐奢、不赶时、不趋同、不浮躁、不崇洋。
新常态下的建筑设计创作观:1. 理性创作:德阳奥林匹克后备人才学校是规划上的理性,造价是这个项目第一控制因素。2. 环境共生:吴江中学用比较现代的语言向传统致敬。3. 品质建筑:百度总部办公楼中室内设计和室外共同完成,以控制完成度。4. 性格本真:元上都遗址工作站既尊重历史文脉,也吸收草原气质。
西柏坡华润希望小学
百度总部办公楼
元上都遗址工作站
八达岭长城天地
在地设计
庄惟敏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总建筑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身兼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和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两院的院长,庄惟敏教授是一位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一线设计实践者和管理者。作为将建筑策划理论(Architectrual Programming)引入中国建筑界的学者,庄惟敏一向秉持理性的设计观,强调建筑策划在建筑设计开始之前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此次论坛上,我们有幸聆听到了庄惟敏教授对中国乃至世界建筑现状的评价,以及他在亲身实践中的应对策略。庄惟敏认为当代建筑与城市设计的多元化、全球化和复杂化趋势使设计的原创性、艺术性和专业性日益丧失;地域文化以及对地方特征和价值的认同在全球化网络中遭遇危机;建筑形式已然成为标新立异的消费品和易耗品,建筑设计的本质已经在“去精神化”和追求时尚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对此,庄惟敏认为建筑的“场所精神”或者说在地性是建筑师创作赖以依托的理性手段之一。建筑和场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离开场地的建筑没有存在的意义——庄惟敏以内蒙古通辽马头琴博物馆、青海玉树州行政中心、华山游客中心、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和北京故宫北院区博物馆这5个近期完成的设计作品,逐一分析并诠释了在地设计的原则和要点。
如果说建筑策划是庄惟敏在设计开始前用于发现问题的利器的话,在地设计则是他在设计过程中用于解决问题的逻辑和手段。两者相辅相成,以不变应万变,成为新常态下引领清华建筑设计人才的普遍导则。
华山游客中心
青海玉树州行政中心
内蒙古通辽马头琴博物馆
丹东抗美援朝纪念馆
北京故宫北院区博物馆
圆桌研讨
在会后的圆桌论坛环节中,有代表一流国有大型建筑设计院的院长文兵,也有来自产学研相结合、有着高校背景的设计院院长庄惟敏,独立建筑师代表朱锫,还有来自地产的高管、旭辉集团北京区域事业部总经理孔鹏。四位嘉宾进一步畅谈了各自对“新常态”的理解以及“新常态”下的新设计趋势和应对策略,并依次对现场观众就“建筑产业化”“当代艺术对建筑设计的影响”“智慧城市、生态建筑”等感兴趣的问题做出了解答。
5月20日,在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内建筑、结构、暖通、水4个专业分别组织了学术活动。
建筑专业板块
重要的是得体,而不是豪华与新奇
关肇邺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关肇邺院士认为,建筑设计最重要的一点是“得体”,建筑设计应注重“性质、悦目、级别、环境”四方面的得体,通过“空间、尺度、风格、时代感”的把握来使建筑达到得体、和谐的目标。他回顾了近百年来清华大学图书馆的设计演化过程,1919年美国建筑师亨瑞·墨菲(Henry Murphy)设计建造清华大学图书馆一期,1931年著名建筑大师杨廷宝先生设计清华大学图书馆二期,关肇邺院士主持设计了1991年建成的清华大学图书馆三期,并在近几年投入到四期工程的设计工作中。在图书馆三期和四期工程的设计中,关院士以“尊重历史,尊重环境,为人民服务,为先贤增辉”为准则,考虑了在和谐融合于环境的基础上的实用、得体,并赋予建筑时代精神。
清华大学图书馆一至四期(关肇邺 绘)
清华大学图书馆一期
清华大学图书馆二期
清华大学图书馆三期
清华大学图书馆四期
清华大学图书馆四期局部表现(关肇邺 绘)
浅谈建筑师职业素质的积淀
沈三陵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沈三陵教授讲述自己随老一辈著名建筑师戴念慈先生设计曲阜阙里宾舍的过程,戴总对设计精益求精的态度给她带来了持续的影响,她也希望建筑师、学生关注细节,持续学习,刻苦钻研,做好设计。
阙里宾舍设计人员
阙里宾舍全景
阙里宾舍内院
阙里宾舍剖面
阙里宾舍详图
阙里宾舍室内
同期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举行了“工程设计图纸展系列——阙里宾舍施工图展及清华大学图书馆施工图展”两组主题展览,展览将持续到6月19日。
1997-2015 在场·所思·所为
吴耀东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围绕地域性与全球化阐述了对当代性的理解,借由对常识建筑、建筑永恒性的认知,表达了其真挚的创作态度。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大成山水
漓江风桂北韵——桂林一院两馆工程设计回顾
盛文革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
围绕地域性、历史延续、文化性地标带动经济发展等问题细致阐述了桂林大剧院、桂林博物馆、桂林图书馆的具体设计流程及方案。
桂林一院两馆工程鸟瞰效果图
桂林一院两馆工程建成图
桂林一院两馆工程大剧院建成图
桂林一院两馆工程室内效果图
面向老龄化的医疗设施:北京市老年医院设计
刘玉龙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副总建筑师
提出在经济发展跟不上老龄化速度的国情下对老年医院的定位——治疗、疗养、康复、急救,从具体的设计细节解释了老龄化时代医疗设施的设计方向。
北京老年医院鸟瞰效果图
北京老年医院首层平面图
北京老年医院3人间病房效果图
貌合神离or貌离神合—设计@徐州
祁斌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以其近年来在江苏徐州的设计实践——徐州珠山艺术街坊、李可染艺术中心、张立辰艺术馆、汉画像石解密馆、泉山公园等项目为例,与大家分享了他在当代地方建筑形式创作上的体会与心得。
徐州珠山艺术街坊
李可染艺术中心
汉画像石解密馆
泉山公园系列
莆田四题:印记山海湖溪
朱晓东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清华康宁翰研究中心主任
通过项目前期咨询、湿地调研、任务书拟定、规划设计等环节逐一展开介绍了福建莆田市旅游开发项目的总体市场定位、环境策略及概念性规划等方面的经验。
宁里寨风景区、西罗盘离岛、土海湿地公园、木兰陂
木兰陂
宁里寨自然风景区功能产业链
结构专业板块
结构动力弹塑性学术沙龙会议
陈宇军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BIM技术中心主任
李青翔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结构专业副总工程师
刘培祥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BIM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
会议简要介绍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超限高层项目“清华大学光华路校区大楼”,重点介绍了超限高层结构设计的要点和难点并谈及了设计体会。与会人员探讨超限结构设计的关键问题,着重论述结构弹塑性分析的基本概念、求解理论、技术路线以及动力弹性分析的步骤及结果判定等方面,并结合超限高层结构、超限大跨度空间结构以及普通超限结构,介绍了动力弹塑性分析的基本路线、基本成果及超限设计体会。会议还讨论了超限高层结构设计尚需掌握的BIM技术手段,采用BIM技术极大提高工作效率和提升设计质量。紧接着回顾了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的超限大跨度空间结构“中国博览会上海综合体”项目,着重讨论本项目结构设计中的关键要点、难点。最后,介绍了大跨度空间结构设计的常见支座类型,重点讨论了支座构造型式、力学性能及应用范围等。(结构专业供稿)
暖通专业板块
主持人:
刘建华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设备专业总工程师
贾昭凯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暖通专业副总工程师
国标图集《户式热水供暖热源系统设计与安装》介绍
张菁华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暖通专业主任工程师
结合清华院2013年承担编制的国标图集《户式热水供暖热源系统设计与安装》,介绍常见的户式热源方式、与太阳能结合的热水供暖系统形式及其常见问题。重点介绍生物质燃料的发展现状和太阳能供暖的相关规范及使用现状。
室外热力管网最新设计理念与方法
鲍泽海
中船重工建筑工程设计研究院动力专业总工程师
介绍室外动力管线的设计全流程和各设计阶段的计算要点,着重阐述室外供热管线无补偿敷设等新技术的设计方法,并对室外动力管线设计及施工过程中常见的各类疑点、难点与清华院设计师进行交流讨论。
档案文物库房恒温恒湿空调系统探讨
韩佳宝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工程师
结合某历史档案馆工程,探讨此类建筑的负荷特点,介绍该类建筑可选的不同空调方案,对恒温恒湿空调系统进行探讨,并着重介绍各类除湿方式的优缺点及其处理过程。通过不同方案的对比,最终确定经济、节能的恒温恒湿空调系统形式。(暖通专业供稿)
给排水专业板块
中国博览会会展中心综合体
徐青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给排水副总工程师
以四叶草为设计造型的中国博览会会展中心综合体坐落于上海虹桥交通枢纽西侧,是由展览场馆、综合配套设施和后勤保障设施构成的会展综合体。建筑面积142.25万m2,建筑高度43m,都堪称全球最大的会展中心。该项目设计工作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承担。报告结合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承担的B区部分重点介绍了室内雨水和消防系统设计。与常规项目不同,该项目对屋面雨水的安全性要求非常高,屋面雨水设计重现期为100年,设置了平时雨水和溢流雨水排水两套排水系统,同时,在天沟设置溢流孔洞。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雨水排除的快速、有效。由于室内的高大空间不能有墙分隔,同时无法安装防火卷帘,设计在展厅设置防火隔离带(兼做疏散通道),并在净高高达31m的展厅设置了固定消防炮系统。报告的最后,徐青分享了设计过程中的体会:统一技术措施,统一图面表示方法;设计、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双方协商解决,采用相同手段;团结合作、互相帮助。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GB/T 50378-2014
郭汉英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生态所工程师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以下简称“绿建”)于2015年1月1日起实施,该标准在评价方法和节水节能具体措施方面与2006版规范有较大不同。报告围绕评星过程和“绿建”中与给排水相关的篇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析。报告从评审需准备的材料和设计深度问题开始,重点介绍了新版“绿建”中评价定级方法的变化,并针对“节水与水资源利用”篇章逐条解析了评分要求和应对措施,同时,对节水产品的选用进行指导。随后,郭工还结合以往的工程实例,讨论了太阳能热水系统等节水节能系统设置的合理性问题。报告的最后,向大家推介了生态所参与研发的“绿星宝”免费手机客户端。该软件既可以为建设方提供预评估、咨询,又可为工程师、咨询师们提供各地水文气象资料、类似案例,并生成数据报表,还能作为交互平台,为供应商提供项目信息。报告结束后,郭汉英还热心解答了工程师们在实际工程中遇到的热点问题。
2014年给排水专业项目研讨
随着经济增长的减缓,“设计任务减少、工程项目反复性、重复性增多”正在成为建筑设计行业的“新常态”。为了加强自我建设、提升业务水平,会议邀请了各所的主任工分享以往项目的经验和心得,同时,交流对特殊工程的注意事项、教训,也为其他设计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首先,一所重点结合清华大学光华路校区大楼等超高层项目,介绍了常高压消防给水系统。随后,结合玉泉医院项目,讨论了热水系统供应制度、机械车库的自动喷水系统水量等问题;二所结合青海师范大学新校区项目,分享了湿陷性黄土地区给排水设计的经验。报告还重点介绍了天水体育中心项目图纸审查中遇到了问题和地方性做法,推荐同行在进行区域内多栋建筑的设计时,绘制消防系统的区域系统图;三所、四所对消防类新规范的实施所带来的设计调整问题讨论了解决办法;五所结合商业综合体类等项目分享了设计工作中的种种心得和教训;六所重点介绍了发那科项目中自动立体仓库的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设计;七所结合正在设计中的项目,提醒同行注意考虑消防供水泵的起吊问题。通过这次交流,各所互相增进了了解,为今后的资源共享最好了铺垫。(给排水专业供稿)
5月21日,在清华建筑设计研究院内建筑、结构、水、电4个专业分别组织了学术活动。
建筑专业板块
论坛:为中国“城市系统”做出贡献——可持续发展价值共识下国际城市架构体系的碰撞与融入
FDCOC国外在华设计机构联盟发起的论坛“为中国‘城市系统’做出贡献——可持续发展价值共识下国际城市架构体系的碰撞与融入”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绿色报告厅举行。论坛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刘玉龙主持,英国ARUP工程咨询公司、新加坡SCP规划顾问公司、德国ISA意厦国际设计集团、美国AECOM设计集团等国际设计机构参与。来自国际设计机构的总规划师与现场的各位专家学者和行业精英共同探讨了中国新常态、国际综合发展背景下,属于中国的“城市系统”建设。
新常态下的发展模式,将意味着中国城市扩张阶段的放缓,但是也同时意味着一个优化阶段的开始——优化的方向一方面是物理要素的局部提升,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等,一方面是体系的构建与优化,城市不再是各行其是的技术阶层,而致力于一个具有价值共识的体系。
欧美城市规划建设体系,探索多样的地方性模型与个体解决方案,就可持续发展这一价值观点达到共识,并加以贯彻实施,形成了城市品质体系化提升的核心工具;由此衍生出高度成熟化、数量化、综合型、动态跟踪意义的体系模型。
FDCOC国外在华设计机构(Foreign Design and Consulting Offices in China)这一文化群体,见证了欧美国家发展的道路体系,也在应用这一体系参加中国的建设发展。
可持续发展城市运作生态体系——“海绵城市”规划案例:让城市回归自然
饶红
英国奥雅纳工程咨询公司副总规划师
饶红女士提出,建设“海绵城市”,亟需改变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等“绿色”雨水基础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控制”为主的规划建设理念。奥雅纳在国内开展绿色生态规划服务整10年,从规划层面上,将“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常规规划融合,提出城市低影响开发策略、目标并分解为具体雨水控制目标、指标,在城市建设的规划层面践行水与城市和谐发展的理念。
2012年上海世博园区城市最佳实践区低碳生态规划项目现已作为图书馆、酒店投入使用
饶红女士以2012年上海世博园区城市最佳实践区低碳生态规划项目为例,讲述技术团队如何运用渗、滞、蓄、净、用、排多项低影响开发技术手段,实现了城市最佳实践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90%, 并进一步强化了雨水资源化利用与雨水径流峰值控制等多元化雨水控制目标。
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传统开发区转型升级之路——深圳山厦社区整体规划案例分享
邱晓翔
新加坡邦城规划顾问公司的总规划师
邱晓翔先生指出,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态,在经济结构对称基础上的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新常态下的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依赖新型城镇化、改革创新、技术创新、人才红利、经济全球化,改革、开放、创新是成功的法宝。过去几十年里,新加坡不仅创造了经济奇迹,而且始终保持着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活力,这与其数次成功的经济转型直接相关。新加坡的经济转型历程和裕廊工业园的转型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深圳山厦社区整体规划
深圳山厦社区整体规划
邱晓翔先生接下来详细介绍了深圳山厦社区规划项目,SCP借鉴新加坡成功经验,为深圳市平湖街道山厦社区的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一个转型框架。项目主导产业先行,带动社区的整体发展。同时注重人文关怀,为新山厦人和山厦新人提供新家园。项目定位为精融家,吸引精细产业和精英人才,最终打造成为一个融资、融绿、融文的精品家园。
可持续发展城市运作综合城市建设体系:德国DGNB绿色生态新城区标准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张亚津
德国ISA意厦国际设计集团中国区总规划师
张亚津女士首先对欧洲的城市规划建设进行了回顾,提出城市已经开始了由空间形态向社会价值原则的转变,城市价值逐步复合化,最终形成城市的多价值体系共识。而后,她结合意厦完成的埃斯林根火车站大街改造与实施,泉州蟳埔商务中心区概念性修规及城市设计,广州教育城共享带工程设计等项目,全面阐述了多价值体系中城市设计价值、文化遗产价值、生态体系价值对于城市建设的重要意义。
泉州蟳埔商务中心区概念性修规及城市设计
广州教育城共享带工程设计
张亚津女士接下来讲到,近年来意厦的项目开展以德国DGNB绿色生态新城区标准体系为基础,该体系既注重城市建设的经济品质,又注重生态品质。结合目前正在进行DGNB认证准备工作的广州教育城共享带项目,张亚津女士介绍了DGNB绿色生态评估体系对新城区建设的环境质量、经济质量、社会文化及功能质量、技术质量、过程质量、场地质量的具体要求。在德国DGNB标准体系的引导下,意厦对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城市建设体系进行了系列探索与实践,并结合不同城市的地区特点,对体系进行相应的调整、优化,建设符合中国新常态的城市系统和价值体系。
大数据时代下的生态规划——基于遥感数据解读分析的生态规划实践
刘中强
AECOM中国区规划总监
刘中强先生指出,新的遥感技术进步和海量数据积累及其商业化为传统规划手段更新提供了有利的时机。AECOM规划团队从土壤、植被、水体和污染等方面的基础数据抽取入手,从空间规划和生态规划的概念和标准着眼,利用统计和GIS等分析手段,试图将逻辑和定量分析内容更多地融入传统规划工作之中,使传统城市规划更具科学性。
武汉大东湖湿地生态规划
海南木棉湖旅游度假区
刘中强先生通过对武汉大东湖湿地生态规划和海南木棉湖旅游度假区等具体实战案例的解读,阐述了遥感数据技术在用地选择、生态红线制定、生态环境保护保育和修复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并对项目的落地性进行了探讨,他指出,项目落地应更多的采用国家标准,同时结合政府管理部门的体制和习惯应用结果,参照控制规划的管理模式,并在结果发布上应用智能手机的新型技术。
现场提问时间
四位嘉宾的分享与接下来现场Q&A让参会观众了解到了欧美的城市建设体系,及其对中国城市系统建设的借鉴指导意义。在新常态下的中国,FDCOC国外在华设计机构联盟将继续以远期价值、综合价值、区域价值取向的中国为视野,共同学习,共同探索,共同建设属于中国的“城市系统”。(FDCOC国外在华设计机构联盟会议组委会供稿)
论坛:蹊径——新生代建筑师
本次论坛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办,清华大学《住区》杂志承办,爬山虎访谈社发起,延续了设计周“新常态·新设计”的主题,通过新生代建筑师对其设计理念、作品、成长经历、生活状态的分享,探寻城市和建筑行业正在和即将发生的变化,建筑师如何突破自身职业,在一个更多元的社会中定义自己的角色?如何突破现有思维框架,承担社会责任并创造变革?
本次论坛分为上下两场,分别由清华大学贺鼎博士和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副教授钱云老师主持,邀请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庄惟敏,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住区》杂志副主编王韬及各新生代建筑师参与讨论。
首先,由庄惟敏院长对论坛进行致辞,他提出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要给年轻人让让路”,表达了对新生代建筑师的期望与认可。
接下来进入建筑师主题演讲环节,上半场分别由dEEP Architects创始人李道德,LEAD Associate (Los Angeles)创始人李文勍,ZNA泽碧克建筑事务所董事、SMART度假地产专家委员会秘书长王旭,Studio of the Speculative Society创始合伙人王子耕进行演讲与交流互动,四位嘉宾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分享了他们的设计理念,及对新生代建筑师未来发展的看法和见解。
从高技到乡土——dEEP的设计实践与探索
李道德
dEEP Architects创始人
牛背山志愿者之家
ACE 751
近观跨学科平台之上的美国建筑教育
李文勍
LEAD Associate (Los Angeles)创始人
五道口西街一号
建筑师为什么要跨界
王旭
ZNA泽碧克建筑事务所董事、SMART度假地产专家委员会秘书长
SMART跨界平台
视而不见 —— 一种抵抗的可能
王子耕
Studio of the Speculative Society创始合伙人
当下的格局是:在高度“全球化”的发展下,全球资本主义市场正在逐渐地趋向整体性饱和。这就是今天“全球化”问题的核心:空间性修复的潜力已逐渐趋向枯竭。
高度“全球化”下的发展
高度“全球化”下的发展
上半场主题演讲环节结束后,进入观众提问环节,现场气氛热烈,观众们提出对建筑师的成长经历等各方面的问题,建筑师们各抒己见,引发新生代青年对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思考。
现场提问环节
短暂的茶歇过后进入下半场的建筑师主题演讲,分别由众建筑事务所的创始人之一何哲、多相建筑事务所的创始人之一贾莲娜、度态建筑事务所创始人朵宁以及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王蔚进行展示分享,从他们所设计的方案入手,进一步阐释了对建筑的理解,为在场的观众开拓视野与思路。
众工业——众建筑/众产品的设计实践与探索
何哲
众建筑事务所创始人
圈泡房
生长的建筑
贾莲娜
多相建筑事务所创始人
阿基米德Archi-maker : 建筑师与创客
朵宁
度态建筑事务所创始人
喵房2.0
喵房2.0——流浪猫保障房计划
“生菜屋”的前世今生设计实践
王蔚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
生菜屋
生菜屋
本次论坛上青年建筑师们将新颖的观点和设计理念巧妙地呈现,关于建筑行业的种种新思维丰富而具有活力。看到新生代建筑师的他们,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建筑业将会有更好的发展。(新生代建筑师论坛组委会供稿)
结构专业板块
复杂结构设计实践与关键技术
范重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
范重结合五项具体工程:1)鄂尔多斯东胜体育场-开合屋盖结构;2)北京奥运塔-组合塔式结构;3)天津国际金融会议酒店-多层大跨度结构;4)银川绿地中心-超高层结构;5)苏州火车站-分期施工模拟技术,重点讲述了屋盖可开合的超限大跨度空间结构、组合塔式结构、多层大跨度结构和超限高层结构设计中的关键技术以及大跨度空间结构的分期施工模拟技术。对于开合屋盖结构中所涉及的荷载与作用取值、超长结构的解决思路和技术措施、屋盖开启技术的实现方式、预应力技术与应用、大跨度空间结构全方位分析等多方面进行了全面剖析。另外,着重介绍了多层大跨度框架结构中所采用的钢板(带洞口)剪力墙技术,并从试验与有限分析两方面验证本项技术的可靠性。对于超限高层结构重点讲述了组合钢板剪力墙中的关键技术及应用注意事项。
本报告涉及建筑结构专业领域众多技术难点与技术热点问题,也涉及到桥梁、风工程、机械工程等本专业领域以外的专业技术问题,还多次涉及施工仿真模拟分析等施工方面技术问题。报告内容宽泛、成果丰富、技术先进、学术价值高,对类似工程设计具有较大的借鉴作用,得到参会工程师的一致好评,普遍反应得到很大的启发和帮助。(结构专业供稿)
水专业板块
超高层建筑(250m以上)消防系统设置探讨
赵锂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副院长、总工程师
近年来,我国超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断增多,高度不断增大。规范要求,超高层建筑除符合规范要求,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更加严格的防火措施。报告逐项阐述了建筑高度超过250m的超高建筑消防系统设计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内容涵盖了消防系统种类的确定、同时发生火灾次数的确定、各种水池水箱容积的计算、超大中庭的灭火措施和设备及管道的抗震等。随后,赵锂结合深圳京基金融中心这一工程实例,详尽地介绍了给水系统、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设置和设计体会。通过天津某高度596.55m的超高层建筑,向参会者介绍了“玻璃幕墙采用快速响应喷头保护、顶部餐厅设置环状自喷系统”等消防设计加强措施,并对目前国内超高层建筑的消防系统供水方式进行了总结。报告的最后,通过分析以往案例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对超高层消防设计各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内容丰富的讲座结束后,参会的工程师们纷纷踊跃地针对自身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了咨询。(水专业供稿)
电专业板块
主持:
徐华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电气总工程师
王磊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电气副总工程师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图示》介绍
孙兰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顾问副总工程师
孙兰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图示》进行了全面讲解和重点阐述,对标准执行过程中总线隔离器安装和画法、联锁与联动、联动设备的直起线、应急广播和警报器以及住宅报警做法等内容,讲解清晰透彻,解决了新颁布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2013中困扰电气设计人员的很多难题。
建筑电气消防设计策略
孙成群
北京市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设计总监、总工程师
孙成群从建筑电气消防一般要求、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防电力系统设计策略、火灾应急照明设计策略、消防线缆选择敷设设计,这五个方面跟大家分享了“建筑电气消防设计的策略”。孙成群总工程师结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以及《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等重点条文,并结合自己参编规范的心得对电气消防设计做了全面阐述。
《体育建筑电气设计规范》介绍
李炳华
悉地(北京)国际建筑设计顾问有限公司电气总工程师
李炳华讲解《体育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354的主要内容,从规范适用范围、强制性条文、调研和科研情况和相关要点等方面进行了解读,对负荷等级划分、临时用电预留并以实例讲述了供配电系统结构,尤其是对电能质量提出了很高要求,关于场地照明、场地扩声、防雷要求等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在节能章节提出了场地照明功率密度值要求等内容,为节能有据可依,整个报告内容丰富,亮点迭出。
《旅馆建筑设计规范》电气部分介绍
戴德慈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总工程师
戴德慈对新修订的《旅馆建筑设计规范》电气部分进行解读,对整个规范结构层次,尤其是涉及电气专业的相关条文变化的来龙去脉进行讲解,针对旅馆等级划分,对电气负荷等级、照明方式、智能化内容进行了详细梳理,最后还分享了调研的酒店涉及细节,使大家受益匪浅。
风机、水泵智能配电箱介绍
徐华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电气总工程师
徐华介绍了风机、水泵一体化智能配电箱,结合清华院电气专业的科研课题,反映智能化发展态势,针对清华院项目特点,对有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和无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建筑,对风机、水泵类设备配电、控制提出一些标准做法,并画出标准图作为院标使用,对提高设计质量和服务水平十分有益,趁此机会,徐华还要求电气设计在满足规范要求、系统合理的基础上,尽量做到图面美观。(电专业供稿)
更多详情及日程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
《住区》杂志
《世界建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