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D学术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规模提升工程结构设计深度剖析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实景图
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规模提升工程
结构设计团队
专业负责人:李果、祝天瑞
设计人:祝天瑞、蔡为新
刘培祥、高翔、刘春
校对人:任晓勇
审核人:刘彦生
▲结构平面布置示意图
▲结构剖面示意图
1 结构特点和结构体系
1,2号展厅Y向最大长度约256m,X向最大长度约106m,呈“半片叶子形”,两个展厅加上外侧的办公楼组成四叶草造型的一片叶子。通过设置结构缝将加建展厅与原主体结构分开,成为独立的结构单元。
展厅楼面活荷载取值15 kN / m2,楼面恒载取值8.5 kN/ m2。本工程设计荷载远超一般工程的楼面荷载,属于大跨度钢结构重荷载楼面工程。由于设计荷载大,结构构件内力峰值大,需要较大的桁架矢高以满足计算要求。但建筑功能要求首层展厅净高12m,这实际上限制了桁架高度。另外,本工程设备系统复杂,设备管线尺寸大,数量多。针对结构特点和上述外部条件,本工程采用箱型钢框柱-双向钢桁架的结构体系。桁架体系刚度大,自重轻,受力简单明确。采用有限元结构计算软件盈建科和ETABS进行计算并相互校核。桁架采用单斜式腹杆布置,减少杆件数量。桁架X向最大柱跨27m,Y向最大柱距36m。XY柱间布置双向平面主桁架,Y向间隔9m布置次桁架,各桁架边跨悬挑9m,设结构缝与四周辅楼分开。上弦沿Y向桁架间隔3m布置楼面钢次梁,采用压型钢板-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体系,桁架下弦布置隅撑和水平支撑。
▲1,2号展厅加层结构模型图
▲桁架典型节间杆件关系示意
▲X向典型主桁架立面示意
设备管线从结构桁架的节间空隙穿插,解决了结构和设备争用有限空间的矛盾。钢桁架总高度3.8m,上弦杆件上翼缘平,下弦杆件下翼缘平,展厅不设吊顶。从完成效果上可以直观的看到,加层结构线条简明紧凑,经济合理,毫无浪费空间,达到了结构和建筑、设备完美的结合。
▲1,2号展厅夹层完成效果
2 杆件及节点设计
桁架杆件计算采用梁单元模型,不考虑楼板面内刚度对桁架杆件轴力的影响。为兼顾经济性,对上弦次梁考虑组合楼板作用,按组合梁计算。箱型钢框架柱最大截面1100x1100x100x100,钢桁架杆件采用焊接H型钢,桁架弦杆最大截面H 900x900x80x80,桁架腹杆最大截面H700x700x60x60。钢柱最大轴力47000kN,主桁架杆件最大轴力26000kN。此外,由于杆件尺度较大,还产生较大的节点次弯矩。结构钢框架柱最大应力比控制在为0.75以下,桁架杆件应力比控制在0.8。桁架节点采用刚接计算刚接设计,桁架与钢框柱,桁架节点均采用全熔透等强焊接刚接节点。桁架斜腹杆采用端部弯折15°扩大角与上下弦连接。这种做法满足强节点的特点,杆件轴力传递明确可靠,同时安装简便,节省空间,便于管线穿插。
▲典型桁架刚接节点 ▲次梁与桁架上弦铰接节点
3 厚板连接专项研究
展厅工程大量结构杆件板材厚度在60-100mm,大量这种规格的厚板焊接节点在国内民用钢工程领域并不多见。我们联合清华大学土木系、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和上海机施集团组成专项技术团队,对厚板连接各项性能进行专项研究,并进行多项性能试验。对厚板条件下的梁柱节点受力特点和抗震性能,厚板十字形焊接接头的受力状态和变形性能,厚板焊缝及母材力学性能,板厚、焊接工艺、焊接速度、环境因素对材料和节点各项性能指标的影响等方面进行试验,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对取得的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在钢结构厚板焊接领域为工程界同仁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4 柱脚节点设计
本工程柱底内力大,柱脚设计必须做到安全可靠。在国展一期设计时,1,2号单层展厅内按当时的设想预留了部分桩基础。在本次提升工程中要充分利用预留条件。由于当时并未考虑到此次改造的具体要求和面临的具体条件,设想的结构体系也不尽相同,预留的桩基并不完全和上部结构吻合。我们采用了外包式柱脚节点设计,利用现状桩基础,将预留桩基截至新的设计标高。外包式柱脚包脚砼柱高度2.8m(柱顶-0.1m),外包混凝土厚度700-900mm,柱脚下做2m厚钢筋混凝土承台,确保总挖深4.8m。对于个别坐落在已有承台上的钢柱,对基础复核确保满足要求后,充分利用已有承台,不影响承台上的现状混凝土柱安全。在柱脚范围内放坡凿出下凹的“柱脚窝”,满足柱脚锚栓埋入深度要求。为使钢柱脚与承台更好的结合为一体,在原承台表面凿毛并刷界面剂,植入竖向抗剪短筋后在承台上浇筑500mm厚叠合层,增加钢柱基础整体性,确保了柱脚节点的可靠性。为加强柱脚的受剪承载力,设计在钢柱底部2m范围内灌筑C45混凝土,同时在柱内壁布置栓钉加强抗剪能力。在钢柱底部设置加了劲肋,将底板分格,加强柱脚底板刚度,使其满足计算要求。
坡道和16m平台工程(A-K区)是一个比较繁琐的工程模块。由于需要在原有8m平台之上增加16m车道平台(B区),增设的钢框架柱需要穿过8m平台楼板与原结构相互独立;展厅和办公楼之间增加的16m平台(J、K区),需要将在原地下室的混凝土柱上接出钢柱并按铰接设计柱脚。经过结构设计,通过多种结构方案相结合,多种工艺手段的运用,将A-K区环通,形成重要的交通运输和疏散环路。
桩基工程是本次规模提升工程另一个重点和难点。原工程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成桩工艺为打入式。在本次规模提升工程中,此成桩工艺完全不可采用。例如,本工程展厅内外环境复杂,室内作业空间有限,大型施工机械很难施展;整体高度限制了机械作业空间,部分改造区域邻近原有结构,桩基与现状建筑物最小距离仅50cm,必须确保桩基施工不影响原有结构安全;1号馆少量桩基邻近地铁50m影响线,保护难度大;在展览外围(坡道等)进行桩基施工第一阶段,需要保障1,2号展厅内仍正常商业运营布展,不能产生过大的施工噪音和振动等。面对上述难题,不能采取常规的桩基成桩工艺和施工手段。为此,我们采用了在民用工程中较少应用的一种成桩工艺——高频免共振锤施工钢管桩工艺。这种工艺具有免共振、噪声小、无泥浆、挤土效应小、对土体几乎无扰动、对周边建筑影响小、施工速度快、对环境友好等优点有效解决了本工程的上述问题。
在进行了单桩竖向抗压静荷载破坏性试验后,数据表明钢管桩单桩竖向承载力能够达到设计要求。本工程采用免共振锤施工钢管桩330根,桩径Ф700,桩身为螺旋焊缝钢管,钢材Q355B,壁厚14mm,设计桩长40m和56m,最小接桩长度6.5m,最大接桩长度21m。在桩顶以下2m范围内配置螺旋箍筋和纵筋,并灌注混凝土,形成局部钢管混凝土段。在桩顶设置环向钢板,环向钢板上焊接8块加劲肋,焊接在加劲肋上的纵筋向上深入到承台1m,同时在这段纵筋范围内设置螺旋箍筋。通过计算和上述细部构造措施确保钢管桩在压桩过程中不发生局部受压屈曲变形,同时使得钢管桩与承台可靠连接,确保上部结构柱底内力通过承台可靠传递给钢管桩。我们采用的高频免共振锤施工钢管桩工艺是在民用建筑工程领域的一次创新,达到了很好的预期效果。
本工程设备管线尺寸大,数量多。其中暖通静压箱尺寸达到3x2.3m,主管3x0.8m,支管直径900mm。为了做到精细化精准化设计,我们与设备专业及其专项深化单位密切配合,引入BIM进行三维碰撞设计,将矛盾和问题提前消化在设计阶段,避免工作反复和重大调整。在结构合理的前提下,结合设备管线布置方案,桁架腹杆体系采用单斜式布置,节点尽量简化,减少杆件数量,桁架节间段形成轴线宽高均为3m的三角形空间,便于管线布置。边缘不设封边桁架而采用悬挑次梁的形式,形成较大空间,使较大设备主管线能够从辅楼伸出进入展厅。主管道进入展厅边缘区域后通过一分多,转换为多个较小管道后进入展厅内部各区域。
本工程制约因素多而复杂,使用功能要求高、工程模块相互交叉。结构设计团队针对不同工程模块的特点和难点,通过扎实工作,逐个分析解决问题,确定最佳结构方案。经过4个月的艰苦奋战,设计团队打破常规,锐意创新,最终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规模提升工程,为进博会的胜利召开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撰稿:祝天瑞、刘彦生、李果
编辑:企划部