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D展览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品展
THAD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品展
主办方:
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特别支持:
文博在线平台、古猫文化科技、清源文化遗产
时间:2019.06.20-2019.07.19
地点: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一层
THAD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简介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于2004年,原为建筑与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是院内多个专业所之一,2016年6月升级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至今,中心承担了大量国家重要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业务领域涉及古建筑、近现代遗产、石窟寺、考古遗址、文化景观、文化线路、工业遗产等多种类型文化遗产相关的建筑设计、保护规划、修缮设计、展示利用设计等方面,在工程和相关学术研究领域都积累了丰富的成果。
其中,“5·12”汶川震后文物抢救工程都江堰二王庙和伏龙观抢救保护项目,分别获得中国文物保护工程最高奖——国家文物局优秀文物保护工程特别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并成为汶川地震后,文物抢救保护工程的样板和示范;世界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遇真宫抬升保护项目,是南水北调工程中最重要的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创造了我国文物建筑整体抬升高度的最高纪录,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认可。
中心承担的其他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包括西藏布达拉宫珍宝馆、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保护设施、山西云冈石窟窟顶遗址保护展示设施、四川千佛崖石窟保护设施、内蒙照烧沟岩画保护设施、扬州隋炀帝陵保护设施、安阳高陵保护设施、三亚市崖城镇盛德堂遗址展庭、喇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等,均获得了国内外重要奖项。
此外,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寺观建筑的修复也是中心的重要工作方向。其中,江西龙虎山上清宫、南昌西山万寿宫、云南鸡足山祝圣寺的设计综合考虑了文物建筑和相关遗址的保护,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宗教功能的延续和发展;上海道学院的设计则在宗教建筑融入当代生活方面进行了探索。
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支高水平的、能够承担重大保护项目的专业队伍,同时也是一支致力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文化创新能力的优秀设计团队。
THAD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代表项目
▲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设计导则
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设计导则
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区中心,北至北护城河;南至天坛世界文化遗产缓冲区南边界;西至新街口大街-西四大街-西单大街-宣武门大街-菜市口大街;东至雍和宫大街-东四大街-东单北大街-东长安街-东二环-方庄东路。总占地约5087公顷,其中缓冲区4538公顷,遗产区549公顷。
中轴线遗产区及缓冲区风貌形象与环境水平达到申遗标准是申遗中的重点工作,也是促进城市风貌格局协调统一的抓手。
中轴线遗产区及缓冲区内历史风貌特征差异性较大,现状风貌问题类型不一,《北京中轴线风貌管控设计导则》按照以问题为导向,实施分层次管控的指导思想编制,将中轴线风貌管控范围划分为缓冲区、重点地区、中轴线沿线街道、重要中轴节点四个层次,将管控要素分为10种类型、70个要素项,通则、导则和设计引导三个层级,层层递进,逐级细化落地。
▲北京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保护建筑
项目名称:北京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猿人洞)保护建筑
建设地址: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骨山北部
建成时间:2018年8月
通过近二十年的监测可以了解周口店遗址第一地点一直面临以风雨侵蚀为主要病因的一系列严重病害,如风化、剥落和失稳等。尤其是2012年北京“7.21”特大自然灾害期间,暴雨过后,洞底及西剖面发现有雨水迅速积聚后又消失的现象。后经物探勘察证明洞底存在大的溶蚀裂隙及破碎带,严重危害整体稳定性。
国家文物局2013年8月将保护建筑方案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备案;2013年11月收到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审核意见,同意实施该项目。
经过认真研究和反复推敲,于2014年11月完成施工图设计。2015年5月开始动工,历时两年,于2018年8月底通过竣工验收,并于2018年9月底正式对公众开放。
保护棚遵守最小干预和可逆性原则,采用大跨度空间单层网壳结构,横跨猿人洞遗址,在南侧山顶及北侧山脚各设置一排落脚点。落脚点均选在敏感区域之外平坦岩层之上,不接触遗迹及其赋存岩壁,以此覆盖需要保护的最小面积。整体建筑施工全部采用场外预制场内拼接,最大限度降低施工期间对场地的干扰,也确保了可以倒序拆除,完整还原原始面貌。
▲ 广元千佛崖造像保护
项目名称: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保护建筑试验段设计方案
建设地址:四川省广元市
用地面积:470㎡
建成时间;2016年12月3日
四川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始建于1700年前,由于风化严重,2014年国家文物局审批通过了针对一小部分石窟的试验段工程,要求探索一种有效保护使其避免遭受风雨侵蚀的方法。设计延续了四川地区为石窟建设窟檐的传统,以监测数据为基础,利用现代建筑技术提供更有利于保护的物理环境,并使其融入整体景观环境。
我们选择建造一层可以均匀透气的表皮,为石窟提供能呼吸的“皮肤”——瓦幕墙系统作为建筑的整体表皮——包括墙身和屋面,确保了空间的通透性。它首先遮挡了雨水和西晒的直射阳光,并降低了经过窟龛表面的风速,于此同时,瓦幕墙系统形成的半室外空间又能使内外空气以恰当的速度得到充分流通。解决了传统窟檐因局部通风不畅导致该部分长期温湿度过高造成残损的问题。为了保证夏季自然通风,也根据通风计算模型在西立面上开设洞口,而建筑的南侧全部敞开。
为了最低限度干扰文物本体,建筑结构生根于崖壁的平坎,靠悬臂系统形成保护棚罩,甚至不碰触石窟所在的崖壁,同时为减少施工对石窟所在崖壁带来的扰动,采用了深18米的人工挖孔桩,作为悬臂的根基。
在建筑中设置了多媒体盒子,用多媒体手段同时近距离讲解石窟的价值,也为未来更先进的阐释手段预留了可能性。
此工程是我国在石窟保护领域第一次尝试采用综合的现代建筑技术手段解决保护问题,是一次很有挑战性的尝试。到目前为止,监测数据表明这座建筑很有效的保护了石窟,同时它也为观赏者提供了更多的角度,建筑本身也成为了一处有趣的景观,吸引了很多年轻人来观赏古老的摩崖造像。
▲河北省定州市开元寺料敌塔环境整治
项目名称:河北省定州市开元寺料敌塔环境整治一期工程
建设地址:河北省定州市
用地面积:2100㎡
建成时间;2011年9月
定州市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自古为华北重镇,东北距北京196公里,西南距石家庄68公里。自商代在此建立方国3000多年来, 定州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众多的名胜古迹,境内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75处,开元寺料敌塔于市中心塔巍然矗立,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
料敌塔建在开元寺内,故又名“开元寺塔”、“开元宝塔”,建成于北宋乾兴元年,因定州地处大宋北陲和辽国接壤,在军事上用于瞭望契丹军情,故名“料敌塔”。塔高83.7米,历经各代修缮,至今依然挺拔耸立,造型威武端庄,是国内现存最高的一座砖石结构塔,于1961年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定州市政府于2009年底开始对以开元寺料敌塔为核心的城市中心区进行景观环境整治,希望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城市现代化建设和谐统一起来,推动为市民服务的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由于财力有限,一期工程选址于塔北空地,占地4.3公顷,以广场、街心公园等景观建设为主。此项目于2010年开始设计,2010年11月开始施工, 2011年9月建设完工,开放使用。其中广场面积21500平方米,西侧绿地面积18500平方米,长廊等景观建筑2100平方米,一层,高度5.1米,周边城市道路及园内道路5400平方米。
▲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北麓保护设施
项目名称:景德镇御窑厂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北麓保护设施
起止时间:2014-2016年
剥开老城中的珠山北麓,犹如地质景观般的明代御窑遗址摊开在山脚下。大地和遗址被土壤完美地融合为一体。埋藏于大地之下的事物一旦把她们暴露于阳光环境中,原有的沉郁、神秘的属性将会被周围纷繁、明亮的现实景物干扰得所剩无几。
新的建筑坐落遗址之上,建筑屋面把切开的山体北麓表皮连接完整成一山体景观,遗址面则隐藏在屋面之下,北侧西侧则呈现了保护棚的沿街立面。
因为该保护棚的遗址主体是一排葫芦窑,建筑的空间氛围隐喻了窑火起灭的两种状态,分别借用未燃烧的黑色木炭和燃烧的通红木炭来表意。建筑入口借用窑炉拱形结构,作为形态记忆的延伸。多种形式的采光窗与传统柴窑高亮的观察口取得意义上与形态上的重合。建筑内部空间意在创造从黑色木炭到炉火通红两种状态,融入时间性、物质性双重序列。黑色木炭上的点点白色炭灰和初生炭火未燃烧起来的蓝色火焰成为入口空间、材料和光的语言:杂有白色石子的黑色水磨石和带有蓝色滤光玻璃天窗表达了物质和时间的初始状态;扁狭的蓝色楔形天窗是对自然的赞美,追随太阳倾角变化的光线赋予了建筑自然鲜活的属性。立面采光花窗、屋顶天窗营造了火焰意向,仿佛人们在建筑中注视着通红的窑壁和高亮的炉膛开口。
供稿: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编辑:企划部
同期,全国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推介展也将在清华大学设计中心楼二层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